欢迎浏览我公司网站!!
行业资讯
立足岳塘经开区打造“湖南商贸第一区”的目标
时间: 2024-03-24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湘潭高新区和经开区管委会,市直机关各单位,市属和驻市各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    《湘潭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湘潭高新区和经开区管委会,市直机关各单位,市属和驻市各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

    《湘潭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1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湘潭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目   录

一、现实基础 4

(一)发展成就 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三)面临的机遇 9

二、总体要求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1

(三)发展定位 12

(四)主要目标 13

三、空间布局 15

(一)一地引领 15

(二)一湾辐射 16

(三)多区联动 18

四、产业发展重点 19

(一)加快发展三大主导服务产业 19

(二)培育壮大五大新兴服务产业 27

(三)促进五大传统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38

五、实施服务业提质增效七大工程 47

(一)供给侧结构优化工程 47

(二)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49

(三)“两业”融合示范工程 50

(四)商圈提升工程 51

(五)平台载体建设工程 52

(六)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53

(七)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工程 54

六、保障措施 56

(一)健全组织保障 56

(二)优化发展环境 56

(三)扩大对外开放 57

(四)狠抓项目落地 57

(五)完善监督考核 58

湘潭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顺应产业演进规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是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举措。“十四五”时期是迈进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经济转型的爬坡过坎时期,更是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关键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省、市“十四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全面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规模、层次和竞争力,结合湘潭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一)发展成就

1.服务总量稳步攀升。“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15年的50.2% 提高至2020年的57.1%,提高6.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595.4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999.21亿元,年均增长8.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36.5%提高至2020年的42.7%,提高6.2个百分点。同时,成功创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韶山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金字招牌。

2.行业结构不断优化。邮电仓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其中,邮电业务总量由2015年的41.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68.3亿元,增长552.8%;批发零售业零售额由2015年的434.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638.1亿元,增长47.8%;餐饮住宿业零售额由2015年的 85.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12.4亿元,增长31.0%。科技信息、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其中,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5年的8亿元增长至2020年117.8亿元,增长1372.5%。现代金融体系日趋完善。2020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3.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9.4%,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由2015年末的1777.7亿元增长至2020年末的2363.75亿元,增长33%。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物流总额由2015年的3731.7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369.7亿元,增长17.1%;物流业总收入由2015年的218.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39.1亿元,增长54.9%。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新兴服务业来势良好。

3.企业实力显著增强。龙头企业发展迅速,辐射能力和带动效应显著增强,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由2015年的73家增加至2020年的284家;限额以上商贸流通服务业企业由2015年的360家增加至2020年的588家。服务业品牌及标准化建设稳步发展。步步高、“四大名人菜”等品牌及白石文化、“伟人故里”、盘龙大观园等旅游品牌价值大幅提升;拥有英伦国际幼儿园、金地物业等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华银大酒店等企业主持或参与了地方行业服务标准的制定。

4.优势产业迅速发展。批发零售业迅速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下,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由2015年的514.2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750.5亿元,增长46%。义乌小商品城、金阳城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国(中部)岳塘国际商贸城、万达广场等项目相继竣工运营。文化旅游产业效益更加显著,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由2015年的3779.1万人次增长至2020年的5800.2万人次,增长53.5%;旅游综合收入由2015年的245.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32.2亿元,增长116.4%。旅游品牌特色鲜明,韶山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昭山文化产业园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国红色之旅、千万青少年重走毛泽东成长之路、中国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游、湖南省红色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活动成功举办,奠定了我市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的龙头地位。

5.作用贡献日益凸显。拉动全市经济高速增长。我市服务业发展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但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仍然十分明显,尤其是2016年和2017年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6%、57.6%,超过2016年和2017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8.2个百分点、18.1个百分点。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显著增强。2016年、2017年服务业地方税收分别为31.34亿元、39.34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分别为53.64%、56.44%。就业带动效应明显。2016年、2017年全市服务业就业人数分别为57.4万、58.6万,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2.8%、33.2%,与2015年53.9万人相比分别增加3.5万人、4.7万人,比2015年分别提高1.4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其中,邮政快递业、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三大行业是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

6.开放创新继续深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外贸与引资不断增长。2015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为4.78亿美元,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的52%,到2020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为13.7亿美元,增长186.6%,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的76.1%。各产业园区以科技金融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加速发展,科技服务业基础扎实、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536.6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846.17亿元,年均增长13.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虽然全市服务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在税收贡献、扩大就业、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还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为999.21亿元,占GDP比重为42.7%,占比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集中于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业,而软件和信息、金融业、科学和商务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小。

2.整体竞争力较差。传统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现代服务业实力有待增强;大型服务业企业较少,中小企业实力偏弱,企业创新能力和服务品质偏低,服务业品牌建设亟待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和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偏低,区域发展不均衡。

3.特色优势偏弱。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并未创造应有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红色培训服务效益没有凸显。2019年全市旅游人均收入为920元,低于全省旅游人均收入254元,更低于长沙市旅游人均收入285元。作为全省高校第二密集地区,202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为4205件,与株洲市专利授权量7385件相比,少3180件,湘潭人力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支持创新的推动力。

4.新业态发展缓慢。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湘潭市1543家“四上”企业信息化情况调查,全市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比例仅为28.5%,“互联网+”基础亟需夯实,服务业集聚主要表现在地理空间上,价值链完整衔接不够,集聚层次有待深化。总部经济效益尚未凸显,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还处于初始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步伐缓慢。

5.发展环境不佳。制约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持续推进;开放步伐有待加快,全市服务贸易总量偏低,利用外资总量不高,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重点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步伐偏慢,金融、商务、物流等行业开放力度需持续加大;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对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需显著提高。

(三)面临的机遇

1.战略支撑。省委、省人民政府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对湘潭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开放创新发展,培植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

2.科技革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带动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引领服务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因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运而生的非直接接触式服务,以及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对促进经济稳定和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政策支持。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家新一轮开放以服务业开放为基础,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文化旅游、专业服务等高端服务领域监管将放开,国、省、市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服务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制定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4.区位优势。省委、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打造长株潭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支持长株潭都市圈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为推动我市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5.产业优势。我市“智造谷”“军工城”“汽车城”“文创城”建设和制造业产业优势,为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制造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湘潭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特别是雨湖区全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建设,也为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6.内需提升。湘潭市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越来越强,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显著提高,服务消费进入量质齐升的重要阶段,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三高四新”战略,明确服务业发展功能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支撑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按照“资源集聚、产业融合、区域协同、质量提升”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引进优化”和“培育提升”并重, 着力提高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扎实推动服务业特色化、智能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构建服务业新发展格局,为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提供服务供给支撑,将湘潭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中部康养服务中心、湖南产业融合发展第一阵营、长株潭产业链供应链核心枢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构建高位统筹协调机制和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全市服务业资源整合,完善服务链条,促进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大健康服务等优势特色服务业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城市区为依托,布局若干现代服务业区域创新中心,提升城市区、农村集镇服务业发展水平,建立跨区域服务产业链。

