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我公司网站!!
公司动态
:文明服务、文明经营、文明执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
时间: 2024-01-10浏览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隆安华侨管理区管委会,县直、县级各有关单位:《隆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9月

各乡镇人民政府,隆安华侨管理区管委会,县直、县级各有关单位:

《隆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910

  


  

  


  

隆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纲要






  

隆安县人民政府

  

20219

  

  

  

第一篇立足发展基础环境,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1

  

第一发展基础与环境1

  

第一节发展基础2

  

第二节发展环境9

  

践行新理念引领新发展11

  

第一节指导思想11

  

第二节基本原则12

  

第三节发展定位13

  

四节2035年远景目标14

  

第五节“十四五”时期发展主要目标14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构筑现代产业的新优势17

  

做大做强特色工业17

  

第一节重点培育三大30亿元产业集群17

  

第二节优化提升两大优势产业19

  

第三节加快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

  

第四节塑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22

  

第五节培育强优企业24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24

  

第一节重点发展旅游业24

  

第二节加快发展健康产业26

  

第三节提升商贸服务业27

  

第四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27

  

第五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28

  

第六节优化发展金融业28

  

优质发展现代农业29

  

第一节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29

  

第二节构建隆安特色现代农业体系30

  

第三节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1

  

第四节推行农业品牌振兴计划32

  

第五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32

  

加快数字隆安建设33

  

第一节推进数字产业化33

  

第二节推进产业数字化34

  

推进创新引领工程34

  

第一节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35

  

第二节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5

  

第三节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36

  

巩固衔接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7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37

  

第一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37

  

第二节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38

  

提升乡村产业支撑能力39

  

第一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39

  

第二节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水平40

  

第三节健全农业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41

  

第十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42

  

第一节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42

  

第二节提升乡村宜居水平42

  

第三节推动乡村人才振兴43

  

第四节推进惠民富民行动44

  

十一章深化农业农村改革45

  

第一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45

  

第二节深化产权制度改革46

  

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构建大县城引领的新格局47

  

第十实施大县城战略47

  

构建“一核二心二带四圈”城乡空间格局47

  

加快县城扩容提质48

  

第三节加快宝塔新区建设49

  

第四节推动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建设49

  

推进乡镇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50

  

第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51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51

  

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体系52

  

第十完善优化县域功能53

  

第一节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53

  

第二节强化能源设施建设54

  

第三节提升智慧隆安55

  

聚焦培育内需体系,充分激发市场新活力56

  

十五全方位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56

  

第一节 提升资源要素集聚能力56

  

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57

  

第三节深化与东盟国家合作59

  

十六全面促进消费升级59

  

第一节积极拓展消费渠道59

  

第二节扩大品牌消费60

  

第三节优化消费环境60

  

十七积极扩大有效投资61

  

第一节优化投资结构61

  

第二节拓展新的融资渠道62

  

第三节加强投融资监管62

  

第四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63

  

第六篇促进生态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生态隆安64

  

第十优化县域生态空间格局64

  

第一节构建多层次生态空间格局64

  

第二节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65

  

第三节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66

  

第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67

  

第一节强化节能降碳67

  

第二节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67

  

第三节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68

  

第四节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8

  

二十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69

  

第一节当好隆安生态卫士69

  

第二节打好蓝天保卫战70

  

第三节打好碧水保卫战70

  

第四节打好净土保卫战71

  

第七篇聚焦特色文化品牌,打造“那”文化品牌72

  

第二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72

  

第一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2

  

第二节大力提升隆安县文明形象73

  

第二十加快文化事业发展74

  

第一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74

  

第二节弘扬民族传承文化75

  

第二十壮大发展“那”文化产业75

  

第一节加强“那”文化建筑和街区开发和保护75

  

第二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76

  

第三节积极发展创意文化76

  

第八篇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78

  

第二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78

  

第一节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78

  

第二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78

  

第二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79

  

第一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79

  

第二节推动信用隆安建设80

  

第二十健全完善经济治理机制81

  

第二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81

  

第一节推进财税体制改革82

  

第二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82

  

第九篇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民福祉84

  

第二十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84

  

第一节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84

  

第二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85

  

第三节持续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86

  

第四节提升居民收入水平86

  

第二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87

  

第一节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87

  

第二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88

  

第三节完善教育发展保障体系89

  

三十推进“健康隆安”建设89

  

第一节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90

  

第二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90

  

第三节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91

  

第四节完善全民健身体系91

  

第三十一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92

  

第一节发展普惠托育服务93

  

第二节促进青年全面发展93

  

第三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94

  

第三十二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95

  

第一节健全社会保险制度95

  

第二节提升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96

  

第三节强化特殊人群权益保障96

  

第三十三章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97

  

第一节促进妇女全面发展97

  

第二节保障儿童优先发展98

  

第三节支持家庭发展98

  

第十篇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高水平平安隆安100

  

第三十四章健全公共安全运行体系100

  

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100

  

第二节有效防范化解经济运行重大风险100

  

第三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101

  

第四节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101

  

第三十五章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102

  

第一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103

  

第二节加强法治隆安建设103

  

第三节推进平安隆安建设104

  

第四节促进民族团结105

  

第十一篇强化组织保障措施,推动实现美好蓝图106

  

第三十六章全面加强党的领导106

  

第三十七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107

  

第三十八章强化政策统筹衔接107

  

第三十九章推动重点项目建设108

  

四十章加强实施监督评估108

  

名词解析110

  

  


  

  

《隆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依据《中国共产党隆安县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规范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南宁市各项方针政策,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符合隆安实际的重大举措,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十四五”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间节点,须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统筹谋划,为实现隆安现代化建设良好开篇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四五”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抓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做好县城开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改革开放等工作,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脱贫摘帽如期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显著

  

“六个精准”实施到位,脱贫攻坚“八个一批”扎实推进,贫困户实现“八有一超”,贫困村实现“十一有一低于”,全县实现“九有一低于”“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两确保”目标,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6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1872371152人脱贫,从2015年到2020年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1.31%降至零,2020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隆安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2015—2020年连续六年荣获全区贫困县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一等奖或综合评定“好”的等次。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成为全国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样板,荣获“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称号。入选首批中国扶贫交流基地,震东集中安置区、金福火龙果基地成为中国扶贫交流基地考察点。

  

  

  

1 “十三五”时期贫困人口脱贫情况

  

二、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62.6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99.39亿元,年均增长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2036元增加到2020年的30044元,年均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8892元增加到2020年的13958元,年均增长9.5%,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荣获“2019年度广西高质量发展进步县”称号。

  

  

  

2 “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三、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8.2:29.5:32.3调整为2020年的42.3:22.6:35.1,农产品主产区功能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高。农业巩固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39.9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7.81亿元,年均增长4.6%,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3家,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排在全市前列,“隆安火龙果”入选自治区首批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广西首批农业品牌目录且荣获“中国品牌农业神农奖”,“渌水江”香蕉、“伊密”火龙果、雁江香米等入选广西农产品品牌,国务院扶贫办将隆安火龙果作为特色产业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工业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3%,新增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桑葚酒、果之梦、富利时、鸿博药业、得力热电联产等项目竣工投产,三礼电子、珀源硅晶切片专用垫板、铂洋香蕉浆粉、振宁西南薄板钢管、明锐混凝土搅拌站、海螺水泥年产200万吨石灰岩新型材料生产线、乐林林业年产25高密度薄板技改等项目顺利推进。服务业突破发展,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由2015年的176.64万人次增长至2020年的371.5万人次,年均增长16.03%;旅游总收入由2015年的13.4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1.33亿元,年均增长18.48%;创建了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635家农村电商网点,行政村电商服务网店(点)覆盖率98.47%;“那城”商业圈基本形成。

