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我公司网站!!
行业资讯
本规划的落实情况将作为质量强市工作的重点任务
时间: 2024-03-30浏览次数:
质量发展是强市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提升质量发展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我市“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五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按照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未来五

质量发展是强市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提升质量发展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我市“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五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按照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

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未来五年,我市质量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机遇。一是建设质量强国、质量强省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的奋斗目标,省政府也出台了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提高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这将为我市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经济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必将为我市提升质量、增加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机遇。三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和投资,将对我市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深化参与提供重大机遇。四是加快推进成德一体化战略的机遇。成都是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是全国质量标杆,加快建设成都北部新城,向成都看齐、融入成都发展,必将促进我市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设质量强市。五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机遇。德阳素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传统和创新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赋予德阳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任务,必将推动德阳经济社会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我市质量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十三五”时期,德阳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一是对质量发展的认识高度不够。“重速度、重规模、轻质量”的传统意识仍然存在,质量意识有待提升,质量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二是区域质量发展不平衡。受区位优势、产业分布、发展基础等影响,县(市、区)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实现全域质量同步发展尚有一定距离。三是质量提升任务重。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的某些领域短板明显,国际国内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不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在建工程数量大、食品小作坊多、环境污染防控压力大等等。四是质量发展基础仍然薄弱。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发展基础相对薄弱,高层次、创新型质量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五是质量安全隐患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产品、工程、特种设备、食品药品、环境等重点领域质量安全风险点多面广,质量安全隐患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质量提升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打造“智造之都、品质德阳”,为加快建成“世界智造之都、国际文化名城、成都北部新城、生态田园典”,实现“五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

以人为本、质量惠民。不断提升质量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质量需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质量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质量满意度和获得感,使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智造之都、品质德阳”为核心,全面实施质量强市、标准引领、品牌带动、全域质量四大战略,不断提升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着力夯实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大质量基础,建立健全企业主体、政府监管和社会共治三大质量责任体系,唱响“德阳标准”“德阳品牌”和“德阳智造”,以质量提升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以质量提升惠及人民福祉。到2020年,建成国内一流、省内排头的质量强市。

2020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食品质量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不低于95%,药品质量评价性抽验合格率不低于98%;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不低于97%,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高品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创建1个国家级出口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个以上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3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新增1-2个中国质量奖和天府质量奖,2件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0个四川名牌产品,30件四川著名商标,50个绿色食品,品牌经济贡献度(品牌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5%。

2020年,重点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无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发生;新开工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精装修住宅率达到30%;城市新开工保障房受监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城市保障房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100%,市属重点公路、水运建设项目的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争创1项“鲁班奖”、10项“天府杯”等省级优质工程奖。

2020年,基本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争创1个以上服务业“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新增4—5个四川服务名牌、3个中华老字号和达标百货店、2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推进150户服务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均达到85%。

2020年,美丽德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城市颗粒物浓度下降,PM2.5年均浓度降低到41.7μg/m3,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7.9%;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控制断面的比例达到71.38%,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达到92.31%;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完成省下达任务;功能区噪声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200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对环境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

实施质量示范创建行动,开展质量强市示范市、示范县、示范镇创建活动,以创建促进质量全面提升、以创建构建质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质量强业行动,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先进制造强市和世界智造之都;以全面技术创新和“政产学研服”协同发展为引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施质量强企行动,在重点企业开展“质量标杆”活动,总结、推广标杆企业质量管理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形成示范效应;在中小企业广泛开展质量管理提升和质量攻关活动,着力提高中小企业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实施大质量治理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健全大质量治理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大质量发展政策、资金、项目等激励措施,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治理体系新格局,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实施标准创新行动按照“技术创新—标准转化—做强产业”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开展标准创新活动,提升标准水平,抢占竞争与创新的制高点。着力在航空与燃机、核能装备与核技术应用、高端电池、石墨烯、中药材加工、乡村旅游、健康养老、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到2020年,力争主导或参与制(修)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5—20项,培育团体标准3—5项。实施标准体系创建行动。企业和团体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国家标准为基础、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为导向,建立具有德阳特色的新型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化示范试点行动。在重点产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广泛开展标准化示范试点,加快打造一批专业化、标准化的国家级、省级示范试点项目。