2.坚持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相结合。以试点示范推动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优化市场要素配置,持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主动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区域,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利用好省内、省外资源,增创服务业双向开放新优势,构筑服务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3.坚持突出重点与优化结构相结合。立足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培育科创服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高端商务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批发零售、家政服务、房地产业、餐饮住宿、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文化创意、红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态,培育壮大乡村民宿、农业创客空间等服务乡村振兴的业态,打造特色现代服务业体系。

4.坚持科技赋能与融合发展相结合。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和网红经济,推动服务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以创新驱动突破传统产业格局,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融通发展,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双向驱动系统,构建湘潭服务业发展新体系。

5.坚持立足市情与服务民生相结合。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发展“以人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创业就业体系,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提升服务有效供给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需求。

(三)发展定位

1.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依托伟人故里,整合红色文化、湖湘文化和人文资源,丰富红色文旅产品、优化红色文旅线路、打响红色文旅品牌、做强红色文旅产业,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积极推动长株潭(韶山)红色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打造中部康养服务中心。以湖南健康产业园核心区(昭山)为重点,以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园为载体,着力构建以省级健康产业核心区为龙头、市本级为枢纽、有条件的县(市)为支撑的三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打造湘江湾健康服务中心,立足湖南,辐射中部地区乃至全国。

3.打造湖南产业融合发展第一阵营。抢抓湘潭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顺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趋势,通过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深化制造业、服务业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强化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高效融合等途径,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共生,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促进农业与服务业之间、服务业与服务业内部之间的深度融合,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争取将湘潭打造成为湖南产业融合发展第一阵营。

4.打造长株潭产业链供应链核心枢纽。发挥长株潭一体化和城市群融合发展优势,依托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湘潭东铁路物流园,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依托湘潭综保区保税物流政策优势和湘潭经开区制造企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物流。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建设创新型智慧物流园,打造成为长株潭供应链核心枢纽和全国商贸物流分拨中心。

(四)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全省领先,深度融入长株潭一体化服务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成为省内先导示范和核心增长极,整体辐射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1.贡献作用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提质加速,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0%。力争到202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00亿元,年均增长7.5%,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服务业地方财政税收占全市地方财政税收比重超过60%;服务业吸纳就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人数比重达到42%以上,服务业成为新增就业和税收增长的主要渠道。

2.行业实力逐步增强。以品牌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加强产业链整合,大力引进投资项目,培育壮大服务业龙头企业、特色园区、主导产业和基础平台,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计划投资5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项目。到2025年,形成4个省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40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大健康等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

3.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商贸物流、文旅休闲、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领域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非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比调整到40:60。到2025年,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区域2个,培育“两业融合”发展省级试点企业6家,力争国家级试点企业2~3家。服务产品、经营方式、经营组织形式推陈出新,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成为经济服务化的重要导向和核心增长极。全市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三产业协同转变。

4.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市场环境和准入标准,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管理办法,以及税费政策和要素市场,进一步优化政策体制环境;服务业改革示范效应加强,服务业外资利用规模扩大、利用效率提高,加快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到2025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部利用外资规模达到60%以上。

三、空间布局

坚持“资源集约、产业集聚、核心辐射”的原则,根据产业分布的一般规律,围绕城市发展与产业配套诉求,结合市域经济、地理环境、城市功能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统筹长株潭都市圈和大湘江湾区等有利地理空间因素,进一步整合空间资源与发展要素,加快形成“一地引领、一湾辐射、多区联动”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一地引领

1.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以“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两块全国第一的“金字招牌”为基础,常态化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博览会举行,持续推动韶山红色旅游省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入境客源输送能力强的旅游企业,支持旅游企业开展国际旅游外联业务,拓展境外旅游市场。积极扶持本土红色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项目开发、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做大做强我市红色教育培训服务,提升其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

2.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示范区、集聚区建设。在昭山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加快引进文化企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规模做大、质量做优、品牌做响,形成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韶山非遗博览园、湘潭大匠之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两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湘潭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壮大文体旅游休闲产业链,以红色文化、湖湘文化、湘莲文化、湘军文化、槟榔文化等本土优秀文化为依托,以文体旅游休闲为全产业链核心,按照建链、补链、强链思路,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二)一湾辐射

着眼于提升湘潭整体城市价值,积极推动“大湘江湾区”建设进入国家和省级区域发展战略,充分挖掘湘江沿线高校科教资源,全力打造湘江两岸科创走廊和总部经济,充分利用滨江资源,着力发展高端高雅的不夜经济,推进高端人才社区及绿地城际空间站等多片区开发建设。

1.全力打造“大湘江湾区”长株潭科技创新高地。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运营”原则,充分挖掘湘江沿线高校科教资源,以周边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团队建设、特色学院建设为引领,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导向,从尖端科技产业、文化艺术、城市品质发展三个方面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整合现有企业、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沿湘江两岸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端医学与生物医药产业及军民融合、艺术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围绕三大重点产业打造集尖端研发中心(研发性大学)、核心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创新孵化、并购基金等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全力打造湘江两岸科创走廊和总部经济。

2.着力发展滨江不夜经济带。按照“一廊四区”(“一廊”即滨江文化艺术长廊,“四区”即城市核心功能区、尖端产业聚集区、生态文化创意区、国际人才集聚区)对湘江沿线两岸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利用,充分依托滨江资源,围绕“不夜莲城”主题,打造20公里城市文化艺术长廊为景观主轴的滨江不夜经济带,重点建设滨江风光带、滨江绿道、24小时智慧图书馆、高雅艺术演艺中心、高档商住综合体等,增建夜间消费设施,完善夜间服务功能,打造夜间经济品牌,激发滨江开放空间活力,发展高端高雅的滨江夜经济。

3.加快推进“一站两城多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绿地城际空间站和天易新城、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以及保利湘江湾片区、长株潭融城片区、沪昆北站片区、兴隆湖片区、工业淘宝片区、高新片区、福星金融商业片区、竹埠港片区、下摄司片区、湘大附属学校片区、万楼碧泉湖片区、河街十八总商业街片区、砂子岭片区、洛口片区、紫荆河片区、昭山康养片区、仰天湖文旅片区等开发建设,共同支撑大湘江湾区建设,使之真正成为长株潭都市圈融城核心区和共享服务圈。

4.重点推进高端人才社区开发建设。以国际化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为标准,重点在长株潭融城社区、兴隆湖、竹埠港、万达片区和湘潭大道两厢等开发建设适合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工作生活休闲的高端人才社区,吸引高端人才留在湘潭、扎根湘潭。重点打造以高新技术研发、创新孵化、人才集聚、科技金融为主导,集研究交流、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展览展示、品牌营销、行业示范等延伸功能于一体,融合休闲商业、商务及生活配套等多元素的国家级创新创业综合体。重点建设集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配套于一体,拥有幼儿园、儿童游乐场、文化活动站、健身房、图书馆、全科诊所、超市、警务用房、大学城接驳专线、机场快巴等配套设施的高端人才小区。