  

  

  

3 2015年和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情况

  

四、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焕发崭新风貌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28.41%提高到2020年的33.93%,增加了5.52个百分点。县城开发建设实现新突破,城区规划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完成新增建设用地面积4.6平方公里,“一江两岸”格局逐步形成。宝塔新区全面提速,震东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示范工程深入实施,3个安置小区全部建成,584724423人搬迁入住。老城区组团开发建设扎实推进,城南铭玉“那”城商圈逐步成型,城北商住小区东森华府、天龙湾大酒店项目推进顺利。产城融合区加快推进,农民工创业园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已有30多家企业入驻。保障性住房有序推进,完成44套棚户区改造建设任务;累计完成2699户农村危房改造,比上级下达任务多199户。城乡统筹发展,乡镇政府所在地街道、给排水、排污等改造提升有序推进,集镇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美丽隆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城乡宽带网络和4G通信实现全覆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村屯绿化任务完成率100%,那桐镇定江村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定典综合示范村先后荣获“中国特色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自治区“清洁乡村·百佳村屯”等称号。

  

  

  

4 “十三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情况

  

五、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民生保障功能显著增强,民生支出由2015年的17.29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37.32亿元,增加了20.03亿元,五年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支出比重达86%。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进一步健全教育资助政策;以教育项目推动县城大开发、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要求和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做法受教育部的充分肯定,被称为“小手拉大手”示范工程。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较早实现经济社会恢复性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登记失业率有效控制在4%以内,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入库参保率达87.5%,城镇和农村低保每人每年分别提高到8280元和4600元。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体育节、“那”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娅怀洞遗址成功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拥有国保单位零的突破,文化馆被评为“一级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三级图书馆”,《守初心  为民心》《最好的报答》《红良打铁铸》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中斩获嘉奖;全县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为26.43万人,文化馆(站)服务人次为32.75万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10.5万人。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依法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坚持儿童优先发展,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六、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基础承载能力增强

  

“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407个,服务自治区、南宁市重大项目56个。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隆安东站正式投入运营,贵港至隆安高速公路以及武鸣至那桐、隆安至天等二级公路竣工投入使用,南宁南过境线(吴圩机场至隆安延长线段)项目、隆安至硕龙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市政道路“三纵六横”建设已基本完成,132个村(社区)、1261个自然屯全部完成道路硬化,实现乡乡通三级以上公路、村村通四级公路、屯屯通硬化路,全县乡村交通道路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加快推进,粤桂小学、体育活动中心、震东社区党群中心投入使用,第五中学、农民工创业园配套中小学、“那城”商业中心进展顺利。地下管网逐渐延展,排水、污水管网等市政设施不断优化升级,西宁水厂供水管网铺设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厂二期技改顺利推进。

  

七、改革深化开放创新,营商环境全面优化

  

改革任务稳步推进,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商事制度、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顺利完成,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可持续发展项目、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体制机制创新项目荣获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项目奖。减税降费政策有效落实,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切实降低企业负担。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累计引进项目106个,合同金额86.32亿元,开工建设94个,竣工投产78个。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事项100%进驻政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一窗进出”“一站式”服务;实现开办企业“一个平台,一次登录,一次受理,一窗登记,一套材料,七个事项同步办理”,开办企业0.5个工作日内完成。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商标品牌和专利数量有所增加,全县有效注册商标802件,每万市场主体拥有量535件,有效发明专利58件。

  

八、生态文明扎实推进,建设巩固提升美丽隆安

  

“十三五”期间,全县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实际排放总量控制在自治区、南宁市下达的“十三五”总量控制目标以内。蓝天保卫战连战连捷,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5%以上,PM10PM2.5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标准并持续降低,PM10PM2.5等约束性指标每年均达到或优于南宁市下达目标考核要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辖区内主要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每年均保持100%,县级3个水源地13个问题完成整治,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土壤污染防治持久战稳步推进,完成广西福斯银新材料有限公司1.9万吨一般固废(除铁渣)清理处置,完成对广西福斯银新材料有限公司浸银渣协同处置试验工作。监管执法有新突破,连续8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7个项目有序实施,震东集中安置区点灯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顺利竣工验收,完成48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

  

九、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农机、水上交通和铁路路外等领域零事故,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建立了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完成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搭建,食品风险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断提高。县乡村三级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毒严打整治行动成效显著,顺利通过自治区“无邪教县”考评验收,人民群众安全感98.67%,全县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排在南宁市前列。各类风险有效防范化解,政府举债和融资行为进一步规范,持续打击非法集资、非法互联网金融活动。诉源治理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试点有序推进,逐步挂牌成立“一村一法官”联络点,有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发展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大于挑战。

  

从挑战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县仍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要素培育和集聚能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缓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公共服务建设还有弱项,脱贫成效仍需持续发力;开放合作水平还不够高,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社会治理效能有待提升,后发展欠发达仍是最大的县情。

  

从机遇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南宁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随着南宁市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形成政策叠加优势,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加快聚集,隆安县作为南宁市卫星城市也将受到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入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我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农业主产区功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自治区重点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有利于隆安县培育发展高端产业、促进招商引资创新、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吸纳国际先进人才、提升发展内生动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按照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的战略部署和安排,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四个新”总要求[1]和四个方面重要工作要求,全面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开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实现绿色发展,推进隆安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团结和睦,加快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南宁大健康和“那”文化旅游基地、南宁市西部工业卫星城、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那”文化的生态宜居县城,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完善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提升隆安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胸怀“两个大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村美好生活品质,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区,走出隆安县新型城镇化、生态移民与乡村振兴融合互动发展的特色乡村振兴道路,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南宁大健康和“那”文化旅游基地。依托南宁市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整合隆安县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中医药、“那”文化等资源,以“旅游依托、健康带动、文化支撑”为主题,推动“健康养生+生态旅游+健康医疗”等业态融合创新,强化都市周末休闲生态旅游服务能力,打造南宁大健康和“那”文化旅游基地。

  

——南宁市西部工业卫星城。充分发挥隆安县靠近南宁市的区位优势,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以南宁市打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和提升改造食品加工、新型建材产业为契机,吸引南宁市重大项目落户隆安县,重点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木材加工、新型建材成为三大30亿元产业,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特色工业集群发展,打造南宁市西部工业卫星城。

  

——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那”文化的生态宜居县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生态水平,实施生态宜居建设工程,提高县城美好生活品质;彰显“那”文化无穷魅力,深挖“那”文化内涵,加强“那”文化产业开发和保护,打造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那”文化的生态宜居县城。

  

  

展望2035年,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南宁大健康和“那”文化旅游基地、南宁市西部工业卫星城、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那”文化的生态宜居县城全面建成,争取撤县设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具有隆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经济发展壮大,基本实现生态文明现代化;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隆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城乡面貌根本改观,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支撑作用凸显,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创新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左右。

  