围绕优化政策法规环境、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实施品牌基础建设工程、供给结构升级工程、需求结构升级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展区域品牌创建行动加强区域品牌创建工作部门协同,以创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三品一标”和“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为主体,以重大装备、智能制造、医药、绿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区域品牌。开展产品品牌创建行动以争创四川名牌产品、驰名(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色食品等品牌为抓手,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大力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德阳造”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开展工程品牌创建行动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优质工程奖培育创建为抓手,在住宅、交通、水利、市政设施等领域广泛开展工程品牌创建行动,推广工程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开展服务品牌创建行动通过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在商贸、物流、金融、旅游、社区服务、健康养老、公共服务等领域推进服务业品牌创建行动,着力培育一批效益好、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品牌,不断提升服务品牌核心价值。开展品牌宣传推介行动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各类线上线下平台,以“中国品牌日”等为契机,加强品牌宣传和推介,讲好德阳品牌故事,树立德阳品牌良好形象,推动“德阳造”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促进县域质量特色化发展。推动各县(市、区)发挥县域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质量发展重点,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协同、错位发展的县域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园区质量向中高端提升。围绕德阳经开区和德阳高新区打造千亿产业新城,四川绵竹经开区、四川什邡经开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成德工业园、德阿产业园创建省级开发区,引导全市各园区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投入强度、产城融合度等质量和效益。开展全域产业质量提升行动。制造业质量提升要突出“智能制造”和“技术创新”,促进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和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育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质量提升要围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满意度。现代农业质量提升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开展全域城乡品质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城市升级三年行动”“三大改造”“四化工程”、“百镇建设行动”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县城、特色城镇和美丽新村品质。围绕全域园林城市创建和“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等重大项目,拓展绿色生活空间,打造美丽德阳新家园。

促进“德阳造”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靠拢。大力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进品牌农业发展和市场拓展,优化农产品供给。

结合现代服务业1+8”倍增计划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化,鼓励和支持优势服务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定服务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加快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以实施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为手段,提升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检验检测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重点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水平,推进现代服务业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应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加强服务业品牌建设,开展“生产性服务示范区”和“生产服务示范企业”认定工作,提升特色街知名度,培育一批经营有特色、服务有品位、个性化突出的商业网点。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建立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鼓励服务企业积极争创四川服务名牌,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省内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

围绕经济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工业计量和产业计量,促进计量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效服务产业质量提升。加强能源计量工作,提升计量服务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大力推进法制计量,培育和规范计量检定校准市场,推进以诚信计量建设为重点的民生计量。加快计量技术机构的改革与能力建设,建立科学合理、先进适用、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量值传递和测量溯源体系。

发挥标准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四大领域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的跟踪、比对、评估和转化,提高全市重点领域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的采用率。依托国家、省、市三级标准化技术机构、省标准创新基地和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标准创新、标准引领,鼓励和支持企业将优势技术与专利转化为标准,将企业标准上升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探索制定德阳地方标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机制,建立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协同发展,互为补充的标准化共同治理新格局。

完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与全市重点产业和民生需求相适应的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支撑、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与服务体系。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企业质量发展技术支撑能力。培育和规范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提升第三方机构检验检测能力和公信力。推进市、县两级跨部门、跨行业检验检测机构和企业检验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评价实验室的改革和整合,改进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链条,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健全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检验检测产业园,打造德阳检验检测品牌。

完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低碳、可再生资源和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认证工作,鼓励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领域大力推进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等认证工作,提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在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商贸流通、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质量管理认证。加强对强制性产品、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认证的监管,保障重点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对认证机构、认证从业人员和获证企业的监管,增强认证认可有效性和公信力。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推动认证认可双边、多边互认,助推“德阳造”产品走出去。