(三)多区联动

1.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功能片区。各县市区、园区根据各自特色和优势,形成特色服务业发展功能片区。湘潭县着重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物流;湘乡市着重发展山水生态旅游、生活性物流;韶山市着重发展红色旅游、冷链物流;雨湖区着重发展科创服务、家政养老服务;岳塘区着重发展现代金融、餐饮住宿服务和新型消费服务;湘潭高新区着重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高端商务服务;湘潭经开区着重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融城高端服务、科创金融服务、生产性物流服务;岳塘经开区着重发展商贸物流、康养服务、文化创意。

2.加快布局“环线产业圈”。加速形成以二环线为依托的交通、产业、景观闭合环,以环线为依托,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链接沿线产业平台,推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形成经济发展“大动脉”。北二环联通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和大学科技园,沿线重点布局“双创”产业、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东二环与北二环对接,成为联通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岳塘经开区、天易经开区的重要通道,沿线空地考虑作为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预留空间;西二环联通市区与湘潭县,南联湘乡干线公路,沿线重点布局休闲旅游产业和商住项目;南二环联通湘潭县与湘乡市,沿线重点布局农村休闲产业和特色小镇文旅项目。

四、产业发展重点

“十四五”时期,围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立足湘潭产业发展实际,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供给为基础,加速构建“3+5+5”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即加快发展三大主导服务产业、培育壮大五大新兴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五大传统服务产业。

(一)加快发展三大主导服务产业

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以现代商贸物流、文体旅游休闲等服务业产业链为抓手,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休闲、现代物流和大健康服务等三大主导服务产业,打造经济发展强引擎。

1.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立市战略为依托,举红色旗,打文化牌,走生态路,建设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打造长株潭都市消费圈,将湘潭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力争到 2025 年,全市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以上,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优化文旅产业布局。以韶山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龙头,加强与花明楼、乌石、东山书院等周边景区客源共享和线路组合。深入挖掘典型事件和革命人物精神,支持串联整合湘潭各类红色文化、湖湘文化和自然资源,与长沙合力拉通“韶山—花明楼—乌石”红色文旅走廊,与周边地区及相邻省份区域加强合作,实现地区之间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加快发展以昭山、水府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旅游,以白石文化、湖湘文化源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以盘龙大观园、万楼、窑湾文化旅游街区、十八总河街等为组团的文化创意与城市休闲旅游。推进韶山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千里湘江第一湾、水府旅游度假区、花石湘莲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韶山村、七星村等国、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深化文旅综合改革,推动文旅休闲融合发展,打造第三方专业化旅游运营团队,创新旅游整合营销,共同推进湘潭市全域旅游发展。

——打造多样化文旅产品。围绕红色文化旅游,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教育培训、养生养老旅游等旅游新业态,重点打造红色教育培训、城市休闲度假两大核心旅游产品,丰富优化绿心生态康养、湖泊会议度假、工业观光研学、文化创意体验四大重点旅游产品,创新培育特色小镇风情、现代农业休闲、名人名居观光三类支撑旅游产品,积极推进夜间、假日两类特色旅游产品。创新文旅演艺服务,鼓励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加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最忆韶山冲》等演艺节目的宣传力度,促进演艺、娱乐、动漫、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工艺美术、红色教育培训等行业创新发展。

——补齐文旅产业基础设施短板。以湘潭红色文旅廊道建设项目为依托,以推进全域旅游为契机,加快串联韶山(毛泽东故居等)、大东山(陈赓故居、谭政故居等)、乌石(彭德怀故居、周小舟故居等)、易俗河(罗亦农故居等)红色旅游产品,建设韶山—大东山—乌石—易俗河红色旅游公路,打造一条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人文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旅游通道。畅通韶山至湘潭旅游观光快速道,加快莲城绿道建设,加强旅游住宿、地产、餐饮等配套建设,扩大旅游消费。聚焦“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文旅”,利用现有铁路专线基础,积极推进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市场化运营,打造“湘赣红”品牌,提质改造韶山至湘潭铁路两侧景点景区,重点做好“一线一廊”(即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和“红色走廊”道路)沿线项目策划和要素配置,实现整体包装、片区开发、抱团发展。

——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城建设。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为总揽,高水平编制文创城发展规划和路线图,实现文创城建设的破题。加快数字创意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创客空间、创新工场、文创基地等创意空间载体建设,培育一批创客群体。以重大项目引爆文旅产业发展,按照超前性、国际化、规模化要求,结合实际,深挖资源,精心策划包装、引进建设和落地运营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支撑项目,形成多点开花、竞相争艳的文旅项目建设格局。推进中国(韶山)世界红色文化创意基地、红色韶山提质改造建设项目、“红色走廊”旅游公路、湘潭县文化旅游提升工程、湘乡市古龙湖等重点旅游建设项目。

——建设湘江湾滨江历史文化旅游带。按照株洲—窑湾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昭山景区—长沙总体路线,完成十八总商业街部分主体建设,实现唐兴寺、鲁班殿、宝塔、天师宫、万楼等滨江两岸文旅景点开发开放。策划“老湘潭”步行街、万楼至杨梅洲水上旅游等项目,推动窑湾景区二、三期开发。建设二环线至楠竹山科教创意线,推动音乐小镇项目落地,着力打造全球音乐教育联盟湘潭总部基地。打造好昭山“山市晴岚”文化旅游、湖湘昭山·湾塘康养园、昭山文旅小镇、绿心谷民宿、九华体育小镇、九华通航小镇等重点项目。

——深化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建设全国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依靠韶山灌区人文景观较多、山水秀美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韶山灌区文旅休闲功能升级,将韶山灌区打造成全国农业与文旅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推进韶山—井冈山红色旅游专列沿线农业与文旅休闲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沿线区域协调,合理布局特色观光农业,打造一条红色文旅资源与特色农业资源融合发展的流动田园风光带。

2.发展现代物流业。基于湘潭商贸经济和制造业产业优势,关注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成为长株潭城乡高效配送中心、湖南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全国智慧供应链创新示范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超过80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1%,建成发展布局合理、技术设施先进、高效绿色环保、安全便捷有序的高质量物流服务新体系,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三。