——城乡区域更加协调。国土空间规划更加科学优化,县城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县城人口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主城区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产城融合区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形、实、魂”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新进展,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时期,全县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

  

——社会文明建设持续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隆安落实落地,空气、水质质量保持优良,石漠化治理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人民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水平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体系更加完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62%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南宁市下达任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社保、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交通、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民生福祉水平再上新台阶。“十四五”时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基本养老保险入库参保率95%左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5岁。

  

——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服务效能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1 隆安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标表

  

2025年目标

年均/累计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3

-

6.5以上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3

-

5.5

预期性

3

财政收入(亿元)

5.36

6.84

5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3.93

37.93

[4]

预期性

5

工业发展:
工业增加值增长(%


-


-


14

预期性

工业投资增长(%

54

-

5

开放创新

6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按南宁市下达

预期性

7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56

0.71

-

预期性

8

进出口总额增长(%

6

-

10

预期性

民生福祉

9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5

-

7

预期性

10

城镇调查失业率(%

4

-

3.6

预期性

11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

-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4

-

预期性

13

基本养老保险入库参保率(%

87.5

95

[7.5]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5

-


绿色发展

15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按南宁市下达

约束性

16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按南宁市下达

约束性

17

空气质量:

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7.8

按南宁市下达

约束性

PM2.5年平均浓度(μg/m3

达到南宁市下达目标

按南宁市下达

约束性

18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高于三类水体比例(%

100

按南宁市下达

约束性

19

森林覆盖率(%

60.97

62

[1.03]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15.5

-

约束性

21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按南宁市下达

约束性

注:①〔〕内为5年累计数。②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之和。③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按不变价计算。④“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指标,从2021年起监测断面变化,2020年数据不具备可比性。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优一强二提三”战略,优质发展农业,做大做强特色工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

  

  

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巩固提升工业基础支撑地位,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3+2+3”工业体系。

  

  

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壮大木材加工、新型建材、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成为30亿产业集群。

  

一、木材加工业集群

  

大力发展高密度薄板及中高密度板、地板基材、木地板、贴面板、胶合板等中高端板材;丰富板材类型,鼓励发展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指接板、木塑复合板等;加快推进融达木业项目、乐林林业等项目建设。逐步延伸和完善板材深加工产业链,以得力木业、乐林林业、沃森木业等上游产品产业为基础,重点引进现代家具、家私用品、办公用品、建筑装饰材料及工艺美术品等下游中高端产品产业项目,拉动五金配件、环保涂料、印刷包装等配套产业的发展,推进腾裕纸品项目、睦丰家居等项目建设,培育木材加工业集群。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家居制造企业转移,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完整的现代家居产业体系。到2025年,木材加工业总产值达42亿元以上。

  

二、新型建材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丰富的石灰岩资源优势,依托现有建材产业基础,推动建材产业向深加工、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多元发展水泥、高端骨料、商品混凝土、协同处置固废等,加快推进华宏水泥项目等项目建设,支持城厢镇建设建材产业园。重点扶持隆安海螺水泥、华宏水泥等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升建材绿色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功能强、性能好的绿色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争取到2025年,新型建材产业总产值达30亿元以上。

  

三、农副食品加工业集群

  

依托隆安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肉制品、粮油、果蔬、酿酒、都市休闲食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支持铂洋果业、南华糖业、海盈酒精等企业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打造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壮美那食品深加工项目、年产48万吨生物饲料项目、南宁通威饲料有限公司搬迁项目、海大饲料二期工程等项目。积极完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配套设施,优化政府服务,提升集聚区综合服务能力水平,促进农副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到2025年,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达40亿元以上。

  

  

农副食品加工业:壮美那食品深加工项目,海大饲料年产48万吨生物饲料项目,南宁通威饲料有限公司搬迁项目,广西汇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农产品加工基地项目,广西南宁市千聚酒业有限公司年产米香型·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白酒共1000吨,保健酒3200吨的项目生产线等。

木材加工业:腾裕纸品年产30000万平方米彩印包装厂项目,融达木业年产5万立方地板基材和200万平方多层实木复合地板项目,迪欧办公家具生产项目等。

新型建材产业:华宏水泥公司水泥熟料生产线异地升级改造及协同处理城市废弃物循环经济工程项目,华宏水泥公司1000t/a石灰岩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线项目,华宏水泥公司年产60万立方米预拌混凝土搅拌站项目,惠兴新型建材年产30万平方米铝合金模板建设项目,广西安得塑业有限公司扩建工程项目,大东方建材年产20万立方米绿色环保预拌砂浆项目等。

  

  

  

优化发展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延长产业链,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升效。

  

一、电子信息产业

  

抢抓新一轮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布局调整的机遇,依托农民工创业园,配合南宁市打造东盟—南宁—珠三角供应链,以三礼电子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生产和整机制造产业,加快推进电感、线圈、高频变压器、压模及贴片电感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电子产品整机制造、屏幕、耳机、扬声器、光学玻璃、摄像头、电池PCB板、存储卡等项目,延长电子信息产业链。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争取南宁市电子信息重点项目落户隆安。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5亿元。

  

二、装备制造业

  

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工程装备和基础配套产品等领域制造产业,加快推进南宁凯莱投资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铁塔铁件加工项目、广西工凯重工制造有限公司建筑机械生产设备项目等项目。围绕机械制造业的主导产品,积极引进相关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业和机械制造先进技术,增强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积极发展精密制造产业,围绕高端铝精深加工、智能制造等产业链,以程津隆跑车配件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争取引进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整机等项目,逐步发展装备制造业新业态。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5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三礼电子南宁生产基地技改项目,三礼电子电感、线圈、高频变压器、压模及贴片电感等项目等。

装备制造业:南宁凯莱投资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铁塔铁件加工项目,广西工凯重工制造有限公司建筑机械生产设备项目,广西怡美科技有限公司钢结构加工厂新建项目,惠兴年产30万平方米铝合金模板建设项目,桂铝铝业年产5000吨铝材加工等。

  

  

  

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生物医药产业

  

以广西药物植物园制药厂、鸿博药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积极引进中药、壮药、瑶药等制药项目以及医疗诊断、手术设备等医疗器械和医疗耗材生产项目,进一步延伸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加强新药研发和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研发新型药物,提高化学药制剂水平,打造一批民族医药拳头产品。发挥宝塔园区作为南宁生物医药核心区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推动园区打造成为集资源保护、种植养殖、种苗繁育、科研开发、生产制造、物流营销、对外交流、养生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生物医药核心区。到2025年,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达3亿元。

  

二、新能源产业

  

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光伏太阳能新技术新材料系列产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广西鑫凯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建设。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3亿元,将隆安县打造成为南宁高科技生物能源基地。

  

三、节能环保产业

  

聚焦节能环保装备领域,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引进污水处理净化成套装备、垃圾渗滤液无害化处理和市政污泥资源化处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环保技术装备、环保监测专用装备等项目,发展餐厨弃物处理车、餐厨弃物处理机等节能环保型机械产品。推广使用环保先进装备,加快推进绿色智能制造环保设备生产项目,助推南宁市巩固“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称号。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药园制药厂“研联体”创新基地的建设和示范项目,鸿博药业中药提取建设项目等。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光伏太阳能新技术新材料系列产品生产基地项目等。