建立企业质量安全关键岗位责任制,落实质量首负责任制,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度。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方法,普及和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HACCP)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健全企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探索实施质量问题先行赔偿、质量责任保险、多元救济制度。强化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开展社会监督,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日常巡查、联合检查、监督抽查和质量安全违法案件举报奖励等制度。完善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监管制度,实施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质量安全约谈。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点产品、重大设备、重点工程及重点服务项目的监管;加强对食品、药品、婴幼儿用品、危化品、特种设备、工程建设以及农资、建材、重要消费品的监督检查;开展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强化网络交易商品线上线下质量抽检;以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为重点,加强广告日常监测检查和监督管理。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加强对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的集中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危害公共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电子商务活动中侵权假冒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机制、执法联动机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刑事司法打击力度。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在驰名商标、涉外商标、中华老字号商标、知名品牌、“三品一标”等领域的侵权行为。

增强公众质量安全和质量维权意识,完善消费者投诉和维权机制,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投诉受理、惩罚性赔偿、公益诉讼等制度,鼓励消费者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行业诚信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支持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参与质量提升和质量监督,提供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咨询服务。鼓励新闻媒体加强质量宣传和舆论监督,建立完善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

围绕重点消费品和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建筑工程、环境保护和电商购物等质量安全重点,严格监管,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提高肉类、蔬菜等产品流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深化实施粮油店、早餐、馒头、肉菜、豆制品等“放心食品工程”;在食品、消费品等生产企业中建立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婴幼儿用品、农资、建材、电商购物等领域的质量违法行为。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和实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到质量安全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开展产业质量对标提升行动,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确定一批重点对标提升项目,比照国际国内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广泛开展质量、技术、标准和管理对比,找出差距,制定赶超措施,提升产业质量。开展产品质量对标提升行动,以国内外先进标准、技术和知名品牌产品实测值为参照,通过检测比对,摸清“德阳造”产品质量的状况和水平,查找短板,开展质量改进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升级标准、提高质量、争创品牌。开展质量标杆示范活动,以四川名牌和质量奖获奖企业为标杆,总结推广质量管理成功经验,开展标杆经验交流学习,带动一批企业质量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强化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提升,鼓励中小微企业开展“五小”(小建议、小革新、小攻关、小发明、小创造)、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质量提升活动。

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和省、市诚信体系建设规划,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商务诚信体系为平台,建立覆盖全面、科学有效的质量信用征信体系;打破“条块分割”,推进部门间信息交换、共享和联动,实现质量违法联合惩戒。鼓励企业参加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完善质量诚信报告、失信“黑名单”披露和市场禁入、退出等制度开展《企业质量信用报告》发布活动,推进企业建立质量诚信自律机制。

建设先进质量文化,形成符合德阳特色的质量理念和质量精神。推动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建立诚实守信、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企业质量文化。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开展质量教育,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完善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广泛开展质量知识普及教育。开展质量论坛、质量知识竞赛、质量志愿者等公益性质量文化活动,打造“质量大讲堂”“知名品牌展示”等宣传平台。深入开展“质量月”“3·15”“中国品牌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质量文化,质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质量基础知识,讲好德阳品牌故事,曝光质量违法案件,提高群众质量意识,塑造城市质量精神,增强全社会对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对质量领军人才、产教融合技能人才、质量知名专家顾问等高端质量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发挥德阳职业教育优势,在有条件的职业学院和大专院校开设质量技术、质量管理课程,建立质量研究院(所),大力培育各类高技能人才。开展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质量专题培训,举办质量技术和管理知识专题讲座,加强企业首席质量官和质量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加大“德阳工匠”“德阳技师”培育,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追求卓越的专业质量人才队伍。

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健全质量投诉处理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质量投诉受理和处置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各部门质量投诉热线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提高质量投诉受理、处理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及时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做好投诉举报与司法、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在食品药品、消费品、旅游、电商购物等热点领域开展专项检查;开展“计量惠民生、诚信促和谐”活动,加强集贸市场、医疗卫生机构、眼镜配制行业等计量失准常发易发区域的监管,规范计量交易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施民用三表、医用三源、集贸市场在用计量器具免费检定等惠民工程,切实提升群众质量满意度。

质量提升、质量管理、质量人才培养等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完善品牌创建、标准化战略、地标产品产业化等激励政策,鼓励

牢固树立质量法治理念,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落实执法责任,


Copyright © 2002-2022 重庆圣佳斯商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8172号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