——优化现代物流产业布局。按照“统筹全局、突出优势、重点发展”的思路,结合湘潭市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交通区位条件等,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一枢纽、两通道、多节点、全覆盖”的物流空间发展格局(“一枢纽”即岳塘经开区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两通道”即南北物流大通道与东西物流大通道;“多节点”即依托具备一定区位交通条件及特色产业优势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培育和建设一批物流重要节点,形成多点支撑的物流体系;“全覆盖”即围绕全国首批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以湘潭县、湘乡市和韶山市的县级物流集散中心建设为重点,统筹优化布局城乡高效物流配送网络节点、优化城乡配送组织方式、强化城乡配送技术标准应用,重点完善“县级物流集散中心、乡镇运输服务站、村级物流服务点”三级物流配送网络,通过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农村邮政、快递、物流配送线路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综合湘潭市物流业发展基础和需求,规划布局5个物流园区(即岳塘经开区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湘潭经开区生产服务型物流园、湘潭天易农产品物流园、湘乡公铁联运物流园和湘潭东铁路物流园)、4个物流中心(即湘潭高新区电商物流中心、湘潭钢材机电物流中心、湘潭鹤岭工业物流中心和韶山冷链物流中心),以及一批城乡物流配送网点。

——打造长株潭一体化国家物流枢纽。联合长沙、株洲共同申报长株潭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发展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建设。立足岳塘经开区打造“湖南商贸第一区”的目标,聚焦岳塘“一城、两轴、三区”商贸物流体系,以岳塘经开区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为核心,建设岳塘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区,强化商贸物流服务平台建设,打造重要的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以湘潭经开区的汽车、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产业为基础,推进物流设施、技术装备、数据信息等资源共享,打造重要的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以湘潭高新区的京东、邮政物流、铁牛埠港区等企业和物流基础设施为基础,大力发展电商物流,构建智慧物流枢纽。

——建成湖南省城乡高效配送中心。建设湖南省城市配送重要节点,在岳塘经开区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建设湖南省城市配送分拨中心,在雨湖区河西花园农林产品市场建设长株潭零担分拨中心。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完善“县级物流集散中心、乡镇运输服务站、村级物流服务点”三级物流配送网络,打造高效的“电商+物流”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围绕全国首批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湘潭城乡共同配送信息平台与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衔接,将湘潭建成湖南省重要的城乡高效配送中心。

——打造湖南省“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依托湘潭综保区,结合钢铁、电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相关产业的进出口业务,提高口岸物流服务效率,提升通道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加快国际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和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加强国际物流资源整合和数据集成共享,支持国际物流企业建立国际货物全程可追溯和在途实时监控系统,增强企业国际物流全过程控制能力,将湘潭打造成湖南省“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创建区域性智慧供应链创新示范中心。对照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目标,结合我市医药、生鲜农产品、汽车及零配件、装备电子、新材料、钢材与电力设备等产业领域,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推进“互联网+供应链管理”和“物联网+全程监管”,推进物流业与制造、商贸、农业、金融、信息等产业联动融合、协调发展,创新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服务模式,支撑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建成区域性智慧供应链创新示范中心。

3.发展大健康服务业。依托湖南健康产业园核心区和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构建湘江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设九华医疗健康城,推动湖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项目落地,重点扶持医疗健康产业骨干企业,实施重大医疗健康产业项目,积极推进健康产业园建设,完善湘潭市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着力推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充分利用注册人制度一体化平台制度优势,建立从专利孵化、研发设计、检验及注册、委托生产、渠道销售的闭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协同推进天易经开区医药产业、湘乡经开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大力支持湘潭高新区院士产业园多肽药物研发。以建设湖南健康产业园核心区为载体,着力推动长株潭城市群(昭山)生命康养融城社区、美国新途病理检测中心、一格制药区域细胞中心、三医创新中心、鲨鱼健康服务中心、恒大健康产业园,以及湘潭经开区昂科生物、华芯医疗、摩尼特医疗等企业项目和“三中心五平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开发符合现代新药技术的中药与农业生物药物。

——加快发展健康医疗服务产业。重点支持湘潭市中心医院等市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产业发展。以恒大养生谷为核心载体,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科学健康管理。依托湘潭市健康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全市健康管理(体检)机构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健康湘潭”项目建设。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发展智慧医疗,探索“互联网+医药”电商发展模式,提供“互联网+保险”个性化商保服务,推动“互联网+基因”精准医疗发展试点。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形成基于互联网的预约诊疗、健康服务、移动支付、就医分期等便民惠民服务。

——大力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以建设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为契机,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大力推进预防、医疗、养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医疗服务机构+药品配送企业+患者”的慢病管理模式,设立社区失能老年人家庭病床,推动家庭医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创建国家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区,建设具有湖湘特色的康养基地,形成集旅游、医疗、养生、康复、保健、教育、文化、体育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

(二)培育壮大五大新兴服务产业

顺应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不断探索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重点提升以制造服务业为核心的各类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吸引国内外著名制造服务型企业来湘潭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总部,促进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国家重要智能制造集聚区建设。

1.科创服务业。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服务民生为导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与研发服务、创业孵化、专业科技咨询服务等新兴科创服务细分业态,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和市场主体培育,提升科创服务质量。力争到2025年,建成各类科创平台20家以上,基本建成与国内先进地区接轨的科创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科技服务新模式。推动建设覆盖全市的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湘潭分市场,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定位,推动县市区(园区)建立科技要素工作站。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实体和虚体相结合,建立线上线下技术供需对接体系。通过“智造莲城”路演平台,链接全市科技服务资源,深入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互动和有效对接。加快技术经纪人(经纪人)人才培养,鼓励高校院所通过技术经纪人采用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支持企业发挥平台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搭建行业专业化孵化服务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面向市场提供研究开发中试小试、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精准服务。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与研发服务。鼓励骨干企业设立工业设计部门,支持市内大型制造业企业整合资源,组建工业设计中心。大力发展研发外包、知识流程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等高附加值业态,推动服务外包由ITO、BPO向知识流程外包和行业解决方案等高端外包转变。加快发展“互联网+研发服务”,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研发服务平台,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研发设计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网上服务等科技服务新模式。

——积极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在知识产权代理、专利技术推广等领域培育专业化、特色化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服务向专业化、高端化和品牌化发展。围绕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质押等商用化服务,搭建专利、商标、地理标志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实体位于集聚区的网上知识产权“服务站”,注重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优化质押登记服务。重点推进湖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九华分中心的成立。

——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服务。大力推进传统农技推广与科枝特派员服务为代表的市场化科技服务模式,鼓励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组建农民产业协会、建立示范基地、农资技术服务、技术帮扶结对子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和农业新科技推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根据国家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部署和数字湘潭建设总体要求,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新、融合与协调发展,提升数字服务支撑能力,构建覆盖全市的数字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达20%以上;培育一批具备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规模以上软件企业达50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列。

——积极推动数据产业化。加强信息数据资源服务和依法监管,加快推进数据商用,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机制,构建标准化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服务系统。制定数据资源管理制度,探索数据流通规则制度,实现同一标准采集数据、同一源头提供数据、同一系统共享数据,有效破除数据壁垒和“孤岛”,打通传输应用堵点,提升消费信息数据共享商用水平。依托平台型供应链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高效的供应链链条,强化大数据开发应用。