节能环保产业:绿色智能制造环保设备生产项目等。

  

  

  

一、推进产业园区扩能提质增效

  

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深入推进隆安华侨管理区(宝塔医药产业园)产城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华侨管理区重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生物质能源、机械装备、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宝塔片区以农民工创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产业,结合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努力引进和培育轻纺、电子、首饰、箱包、定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加快构建园区“一轴两翼”格局。

  

  

  

加快园区绿色发展。按照“低碳节能、高效智能、节约环保”的原则,鼓励园区供电、供水等基础服务绿色化改造,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建立能源利用、生态环境等绿色化指标监控分析与预测预警机制,提升园区绿色发展水平。

  

二、实施“外引内育”工程

  

深入推进“三企入桂”,围绕农副食品、木材加工、新型建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加强对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三大片区驻外招商布局,培育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行链式招商、飞地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实施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推动品牌影响较大、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本土存量企业做大做强,实现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挂牌,培育更多瞪羚企业。支持优势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做大做强一批领军企业。

  

  

农民工创业园配套中小学,派出所办公用房,A区配套建设9条道路,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套道路4条,标准厂房配套5条道路,隆安县那桐镇污水处理厂一期配套管网,那桐过江污水管道;园区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工程,水厂取水点迁改及供水管网工程等桐镇水资源综合治理项目;路网绿化,亮化等景观工程;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浪湾码头项目等。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引入和培育一批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方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深入落实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实施“一企一策”帮扶,助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支持木材加工、新型建材、农副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实施企业上规入统培育行动,在财政、金融、人才、科研、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推动每年新增一批上规入统工业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培育行动,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链,建立中小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新建成2个以上旅游景区,全县旅游年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左右,争取建成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

  

构建“四带一环”旅游格局。重点建设完善以屏山为核心的集森林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娱乐等功能的龙虎山-绿水江旅游带,以布泉为核心的布泉河-更望湖观光、休闲旅游带,以雁江为核心的金鸡滩-雁江古镇养生、休闲旅游带,以城厢和那桐为核心的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带,建设那桐-屏山-布泉-雁江-城厢-乔建-那桐的全县旅游环线,构建“四带一环”旅游格局,打造成为南宁大健康文化旅游基地。

  

重点发展休闲文化旅游。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推动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推动“那”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旅游开发建设,加快“那”文化博物馆建设,创新举办“那”文化旅游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发展一批庭院经济、乡村民宿等特色业态,争创自治区级或南宁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娅怀洞遗址、大龙潭遗址、雁江古镇、惠迪公祠、榜山文塔等名胜古迹为重点,推动历史文化旅游发展。

  

  

加强全域旅游区域合作。加快旅游集聚区布局及建设,以布泉河、更望湖、绿水江为重点,推动布泉、屏山初步建成旅游集聚区。推动各乡镇旅游路线的串联,强化那桐、屏山、布泉、雁江、城厢、乔建、那桐的旅游路线衔接,完善全县全周期生态旅游路线,打造全县旅游经济带。深度融入南宁市旅游圈建设,加快与上林县、马山县等南宁市内各县区旅游景点的串联,助力南宁市全域旅游衔接。开展跨区域联动旅游,积极与平果市、天等县、大新县等周边县市合作,延展旅游线路。

  

  

  

景区建设:隆安县娅怀洞考古遗址公园,布泉山水生态旅游区、龙虎山景区、更望湖、定典综合示范村(金穗生态园)景区等提升改造,隆安县宝塔山景点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隆安县宝塔山亮化改造工程等。

基础设施:旅游集散中心等。

  

  

  

聚焦“医、养、管、食、游、动”,加快发展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健康医疗医药,依托隆安县医药资源,以中药制造业为基础,完善医药全产业链,积极发展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为全县健康医药基础产业。大力发展健康旅游,做好“旅游+康养”文章,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发展现代农业、森林康养等产业,形成旅游健康新业态。加快发展健康食品,积极推进药食同源、保健食品及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培育发展有机食品。积极发展健康养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康养老基地、医养结合基地、医养结合中心。培育发展健康管理,大力发展以健康信息档案、健康检测、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家庭医生、健康咨询、健康保险等为主的健康管理产业,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着力发展健康运动,推动健康运动与旅游休闲、县城建设、现代产业、民族文化、健康医疗等融合发展。

  

  

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改造县城综合商场、农贸市场,推进各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支持企业开展零售服务业的现代化、网络化、个性化和智能化升级。推进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和那城商圈的建设与培育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十四五”期末入驻商贸企业分别达到150家、100家以上。依托农民工创业园的电商中心和工农业产品展示中心,推动“物联网+”在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线上线下消费新模式。到2025年,商贸服务业的总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

  

  

隆安建材家居市场项目等。

  

  

  

巩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成果,构建特色产品电商化销售供应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以“绿水江”香蕉、“西秀山”雁江香米、“桂族”火龙果、“丁当”鸡等知名品牌产品为重点,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工业电子商务,以农副食品加工为重点,壮大工业电子商务主体。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创新营销模式,发展直播电商、短视频带货等模式。完善隆安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等电商平台,强化电商专业技术支持、培训孵化、产品对接、品牌建设、金融信用和其他衍生增值服务等功能。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电商人才队伍,助力电商提质增效。到2025年,电子商务产业的总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

  

  

积极发展工业物流,发展以建材、木材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重点的生产性物流业,加快建设广西超大隆安县宝塔工业区仓储工业园项目。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契机,完善县、乡、村三级的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农产品保鲜加工和冷链物流体系发展,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果蔬及特色农产品、肉类等重点产业全过程冷链体系,推动供货、运输、配送终端的无缝衔接,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发冷链物流追溯系统。建设完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统筹协调县域物流运输体系,推动政府、企业和运营平台三方形成联动机制,探索构建集动态监管监测、资源共享、信用服务、增值服务、政务单一窗口、供应链金融等为一体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到2025年,现代物流业的总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广西超大隆安县宝塔工业区仓储工业园(隆安县物流中心),隆安县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等。

  

  

  

加快成立县级担保融资机构,在县级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争取南宁市政策性担保机构下沉到县域设置服务网点,为隆安县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咨询服务,增加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规范保险业务行为,加快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保险,提高保险覆盖面。增强金融服务实体功能,落实“桂惠贷”[2]政策,发挥财政引导示范作用和金融对市场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加大金融机构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实施“引金入隆”工程,推动柳州银行在隆安县落地,引进更多的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到隆安县设立营业网点。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完善企业上市(挂牌)扶持政策,做大做强隆安县上市企业。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建设地方金融监管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立完善风险快速响应及处置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十四五”时期,金融业每年存款环比增长7%以上、贷款环比增长8%以上,力争实现每年新增2家以上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入库,力争实现1家以上企业上市挂牌(包括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强农业平台载体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67亿元,年均增长4.5%

  

  

强化耕地保护力度,建立县级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切实做好全县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对永久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保障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稳生产,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的要求,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1.5万亩左右、产量15.5万吨左右,确保粮食绝对安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工程和现代畜牧业、园艺业、水产业、林业,加强标准化菜地、果园等农业基地建设,保障粮、蔬、糖、果、肉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平整肥沃、集中连片、农电配套、生态良好高标准示范农田,稳步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粮食生产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对种粮户的扶持,促进粮食生产。