——着力培育“软件+硬件”智能应用产品。支持互联网企业、软件开发企业与硬件制造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大力发展软硬件综合设计开发能力强的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塑造软件牵引的高精尖产品创新集群。重点开发教育、医疗、养老和市政交通、应急救援、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等行业领域的智能应用产品,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培育支撑行业信息消费的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和新型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面向垂直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和信息消费全过程的网络支付、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支撑服务,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综合系统集成服务;升级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信息产品,重点发展面向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数字家庭等新型信息产品及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信息产品。

——加快培育信息新消费。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型,开展云计算、大数据应用软件语音合成、5G通信、未来网络、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智能检测、智慧物流等先进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移动支付、网络安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培育一批竞争力极强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企业,加强行业信息资源深度挖掘和利用,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交通物流、金融、地理信息、医疗、文创产业、智能驾驶、旅游、教育、健康与养老等行业领域创新应用。

——搭建工业软件发展平台。根据湘潭工业转型升级需求,打造一批工业应用示范性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服务特色产业园区,创建推进金荣国际工业园建设湘潭市工业软件园,引导各类软件企业逐步向软件园集聚,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业务协同、大中小协作的工业软件企业梯队。重点推进湘钢瑞凌、吉利集团、中电互联、北京致远互联科技股份等骨干企业把工业软件重点研发业务布局湘潭市工业软件园。积极探索“飞地”模式,吸引异地园区优质企业落户工业软件园,发展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和数据终端设备服务,开发运用信息管理、研发设计、生产控制和嵌入式软件等工业软件技术与产品。

——完善工业软件设施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推进标识解析系统建设,以及5G网络、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中心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把湘潭市大数据中心及运营中心打造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区和载体,带动高端工业软件人才和优质项目集聚,成为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擎。

——积极推广市场和应用场景。大力发展高端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加快培育工业APP,重点支持研发设计类、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类、业务管理类等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应用,加快推广智能制造、智慧物流仓储、新能源汽车“产业大脑”等工业互联网的市场和场景应用。

3.现代金融业。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目标,以建设湘潭金融商务区省级示范集聚区为抓手,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汽车金融、供应链金融、金融租赁担保等新兴业态,建设具有较强集聚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一流金融中心及现代金融高端服务区。力争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左右,主要金融业指标进入全省前列。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大力培育民营银行、资产管理、基金管理、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第三方支付等新型金融机构,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科技保险产业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推进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商品消费信贷发展,稳步扩大个人消费贷款范围。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优化信贷结构和产品,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绿色投资,积极为循环经济、绿色制造、清洁能源和污染治理提供金融服务。鼓励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以国家绿色产业政策为导向、以绿色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专业担保公司为运作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按照市场化原则引导社会资本扶持,打造湘潭金融商务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支持促进绿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为整条产业链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针对产业链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深化“延链+融链”运营模式,优先对产业链撬动关联效应强的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推动金融机构、核心企业、政府部门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各方加强信息共享,依托核心企业构建上下游一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产业链企业白名单制度,动态把握企业经营状况,推进产业链条信息透明、周转安全、产销稳定。

——优化智慧金融服务。积极参与人民银行数字货币试点,运用云计算、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合约等技术,推动流程优化和业务创新,开展信用评级、债权登记、授信融资、承保理赔、资产管理等服务。积极推广智能投顾、智能投研、智能风控、智能监管等业态创新。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保险”一体化健康保险服务平台。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和金融信息保护,做好新技术应用风险防范。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研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支持村镇银行、农业保险等金融机构发展,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和保险体系建设,稳妥开展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改革试点。大力推行林权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流转权抵押、在建工程与仓储商品等抵押方式试点,着力化解创业农民贷款抵押难的问题。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推动全市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形式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加强优质外资金融机构引进力度,促进典当行、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4.高端商务服务业。坚持以政策为引导,提升商务服务业市场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及广告、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评估、信用中介等商务服务业,建设专业性强的区域性高端商务服务高地。力争到2025年,高端商务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形成完善的商务服务市场体系和集聚度高、特色优势明显的商务服务基地。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深化“互联网+”与人力资源服务的融合,构建人力资源信息库,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在线劳动力数据互联和信息共享,监管整合跨区域务工人员基本信息等相关情况,推动跨区域远程服务。聚焦产业链延伸,引导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把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链条拉长、维度拉宽。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积极创建省级、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突出各自特色,促进产业整合。鼓励省外或境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总部入驻人力资源产业园或在湘潭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发展人才评价、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人力资源服务新业态。

——推进商务服务主题楼宇建设。以会展服务、广告服务及法律、会计、投资与资产管理、财税等中介咨询服务为主,推进综合商务服务主题楼宇群建设。在建设路口、福星中路、万达广场、家家美广场、步步高新天地等地整合优质楼宇资源,围绕企业管理服务加大招商力度,引导楼宇经管主体单位升级改造楼宇内部及周边配套设施,提升楼宇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商务服务业聚集和空间资源集约利用,吸引布局一批会计、审计、咨询、人力资源、法律、投融资等商务服务机构在湘潭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总部,培育壮大总部经济。

——做大做强商务会展业。推动湘潭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中部)岳塘国际商贸城等建设,积极扩大省级农机博览会、红博会、农博会等特色专业会展影响力,强化会展品牌意识。推动大型展览展示企业和知名云服务企业共建云展服务实体,打造云会议、云展览、云走秀、云体验等。大力发展数字会展,完善湘潭展会数据库和展会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实现会展信息收集、传递、处理电子化和自动化,推进数字化展馆建设。

——推进商务咨询服务和法律服务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丰富品牌策划、营销策划、财务顾问、后勤管理等企业管理服务内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和产权保护等专业咨询服务;以补充金融体系建设为方向,着重发展无形资产和信用评估服务。积极培育品牌和商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公信力的品牌商务咨询服务企业。整合优化法律服务资源,提升法律服务人才素质,促进法律服务深入商务咨询各领域,推动法律服务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推动广告产业高质量发展。抓住融城发展机遇,创建长株潭省级广告产业园,打造数字化广告园区,承接发达地区广告产业转移。打造红色文化公益广告高地,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推进韶山红色文化公益广告基地建设,把韶山打造成全国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样板。鼓励广告企业加强科技研发,促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以数字、网络为支撑的各种新技术在广告服务领域的应用,推进广告产业与新技术融合。

5.检验检测业。切实服务好湖南省20条重点产业链及湘潭市13条新兴优势产业链的检测需求,加快培育适应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检验检测服务业态,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2025年,形成以市场运作为主、层级结构合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实现检验检测产业化。深化国有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按照“分步走”原则,逐步实施国有性质检验检测机构转企改制并脱钩,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运营,提升认证计量、分析测试、标准研究、风险评估等专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业将内部检验检测技术资源充分利用或剥离,使之进入检验检测市场,促进资源共享。着重建成以服务汽车产业为代表的华研实验室,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化专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打造本地品牌,高质量、高水平建好湘潭经开区检验检测认证省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