  

  

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示范村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育肥牛、黑山羊、生猪、肉鸡等特色养殖,加快发展香蕉、火龙果、沃柑、香米、桂西牛、丁当鸡等“那之乡”特色产业,形成以蔬菜、畜牧和林果为主的主导产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河谷平原连片地区重点发展香蕉、糖料蔗、蜜本南瓜、香米、火龙果、柑橘等特色种植;在石山地区重点发展育肥牛、生猪、肉鸡等特色养殖;在丘陵地区重点发展林木经济和林下经济等。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火龙果、柑橘种植及生猪、家禽养殖等产业技术标准规范,大力推进隆安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大“正邦”“富凤”等企业标准化种猪养殖场的扶持力度,引导全县主要农产品实现标准化技术全覆盖,运用市场准入、生产许可、合格评定或认证认可、监督抽查等手段,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种植养殖基地。

  

  

通过政府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建或合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示范带动全县产业发展。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蔬菜、畜牧和林果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夯实创建农业示范区基础。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工程,大力扶持那乡米产业核心示范区、金穗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金穗无核沃柑产业核心示范区、富凤种猪产业核心示范区等示范区发展,持续深入推进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农业示范区的创建提升工作,积极创建一批自治区级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发展特色农业、农家乐、民俗民居、旅游休闲观光等产业,把村屯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拓展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不断扩大示范区受益面。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休闲农业+社区支持农业”发展,重点支持隆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隆安县“那乡果海”等产业园建设田园综合体。

  

  

力争成功创建隆安县桂西牛产业核心示范区、隆安县那之乡柑橘产业核心示范区、隆安县富凤种猪产业核心示范区、隆安县那之乡青柚产业核心示范区、隆安县柏林稻虾生态种养产业核心示范区、隆安县润丰三红蜜柚产业核心示范区、隆安县富凤种鸡产业核心示范区等自治区级示范区10个,县级示范区以上20个,夯实、巩固、提升乡级示范园和村级示范点。新建示范园区大门、硬化道路、文化宣传、亮化绿化、水果分选厂、冷库、水肥一体化、洗消中心、培训室等。

以示范区、火龙果优势区为主要依托,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

  

  

  

持续打好生态牌、绿色牌、富硒牌,做响隆安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努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品的品牌。加强特色农业“三品一标”[3]认证,重点支持甘蔗、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广西名牌产品”申报认证工作,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那”文化水果品牌。利用电商平台、微信、微博等新网络媒介,加大对隆安县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力度。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依托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以火龙果、柑橘产业为重点,推进特色农业与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生态旅游、休闲体验、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紧密结合,拓展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不断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设施装备、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等水平,提高综合效益,实现改革、技术、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农村电商基地,形成每个优势特色产业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格局。规划打造农(林)产品加工聚集区,支持金穗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等自治区级特色农业示范园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推进政务基础设施升级、政务数据共享、政务服务一体化,促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务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融入南宁市智慧南宁架构,推动大数据应用产业发展,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政务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商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医疗健康、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和交通旅游等领域的大数字创新应用和开放共享。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直播经济、数字创意经济等新业态,推动视频直播平台创新发展,打造高水平直播和短视频基地。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运营智能化、用户服务敏捷化和产业体系生态化,支持数据加工产业发展。发展无接触配送、互联网医疗、线上教育、线上娱乐、“宅经济”等新业态。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4],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提升,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生产线设备智能化改造,在农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木材加工等产业领域,推广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实施制造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提升工程,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依托南宁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县级制造业和数字化融合示范项目。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推进数字技术与现代金融、物流等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等建设,加快全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智慧景区、智慧商圈、智慧公园、智慧园区建设,重点打造智慧龙虎山、智慧金穗生态园等一批重点应用项目。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实现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有效整合,加快喷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等领域数字化改造,重点打造隆安火龙果等数字化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实施农业农村大数据工程推广“金穗模式”“金福模式”等农业智能化管理方式采用溯源体系智能化系统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农业智能化。

  

  

加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支撑。

  

  

大力实施科技强县战略,健全优化创新创造和创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推动科技与产业、平台、金融、人才、民生和开放合作相结合。集中全县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特色优势农业等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对接自治区、南宁市重大科技项目布局,融入区域协同创新,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隆安华侨管理区(宝塔医药产业园)。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见习基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争创自治区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示范基地。加强科普工作,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为农业农村创业人员提供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促进农村创新创业低成本、专业化、便利化和信息化。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入本地龙头企业创新链、供应链,鼓励企业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加大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企业积极与高校共建,促进涉农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建设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研究中心,强化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实施更加开放、更大力度的人才政策,突破体制壁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南宁市“1+6”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重视“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采取多种方式,给予特殊政策,满足人才需求。聚焦重大战略、重点企业,创新实施重大人才项目,努力培养创新型团队和创新人才。加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加快造就更多“隆安工匠”。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托举项目”,引导人才向农业生产流动。创新人才流动体制机制,畅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提供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组合式服务,推动人才服务“打包办”“线上办”“一门办”,建立与人才能力水平和贡献度相适应的认定、评价和政策享受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资金、人才一体化配置,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紧密融合。

  

  

坚持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充分利用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始终坚持把防止返贫、回迁摆在脱贫攻坚重要位置,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在实现摘帽退出的基础上,持续抓好特色产业提升、就业促进、群众增收,全力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

  

  

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强化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争取把隆安县纳入国家重点扶持欠发达县、纳入各层级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帮扶县。持续落实“四个不摘”[5]要求,严格落实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的要求,保持过渡期内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通过持续实施“一户一策”[6],跟踪“两不愁三保障”[7]巩固情况及饮水安全情况,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导致生活困难户监测管理,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就业技能培训等支持,帮助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提高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兜住基本生活底线。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后续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户与村集体、合作社、企业等主体构建紧密的产业联结,打造坚实的利益共同体,保障已脱贫人口持续稳固不返贫。做好机制政策接续,加强信息动态管理,完善相对贫困跟踪机制,持续改善乡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提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层级和水平。

  

  

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扶持,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消费扶贫模式,促进增产增收。加大脱贫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加强产业园区配套设施提升,加大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后续扶持力度,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基层组织重构优化和社区治理机制,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和招商工作,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用好用足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和乡村振兴等机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隆安县震东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示范工程产城融合区(集中安置区后续产业扶持基地第5期),隆安县震东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示范工程产城融合区(集中安置区后续产业扶持基地第6期),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配套产业楼等。

  

  

  

夯实现代农业生产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优化农村供水格局,按照乡村振兴递次推进的总体部署,采取“抓两头带中间”[8]的方式,完成丁当镇白马片区小型供水工程等8个以上规模化供水工程,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体系,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监测,以完善水价机制、强化水费收缴为重点,全面推进建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完善田间配套、“五小水利”[9]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善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江河湖库治理工作,加快推进杨湾河等中小河流治理,紧盯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快解决水库除险加固历史遗留问题,促进拦河坝等小型水源建设,开展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推进水库维修养护及其附属工程改造,持续深入开展江河湖库“四乱”问题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打造人居环境优美。强化河长巡河工作,持续推进各级河长切实履行职责。抓好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费征收,抓好用水计量统计,强化用水监控管理,严控用水总量。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力度,规范水土保持方案审批,防止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扎实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补充完善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治预案,加大对水毁工程实施修复,落实行政首长责任、分级管理责任,安装实时监控,密切监控水工程运行情况,强化水库监测预警能力。

  

  

雁江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屏山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古潭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乔建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丁当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华侨管理区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都结水厂规模化供水工程,布良灌区,渌水江灌区,白马灌区,驮堪等10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库维修养护及水库管理能力建设,广西主要支流郁江治理工程县城区河段治理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小型水源建设项目,防洪排涝工程,水毁工程修复,水库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建设,饮用水水源工程建设,那降灌区,城厢镇生活条件改善项目,乡村振兴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等。

  

  

  

坚持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之路,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继续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工作,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开展火龙果产业技术研究,重点向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产业化融合发展。加强水果品种改良与更新换代,做好隆安县“泰国青柚”“红宝石蜜柚”等新品种水果培育扶持工作。持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在园区推广示范,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和防虫网、粘虫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规划建设一批水稻及部分名优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4%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创新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推动完善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扶持培育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总结“公司+基地+农户”成功的发展模式,推广至粮食、生猪等产业,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合作共生共赢共荣。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计划,提升已有明确优势、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将其培育成为市级、自治区级或国家级龙头企业。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经济实体,推进隆安县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项目,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利用隆安县农村土地流转优势,推进供销合作社升级发展,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持续优化乡村布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新时代乡村。

  

  

统筹全县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加强农房建设管控,科学编制隆安县“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有序推进乡村风貌改造提升。更加注重整体谋划,促进村庄之间的协同发展、互助发展与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结合,引导不同类型村庄健康有序发展。强化城乡一体设计,科学编制县、乡(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确保“三区三线”[10]精准落地,提升农房建设质量。保护传统村落,加强对雁江古镇、南圩镇望朝村石刻,以及都结乡枧木保护基地、藏经阁、桃花源、鲨鱼嘴天坑等特色村寨和文物古迹的保护。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强农房建设管控,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推广建设宜居示范农房。

  

  

积极适应农村人口转移新形势,统筹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创建活动,争创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打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巩固完善“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村就近就地处理”的城乡垃圾处理体系,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及时清运集中堆放的生活垃圾。继续推进“厕所革命”行动,推动农村新建住房全面配套无害化卫生厕所,继续推动农村户用厕所和公共厕所的建设和改造,加大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力度。推进污水治理行动,推进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谋划加快推动农村污水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污水处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排污管网覆盖面。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着力推行农业清洁化生产,扎实推进畜禽养殖废弃化的资源化利用。积极治理村内部河塘沟渠,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开展“绿美乡村”行动,开展公共照明试点示范,推进村屯太阳能路灯项目建设。整治村庄公共空间,继续加大“三清三拆”[11],实现公共空间的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加快推动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逐渐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

  

  

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重大生产环节专题培训,强化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农产品网络营销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鼓励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等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指导和创业指导。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创新人才培训工程”,建立特色优势产业专家库,通过形式多样的技术普及和职业培训活动,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实施“乡村能人”培育工程,发挥新乡贤作用。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建立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挂钩的城市公共服务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机制,不断加大对农民创业、科技、创新、财务等政策扶持力度,持续提高职业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县域内医生教师交流轮岗,通过职业资格倾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提高医疗卫生人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推动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下乡,服务乡村振兴。

  

  

深入推进惠民富民行动,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农民工创业园等平台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实施好养老示范工程和村级健康养老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示范工程,逐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继续加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公共就业社保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健康扶贫“三个一批”救治和“198”医疗兜底保障政策,防止因病致贫和返贫。针对贫困群众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扶贫公益性岗位、非固定扶贫岗位,有效解决贫困户就业难增收难问题。健全富民惠民的长效机制,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乡镇污水处理:隆安县镇级污水管网三期工程、布泉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都结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屏山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古潭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等。

改厕项目:隆安县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试验示范项目等。

村屯建设项目:隆安县乡村振兴村屯道路建设项目,连安村驮胜屯到黄李屯(污水处理厂)通屯路硬化项目;基本整治型村屯,设施完善型村屯,精品示范村屯等。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农、工、商一体的产业体系,将农业的产业链条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城乡产业互补与融合。统筹城乡交通体系,加强联络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与农村居民点的道路及交通设施建设,建立县域30分钟通勤圈。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协调资源要素在城镇与农村配置比例,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给水、电力、网络、交通、公园等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均等化,污水、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提供方式差异化,实现基础设施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建立城乡统筹的生态安全网络,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力度。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使城乡商业、教育资源、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保障由“低水平广覆盖”向“高水平全覆盖”发展,消除城乡社会保障差别。

  

  

全面落实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规范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县级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交易平台。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贯彻自治区、南宁市农村宅基地管理部署要求,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退出机制,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高质量完成改革试点工作,发展种养型、资源型、服务型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快建设隆安县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统筹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谐的城乡生态新秩序,实现城乡环境、空间、资源多方面的共通、兼容和互补。

  

  

落实南宁市实施大县城战略,优化发展空间,做优做强县域经济,推动乡镇特色化发展。

  

  

围绕城镇转型发展的主线,以人为核心,以城镇为节点,以交通为骨干,以产业为支撑,构建功能合理,主副结合、带状辐射带动的“一核二心二带四圈”[12]城乡空间布局结构。

  

第一层级:“一核”,即核心县城区(城厢镇)。

  

第二层级:“二心”,即以那桐镇为县域副中心,以南圩镇为中心镇。

  

第三层级:“二带”,分别指沿南昆铁路、云桂高速铁路、广昆高速  G80、国道  G324 沿线布局的城镇发展主带,以沿县道  S316沿线布局的城镇发展次带。

  

第四层级:“四圈”,即以城厢镇为中心,雁江镇为副中心的北部经济圈;以那桐镇、华侨管理区为中心,丁当镇为副中心的东部经济圈;以古潭乡为中心,包括乔建镇、屏山乡的南部经济圈;以南圩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布泉乡、都结乡的西部经济圈。

  

  

  

5 隆安县城乡空间发展布局图

  

  

依托“一江两岸”[13]一轴两翼”的城市开放发展格局,实施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县城扩容提质。把县城主城区和城南组团联系起来,完善推进城南组团与县城建成区同步开发,带动“那城”项目组团发展,拉大县城发展框架。完善跨江交通设施和跨高速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国泰大桥、连安大桥,推动老城区联动隆安东站、震东、宝塔新区、大林及东安发展,推进县城“一江两岸”相互促进,构建大县城空间格局。塑造县城风貌,推进县城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完善县城路网体系,推进主城区市政道路设施改造,加快低密度、断头路路网的升级改造。提升县城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利用居住社区内空地、荒地及拆除违法建筑腾空土地,统筹利用存量房屋资源,增设养老、托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科学规划教育布局,健全完善县城社区治理体系,促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打造“多规合一”要求,对宝塔新区规划进行统筹和整合,打造“产、城、人”三者融合的新城区。加大宝塔新区产城融合力度,集聚人气、商气、财气,统筹布局人才公寓、商业综合体及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养老、托育等基础功能设施,为人才就业创业提供“安居”之所,使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主动承接东西部产业转移,引进更多好项目、大项目,推进落地项目促开工、在建项目促进度、建成项目促运营,打造隆安新亮点。抓好隆安华侨管理区(宝塔医药产业园)新兴高端产业的培育,重点围绕科创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引进更多接地气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让新区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优化完善运营管理机制,整合资源和力量,探索更加高效的土地开发、融资筹资和项目建设运行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实现总体平衡、持续收益,激发新区发展的活力。