——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国家级、省级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进入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强化检验检测在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加快食品药品、重要消费品、节能减排特种设备应急救援等公益性检验检测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质监、卫生、安全、环保、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的公共检验检测及产业计量服务体系,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检验检测服务。

——大力推进高端品质认证服务。加快推动绿色产品标识认证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针对肉乳禽蛋、果蔬、茶叶、湘莲等重点农副产品,采用认证认可方式促进品牌培育和建设。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认证机构为主体,采取多种认证模式,开发智能家电、汽车联网产品、洁净玩具等一批消费品高端品质认证。支持各地结合区域优势、产业优势组织开展认证活动,着力推动一批区域性高端品质认证“湘潭品牌”建设。

——加快培育智能检测新业态。鼓励社会资本建设第四方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引导查验检测行业由传统业态向电商业态转型,推动检验和认证一体化发展,从提供单一合格评定服务向综合合格评定服务及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发展。积极开展“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业务,开发在线智能化、多参数、信息化和网络化等工业检测应用技术,为新型孵化机构开辟检验检测认证快速通道,促进信息开放共享。

(三)促进五大传统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扩大服务消费供给规模,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传统服务业高品质供给。围绕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家居生活等领域打造一批共享经济平台,建立网络化共享体系,引导企业提供柔性化、精细化服务。

1.批发零售业。立足湘潭“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主导,以打造内陆型贸易中心为目标,以模式创新、业态融合为动力,提升行业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支持长株潭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群。力争到2025年,将湘潭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领先的商贸流通强市。

——积极探索新零售模式。积极推进行业全链路数字化、企业运营效率核心能力数字化,全面提升企业“高专精”的专业竞争优势。依托物联网技术,积极发展社区团购和直播带货新业态,拉近产品原产地和消费者距离,实现便利店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围绕餐饮、农产品、日用品等领域,推动传统零售和渠道电商整合资源,线上建设网上超市、智慧微菜场,线下发展无人超市和智能售货机等智慧零售终端。鼓励开展直播电商、社群电商、“小程序”等智能营销新业态,大力探索直播带货的“粉丝”经济,推动直播电商与专业批发市场、传统商贸企业等融合发展。鼓励新零售企业共建区域新零售平台,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将线下物流、服务、体验等优势与线上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充分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试验区、湖南自贸区和湘潭综保区等平台,引进集报关退税、国际物流、海外仓储、汇兑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积极探索保税交易消费新模式。支持中小微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邮政小包经营主体在综试区公共服务线上平台备案,培育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建设,开展跨境电商“保税进口”模式试点,构建跨境电子商务全产业链。

——支持批发零售系统化建设。鼓励有基础的批发零售企业开展连锁经营,重点培育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品质生活方式提供商,建设示范性批发零售市场。帮助批发零售企业与湘潭县白莲、湘乡市茶油等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进行对接,以本地名特优产品基础帮助培育商贸品牌。建造批发零售集聚区和特色商业示范街区,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完善商贸服务配套设施,推进特色商贸服务业集聚和业态创新。

2.家政服务业。制定并实施湘潭市深化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三年实施方案,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强化诚信体系和市场监管制度,优化从业环境,推进家政进社区和家政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家政服务领跑企业。力争到2025年,培育8家龙头品牌企业、5个领跑社区、2家培训学校,实现城市家政服务实训能力全覆盖;培育3家品牌托幼机构,搭建托幼服务体系,争创儿童友好城市。

——培育托幼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公办托幼服务机构,支持承担指导功能的示范性、综合性托幼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扩大普惠性托幼服务供给,支持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举办托幼服务机构,支持公办机构发展普惠托幼服务,探索发展家庭育儿共享平台、家庭托幼点等托幼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城市街区、道路、社区及学校、医疗机构、公园、图书馆、绿地等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适儿化改造。

——鼓励家政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家政市场业态精细化发展,帮助托幼、洗衣、保洁等简单劳务型家政服务向护理、营养、育婴等知识技能型家政服务转变。支持大型家政服务企业开展育婴托幼服务、个性化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等知识型家政服务培训。支持技工院校开展医疗护理员培训,推进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支持高职院校增设一批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家政企业开办职业培训,打造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加大岗前培训和“回炉”培训,提升家政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

——搭建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充分运用政府建立的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系统,支持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我市智慧家政服务平台,并对从业人员身份信息进行定期审查。加快线上线下结合平台建设,探索家政服务网络下单和预约制新业态形式,鼓励发展共享型家政服务平台。

——健全家政新业态服务标准和保障体系。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强化家政服务协会作用,研究制定家政电商、家政教育、家政培训等新业态服务标准和规范。建立家政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制度,以市场监督的方式对家政企业开展考核评价并进行动态监管。加强家政从业人员社保补贴等社会保障,支持发展家政服务商业综合保险,鼓励家政企业参保雇主责任保险。组织家政从业人员工会,探索适合家政从业人员特点的入会形式、建会方式和工作平台。完善家政从业人员维权服务机制,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3.房地产业。以建设宜居湘潭为目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续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到2025年,住房保障和市场体系基本完善,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机制长效有序运行;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村住房。

——增加住房有效供给。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建立和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房地产调控体制机制。鼓励房地产企业建设开发低密度、高绿化率、布局合理、质量优良、配套完善、物业规范、低碳环保的楼盘项目,不断提高老百姓居住满意度和幸福感。加强城市更新和老旧住房改造提升,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不断优化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积极作用;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的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管理机制,夯实城市主体责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促进传统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推动建造方式转型。改革完善工程标准体系,加快构建新型标准体系。全面推动建筑业向智慧建造转型,加快勘察设计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应用 5G 技术,加大建筑业信息互通平台建设及使用力度,打造绿色、智能、生态、健康的新型建筑业态。

——推动物业管理提质扩面。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建设治理体系,推动城市管理服务下沉,完善末端治理。推进扩面提质,实现新建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老旧小区改造后物业管理全覆盖。加快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服务规范和标准,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准。打造“智慧物业”,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建设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提供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物业管理一体化,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着力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优化农村住房布局,总结推广钢结构,完善水、电、气、厕配套,提升农房品质和农村生活条件。积极探索支持农民建设宜居型农房、组织农房设计力量下乡服务、农村建筑工匠培养和管理等机制,不断提升农房建设设计和服务管理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完善小城镇建设相关制度配套,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城乡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

4.餐饮住宿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餐饮住宿业服务质量,促进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和便利化,全面提升餐饮住宿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备高档次高接待能力的星级酒店和精品民宿,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品质、规模特色和创新能力的湘菜旗舰店。

——鼓励餐饮品牌企业发展。保护并弘扬老字号餐饮品牌,积极引导老字号开拓创新,融入现代消费理念,提升老字号整体形象。培育一批本地特色餐饮,开展名店、名宴、名品、名厨工程,培育一批网红店,打造网红打卡街区,扩大餐饮企业和餐饮品牌的知名度。引导餐饮企业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利用互联网餐饮平台优化经营模式,建立“生产+配送+门店”供应链和“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生产链,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建立食品和原材料采购追溯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四位一体”监督管理体系。