  

  

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推进燃气、通信以及“两厂(新水厂、污水处理厂)、两中心(全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医疗养老健康中心)、两园(宝塔公园、江滨公园)”等建设,加快隆安县震东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示范工程产城融合区、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配套产业楼项目建设,推进学校、医院、公交、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管理,加快推进安置区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建设,增加公益性岗位设置,保障弱劳动力家庭收入稳定,加强安置区群众劳动技能培训。加快推进安置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充分保障集中安置区配套产业项目可持续发展,通过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申请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及县本级预算安排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

  

  

着力打造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强调绿色发展、适度集约发展和特色发展。以重点乡镇、特色乡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旅游集聚区为载体打造特色农业、食品加工和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业链。城厢镇主要发展板栗、三华李、酸梅、龙眼等名优特色水果产业及鱼类等特色养殖业。那桐镇充分利用全国重点镇的政策优势,立足隆安,面向南宁,规划建设路网、仓储物流、农产品交易等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优势农业生产和加工市场主体,打造那桐特色农业品牌,大力推进“蕉果那乡”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挖掘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成为隆安的经济强镇、文化重镇和南宁市“后花园”城镇。南圩镇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抓好銮正村育肥牛养殖、南兴村那沿野香猪养殖、古信村泉景生态农业等项目建设;加快那城特色商业旅游小城镇建设,加快创建百朝社区特色小镇,合理推进更望湖景区开发利用,实现农旅结合、文旅结合。乔建镇以提升农业现代水平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区提档升级,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产出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快特色产业做优做强。雁江镇、古潭乡持续推进糖料蔗、火龙果、柑橘、香蕉、香米等优势产业提质升级,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资源、民族文化及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休闲农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服务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休闲旅游特色旅游小镇和人文历史旅游镇。丁当镇依托金福火龙果示范基地、德清三红蜜柚与那之乡青柚产业核心示范区,大力推广火龙果、柑橘、青柚、香蕉、丁当鸡等特色产品,鼓励村民利用现有资源,加快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积极打造南宁市“菜篮子”。布泉乡、都结乡、屏山乡在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广农业低碳技术,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到2025年,争取打造1-2个特色产业集群。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把解决人的问题作为城镇化工作的价值取向,以促进城镇更加和谐宜居作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标尺,走出一条具有隆安县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健全和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进城落户。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加快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加强农业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以居住证为载体,推动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随迁子女入学水平,全面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满足人民住房需求为出发点,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居住品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力争隆安县民生工程得到发展和巩固,保障群众住房。加快推动分类保障,优先解决户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居住需求,逐步解决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多层次居住需求,推进大学毕业生保障房筹集,建立多形式人才住房保障体系。规范保障性住房供应,完善准入退出管理机制,强化保障性住房准入管理,加强分配方案审核和监督,及时取消不符合保障条件住户租房资格,确保公租房分配公开、公平、公正。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建立以公租房为主保障方式,坚持多方参与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参与公租房建设,形成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单位自筹建、开发项目配建等多元化公租房开发模式。

  

  

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对外交通:隆安至硕龙高速公路,南宁南过境线(吴圩机场至隆安延长线段),天峨至北海高速公路(南宁至平果段),G80广昆高速南宁至百色段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武鸣府城至隆安二级公路(丁当段),S309武鸣锣圩至隆安二级公路,S215平果经驮湾至隆安;那桐作业区疏港道路,南宁港隆安港区宝塔作业区码头工程,南宁港隆安港区浪湾作业区一期工程,宝塔作业区疏港道路等。

对内交通:S215隆安至古潭二级公路,G358那桐绕城路项目,G324上邓路口至乔建公路,南圩至布泉公路,东安至大林二级公路,G358至那桐工区改扩建,隆安县震东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示范工程产城融合区(隆安县示范贫困县农民工创业园)C区产业基地配套道路工程,宝塔医药产业园区至华侨管理区公路,布泉至屏山三级公路,城厢镇良兴村至良一村路路面大中修工程,南圩镇水厂(糖厂南门)至南百二级路通路项目,雁江龙庄二级路口至百朝段改建项目,南百二级路至宝塔产业园区二级公路,龙虎山至更望湖公路,隆安东站至娅怀洞考古遗址公园二级路,城厢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落实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扶持政策,推进资源富集、消纳条件好的地区风电开发,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多种新能源联合利用模式,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推进隆安县振东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持续提升电网网架水平,实现县城110千伏变电站全覆盖,乡镇35千伏变电站全覆盖。强化农村电力建设管理和供电服务,加快农村供电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消除农村地区供电设备重过载、低电压、用电“卡脖子”问题。全面推进智能变电站建设,提升输电线路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绿色智能电网,逐步提高农村电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大力推进“县县通天然气”工程,加快全县管道天然气供给全覆盖网络建设,持续推进隐患天然气管道整改工作,实现管道天然气进万家。加快推进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交通能源供给便利性。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实现信息全面感知、实时传输,协调控制源网荷储,有效开展有序充电、分布式储能和清洁能源消纳等能源服务。

  

  

以信息化智慧管理为目标,加强全县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推进隆安县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把隆安县打造成县域智慧城市样板。重点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与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水平,实现平台化的智能管理和发展。推进智慧康养普及,推广智能终端设备应用,推进福利院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构建面向养老人员、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监测与管理体系。加快智慧交通建设,提升路况感知、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能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商圈、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文旅、智慧安防、智慧城管等智能服务场景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推进数字隆安政务建设,提升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快推进政务数据“聚通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推进生活数字化和公共服务数字化,优化社区数字化网格管理模式,推动数字民生服务进社区,建设智慧社区。

  

  

坚持“促消费、扩内需、稳增长”的战略理念,积极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拉动经济增长。

  

  

全力推进“双循环”基础性工作,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协同,服务南宁市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

  

  

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以市场化改革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障碍,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加快高端要素集聚,创造竞争新优势。提升市场要素集聚能力,完善产权制度等基础性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从有形市场为主向线上线下市场为主转变。提升技术要素集聚能力,瞄准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提升人才要素集聚能力,依托“强首府”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一批青年科技人才。提升产业要素集聚能力,打造三大重点产业集群,优化提升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建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资本要素集聚能力,实施“引金入隆”工程,加快从主要依靠间接融资向多元化融资方式转变。

  

  

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自治区强首府等战略,构建内循环供应链体系,拓展开放合作的深度。

  

一、主动参与落实南宁强首府战略

  