——建设夜间特色餐饮街区。围绕“深夜食堂”理念,以经营地方特色餐饮、小吃为主,突出湖湘饮食文化特色,充分调动老字号餐饮品牌和知名连锁快餐企业积极性,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打造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十八总河街、莲城步行街等夜间餐饮特色街区,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

——鼓励企业服务转型升级发展。鼓励餐饮、住宿企业向数字化、智慧化、自助化、体验化转型,综合考虑顾客消费全周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餐饮企业引入智能化服务模式,推行无接触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富有科技感的就餐体验;鼓励餐饮经营单位向绿色、低碳、环保型企业转型,创建绿色饭店、两型餐饮企业,开展垃圾分类,严格处置厨余垃圾,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用具;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倡导文明用餐方式。鼓励住宿企业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提升顾客选房体验与效率,通过线上平台实现与客人间的便捷沟通,提供自助选房、手续办理与入住服务。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客房,通过引入智能家居系统提供智能健康、智能娱乐、智能商务、智能环境管理等多种智能服务,鼓励尝试引入VR动感单车、智能睡眠枕、智能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发展中高端住宿业经营模式。推进住宿业与会展、文化、旅游、体育、农业、医疗、康养、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服务消费,转变盈利模式,促进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集团化发展。鼓励大型酒店产业活动单位成立独立法人经营主体,支持民营资本、外资等参与国有中小型住宿业单位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大型住宿业企业申报进入湖南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通过资本市场做强做优。

——推动精品民宿建设。充分挖掘湘潭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融入各县市区生活特色美学,增加民宿文化附加值。重视高品质配套设施与高质量服务相结合,秉持宾至如归和一期一会的服务理念。立足湘乡市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民宿、湘潭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依托型民宿、昭山为代表的都市休闲型民宿,依托现有闲置农房、集体房屋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四荒地等乡村资源发展特色农庄,探索“民宿+农业”“民宿+非遗”“民宿+康养”“民宿+装备”“民宿+研学”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模式。

5.养老服务业。坚持将养老摆在民生保障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老年友好社会创建为抓手,着力夯基础、补短板、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城乡统筹发展,事业产业协调发展,供需动态平衡发展,把湘潭打造成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地。力争到2025年,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基础养老服务设施及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推进医疗和养老融合发展。引导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同址建设,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鼓励养老机构依托医疗资源做好老年人康复护理和诊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连锁标准化社区养老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能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价格优惠等扶持。落实新建居住区建设配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及方式,做好接待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

——推动智慧养老建设。支持社区、居住小区物业和专业机构开展有偿居家养老服务,大力拓展居家和社区智慧养老模式,通过技术手段从远程监控、实时定位、统一平台信息交互等方面,运用技术手段,打造信息化养老服务系统。基于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构建适合老人休闲娱乐的场景,满足老人和家庭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性化需求。

——引导互助养老模式发展。推广湘潭县互助养老模式,开展由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年人互助养老代际接力,提升志愿服务、低偿服务、时间银行三种互助技术在互助养老模式中的运行效率。鼓励社区和乡村群落内相识的老年人共同加入互助养老体系,发展旅居互助养老、社区互助养老、合租式互助养老、“朋友圈”互助养老等互助养老新模式。同时,不断探索“候鸟式”“怀旧式”养老模式。

——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普惠性养老业务。支持保险公司延伸养老、健康、护理等与主业相关产业链条,从事后经济补偿转变为事前管理。对保险养老社区的养老服务提供税费减免,引导小户型亲民保险向养老院发展,强化跨行业政策衔接和标准统一。进一步研究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健康服务业的具体政策,不断探索完善商业养老产业投资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五、实施服务业提质增效七大工程

(一)供给侧结构优化工程

1.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聚焦服务业新兴领域,主动对接省内外的服务业跨国企业或上市公司,采取主辅分离方式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在湘潭设立公司总部、地区总部、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延伸和健全特色产业和重点行业产业链,利用“前孵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落地企业财税优惠政策和审批手续,集中市场、技术和资金资源重点扶持。

2.培育本地优势领军企业。支持本土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建立高成长性、创新型服务业企业种子库,对入库培育的企业分类施策和提供“一企一策”靶向服务。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融资、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拓展服务半径,实现跨区跨境发展。

3.培育一批本土服务业“小巨人”。细化专业分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引导基金、保险补偿、融资风险分担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担保、评估、交易等服务,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一批在细分领域有一定专业能力的服务业“小巨人”。引导中小微服务企业通过产业联盟的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协作协同发展,提高产业或行业竞争力,实现超常规发展。

4.健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进机制。建立转企升规入库、登高、上市名录,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用能、市场开拓等方面困难和问题,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大企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和平台创新项目,做强培优。开展服务业企业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培育工程,重点支持韶山旅发集团等企业股改上市。

5.大力鼓励行业组织发展。推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改革,加强对行业组织政策和业务指导,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由政府牵头联合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一批行业协会,参与协会培育发展的政策制定,充分利用登记管理手段对行业协会进行资源整合、结构优化,抓住“放管服”改革机遇,实现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组织转移,提升协会在行业自律管理、公共服务、政府决策、标准制定和宣传推介交流等方面作用。

(二)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1.加强服务标准建设。持续开展服务业对标、达标、创标、提标行动,鼓励企业自主制定企业服务标准,支持社会组织制定团体服务标准,加强标准制定与修订工作,将服务业领域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先进模式编入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服务领域地方标准,推动地方标准与国际国内标准接轨。在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物流、电子商务、商贸服务、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2.加强服务品牌建设。鼓励和扶持企业在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餐饮住宿等重点领域提升服务质量,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提升老字号、老品牌。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特色,重修或改建聚居古村落,打造精品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合理规划水府、昭山等自然资源,在政策方面平衡生态保护与开发,继续做强固有品牌。

3.加强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质量自我评估与公开承诺制度。完善安全和质量监管体系,提升政府监管和随机抽查力度,提高质量监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质量追溯能力。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12345”消费者质量投诉举报渠道的作用,推广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制度,鼓励发展第三方服务质量调查。健全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完善以顾客满意度、投诉率和品牌价值增长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

(三)“两业”融合示范工程

1.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服务业与制造业一体化布局,完善制造业园区规划布局,增强制造服务业配套设计能力。组织服务业集聚区企业同制造基地开展产业链接和项目联动,优化示范区创业孵化、技术转化、投融资等服务生态体系。研究制定服务型制造支持政策和试点工作,鼓励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仓储物流、设备租赁等环节延伸拓展,引导企业在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等领域采用制造服务外包,加快发展面向制造业的在线监测、远程运行维护、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集成及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服务业。深入推进工业电子商务应用,培育发展面向制造业企业的电子商务外包服务,鼓励工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强化供应链管理,整合上下游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专业化生产制造能力,全面提升传统工业在互联网市场产、供、销等全产业链联动发展能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企业价值链延伸。支持制造业企业自建平台或通过第三方平台拓展网络营销渠道,推动工业企业交易方式和经营模式在线化网络化和协同化。

2.推动农业与服务业交叉融合。支持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创客空间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农村服务业数字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通过数字技术强化农产品包装设计、品牌宣传、标准认证和技术培训,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标准化、规模化,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一批大宗商品数字化和智能化产业园区,提升农业数字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种养过程监控、农产品物流等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支持发展“互联网+农业”,通过电子商务促进农业转型,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加强多种形式的联营协作,鼓励第三方服务公司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电子商务培训服务、物流外包服务、营销运营服务。支持打造“网上供销合作社”,进一步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通道。

(四)商圈提升工程

大力推动消费优化升级,加快十八总商业街、窑湾等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建设,推进建设路口、东方红广场、基建营、砂子岭等传统商圈转型升级。沿320国道以金都大市场、义乌小商品城、新湘路蔬菜批发市场为主体,拓展砂子岭批发零售商圈。以河西地下商城、湘潭汽车站、城市盒子为主体,提升基建营生活服务商圈。以华隆步步高、天元恒太城、莲城步行街为主体,提质建设路口时尚消费商圈。以万达金街、东方名苑、盘龙大酒店为主体,优化东方红广场都市休闲商圈。积极培育湘潭县易俗河、湘乡市县城等县域商圈,加快发展韶山创意演出、昭山康体养生为代表的文旅消费圈。积极发展夜经济、直播经济、周末经济、民宿经济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倡导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在商圈、商业综合体的运用,培育新兴消费,鼓励“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建设,推动线上线下消费互动融合发展。

(五)平台载体建设工程

1.推动多方共建服务平台。依托国家和省级高新区、经开区及服务业集聚区,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各级政府,共建一批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信息查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提升和布局新建一批专业孵化器。加快引进和培育平台型服务机构,依托现有生产能力、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发展平台经济,实现综合服务供需精准匹配,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服务。

2.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强化创新协同,依托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驻潭高校科研优势,在智能制造、超级计算(自主可控)、深海工程等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湘潭市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和科研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优化布局专业化创业孵化载体,支持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星创天地等“双创”平台建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资本和金融创新体系、平台和企业创新体系、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支持服务业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围绕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广播电视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研究院、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进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设。

3.优化服务业集聚区管理运营。以“空间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互动”为方向,优化服务业集聚区布局。集聚区运营向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大力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平台的搭建和运营管理过程。深入探索四个省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一区一策”管理模式,优化投资体制改革,通过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评价与监测系统,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升级。

(六)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构建高层次多元化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及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等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国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企业家、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实施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工程,完善现代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分层次多渠道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以培育充实乡村产业领军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基层干部为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村基层人才。

2.探索创新型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制定精准化人才政策,探索“人才飞地”模式,支持企业将研发中心设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产业基地设在湘潭,促进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加大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引进力度,“靶向”弥补产业技术短板。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加大对贡献突出人才的激励力度,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3.加强多元化人才培训。全面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全生命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以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强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之间合作,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车间、田间、林间等实地职业培训体系,分层次多渠道培养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

(七)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工程

1.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紧抓新基建机遇,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原则,加快实施一批城际交通、物流、市政、灾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瞻布局5G商用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和推动大数据中心从存储型到计算型升级,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区块链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易设施建设。

2.加快布局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探索前瞻性行业应用场景布局,在人工智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科技、医药健康和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扶持政策,建立应用场景发布机制。从城市发展需求出发,大胆推广试用新技术新产品,提出应用场景建设方案,加快建立应用场景前置咨询评议、供需对接、评估督查等工作机制,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

3.大力发展体验经济。支持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支持线上办展,拓展社群营销、直播电商、云逛街等消费新模式,支持线下消费类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式发展。推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围绕体验进行优化提升,针对各用户特征和痛点进行精确设计、精准营销,帮助中小微品牌从“体验”入手拓展个性化市场向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

4.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挥长株潭城市群带动作用,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体系,稳步发展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构建数字经济“双创”体系,引导企业探索互联网服务新业态新模式。鼓励运用数字技术重构和整合产业链条,利用“互联网+”技术盘活各类社会资源,发展分享经济、平台经济模式和业态。推动智能制造,打造工业互联网供给体系,推进协同研发设计平台建设。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业态。聚焦农业生产、加工环节数字化改造,促进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农业加工业深度融合,推进形成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进一步增强市级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建立服务业协同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市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高位统筹与责任分工。健全各县市区(园区)、各部门协作机制,打破区域要素流动梗阻,统筹推进区域服务业联动发展、特色发展。提升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加强行业指导、行业监管和辐射带动。各级各部门加强衔接协调,细化目标任务,创新发展思路,强化组织保障,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二)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服务业改革,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让更多民营企业公平参与服务业市场竞争。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有序放宽交通运输、检验检测、节能环保、能源、电信等领域市场准入。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新监管方式,探索推行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完善“互联网+监管”系统,建立法治化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调整或取消服务业领域行政审批项目,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依托“互联网+政务”平台,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一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推广“不见面审批”“一次都不跑”“最多跑一次”改革,规范审批行为。建立服务业企业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征询机构,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三)扩大对外开放。顺应产业大开放新趋势,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推动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湘潭综保区全面对接建设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开展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政策创新,构建“前期费用奖励+融资贴息+能力培养+重点支持”的政策支持体系。坚持引资、引技和引智相结合,围绕新兴优势产业链,实施“产业链抱团入潭”“园区外资破零倍增”“湘商潭商回归”三大行动,大力开展服务业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三类500强”领军企业、外贸实体企业、总部经济等落户湘潭。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交流和合作,深度开发欧美日韩澳等国际市场,拓宽开放渠道。引导外贸企业运用5G、3D、VR、AR、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入驻线上平台和使用线上推广工具,积极对接境外采购商资源,积极开展“网上参展”“网上洽谈”,提升线上国际市场拓展质效。

(四)狠抓项目落地。针对服务业领域“十四五”重大项目,探索建立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的综合保障机制,实施土地制度创新、金融体系创新、财税政策创新,进一步强化财税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保障和优化土地供应、强化人才支撑、落实水电气使用价格等政策,通过强化人、财、物、技术等要素保障,推进重点项目落地,促进服务产业发展。

(五)完善监督考核。完善服务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重点监督考核规划发展目标和政策落实情况、服务业与制造业和农业融合情况、对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的促进成效。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各县市区(园区)制定相应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办法,确保服务业发展目标落到实处。建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及时向市委、市人民政府报告服务业运行情况,并向社会公开。搭建湘潭服务业大数据实时跟踪监测平台,强化信息共享和数据实时监测评价。


Copyright © 2002-2022 重庆圣佳斯商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8172号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