积极融入南宁市强首府战略,围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目标任务,全方位助力南宁市提升首位度。围绕南宁市打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主动争取南宁市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和工程,积极承接南宁市和南宁其他县区的产业,主动参与南宁产业链建设,完善南宁产业链,带动集群内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提升对南宁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更好地服务强首府战略。加快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不断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吸引物流、研发、金融、信息服务等企业入驻,加速原材料、资本、人才、货源向物流枢纽和隆安集聚;加强与凭祥、东兴等边境城市发展联运经济,助力南宁市打造枢纽经济产业集群,激发经济活力,助推国内经济大循环。以打造成为南宁市后花园为目标,加快推进与南宁市各县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能力,引入经济发展新业态,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二、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发挥隆安县地处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优势,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区域的产业分工,支持和鼓励企业布局落实一批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大项目,加大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贡献力度。积极与通道沿线地区开展产能合作,对接西部消费市场,扩大县域优势商品、旅游产品等辐射范围。全力配合南宁市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落实物流枢纽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应急物流,强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多式联运、干线物流服务等功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提升。加快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按时按质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加快构建高效便捷运输网络,助力南宁市构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辐射周边的综合运输通道。

  

三、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利用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通道网络,加强与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对接大湾区市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借力大湾区加快发展。积极融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体系,承接大湾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以及汽车零部件、整车装备等装备制造产业,优先安排用地,加速产业转移。紧盯粤港澳地区,针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开展项目招引,巩固壮大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改善产业生态。实施隆安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发展优质精品果蔬种植,积极推广试验新品种,加快打造一批面向粤港澳的“菜篮子”“果园子”“米袋子”基地;大力建设绿色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水产品空中运输走廊、南北果蔬流通集散地,打造面向大湾区的特色农产品主要集散地。推进开发开放、劳务输出、生态产品、产业升级、金融服务、科技转化、文化旅游、人才交流等领域与大湾区深度对接。

  

  

加强与东盟各国之间先进适用技术交流合作,引导企业面向东盟开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方面的科技合作,支持引进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加强与东盟等周边国家的人才交流,落实外籍人才绿色通道政策,提升教育交流合作,拓展旅游体育国际合作,推动大健康产业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医养结合项目和先进健康诊疗项目。支持企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鼓励和引进外资投资文化产业领域。积极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文化交流活动。

  

  

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合理引导居民消费升级,积极培育教育、文旅、康养、休闲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倡导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加快零售创新转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积极扩大汽车、家电、家装等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培育引导新型消费,有序发展“互联网+”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完善消费网络体系,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打造特色商业区,完善社区便民消费设施和小店经济体系。繁荣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推出夜游和假日游精品路线、主题精品节目,鼓励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提振文化旅游消费。

  

  

加快提升农产品品质,以“特色、生态、养生”为主题,依托火龙果、板栗、八角、香蕉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农产品包装策划,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引导实体零售企业不断调整和优化商品品类,引进区外资金,合作开发地理标志产品,不断开拓地理标志产品市场,保护和培育隆安老字号品牌,扩大品牌消费。鼓励海螺水泥、得力木业、富利时、三鑫电子等工业龙头企业加快新产品产出,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行业竞争实力。拓宽营销渠道,推动大型百货店在隆安设立品牌销售专区、专柜,鼓励“名品进名店”;引导品牌企业利用“万村千乡”网络体系,向农村市场销售知名品牌商品。

  

  

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好消费环境。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长效机制,畅通消费者维权机制,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加快商品流通,促进消费。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以多样化、恰当的融资渠道将资金投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齐短板、扩大内需、稳定增长,引领产业结构优化。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强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储备,把扩大产业投资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扩大补链强链延链产业、新兴产业投资,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投资。加大交通领域投资,积极参与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交通体系。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推进绿色智能电网、油气管网、综合供能服务站等设施建设。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全面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推进县城供水改造提升和农村跨区域供水工程。全面提高投资精准度,着力补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婴幼儿托育、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社会民生领域短板,合理扩大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实施更有竞争力的招商引资政策,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展重大项目融资渠道,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畅通投融资渠道,构建挂牌、发债、基金等多层次融资体系。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构建政府资产证券化、政府投资基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加大前期工作经费支持力度,积极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规范参与PPP项目,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障碍,拓展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支持信托公司参与重大项目投资评估、资本运作和后期管理,鼓励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放宽保险公司参与市场资本投资限制,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投资参与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重大工程。加强银企合作,规范担保行为,夯实融资平台。

  

  

加强政府投资统筹管理,科学编制政府投资计划。严格控制相关市场主体准入,有效防止非法集资企业“入市”。不断加大投融资机构监管力度,抓好投融资风险排查工作,组织开展投融资类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投融资有序开展。加快建立由财政、国资、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参加的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及平台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数据校验,动态监控政府债务风险状况,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全县投资项目的审批监管力度,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加强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依照法律规定公开或公布证券发行的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公开,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和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引进内资水平,加大以商招商、  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力度,积极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开展委托招商、中介招商。大力推行“一把手”招商做法,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外出招商,带头洽谈推进项目,以一把手抓招商的机制和强大的示范效应,形成隆安县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品牌和新竞争力。强化精准施策,为外资外企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瞄准行业领军企业,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双百双新”项目。大力开展“三企入桂”项目落地、行企助力转型升级行动,推进产业链与供应链畅通,打通需求与供给,贯通消费与制造。积极推广创新“政府+智库+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新型政商合作模式,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研究机构、智库等合作,凝聚行业资源,推动区域合作。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固树立生态先行、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严守生态红线,优化生态红线保护格局,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按时完成辖区内生态红线勘界定标。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建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功能区,推进武鸣—隆安农田保护区建设;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建成重要生态产品供给和环境保护的核心区,积极参与南宁市邕江保护与发展带建设。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对农产品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划定以保护右江为主的生态性岸线和限制性开发的保护区域,严格禁止在生态保护区域内从事对生态环境有破坏影响的产业开发及加工项目,对保护区内受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恢复,改善功能区域生态环境;划定右江生活性岸线,重点对生活性岸线区域整治改造,加大对右江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重点美化绿化岸线,整治沿岸违规建筑,提供优美舒适的休闲空间。

  

  

  

6 隆安县主体功能区划图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创建生态示范县、乡镇。加快推进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落实耕地轮作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强化河长制,加强河流和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推行林长制,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探索生态环境保护跨境合作新模式,共建边境地区森林防火林带、边沿生态屏障和生态走廊,提升森林防火、共同水域及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合作水平。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加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重要物种及遗传资源迁地保护。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绿地面积,完善绿道网格体系,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健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推进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分区管控要求,实施生态环境准入。

  

  

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监管体系、评价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能力保障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加快生态工业发展,构建生态服务业全面发展机制,健全完善乡镇“四所合一”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实施环评审批、排污许可等环境管控制度。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协助做好右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工作,落实生活垃圾处理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森林、湿地、水利及耕地领域的生态补偿,提升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水平。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覆盖率,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定的地方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城镇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企业排污差别化税收机制及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探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积极落实《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构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现代治理体制。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抓好节能降碳、生态经济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宣传、资源高效利用等工作,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绿色清洁能源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区低碳循环化发展。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绿色化发展,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提高工业、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能效水平。落实南宁市碳达峰行动计划,降低碳排放强度。

  

  

以产业绿色化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创建绿色工厂,推进木材加工、水泥传统产业生态化绿色化改造,积极发展生物制药、可再生能源开发等产业,推动工业提质发展。重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品质农产品,积极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青饲料—养殖等农业经济循环模式,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着力做好“生态+”文章,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公民养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行限塑禁塑行动,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发展清洁低碳绿色交通,鼓励使用节能与新能源环保型汽车。扩大绿色产品消费,推动绿色饮食、绿色出行、绿色家用、绿色旅游等,大力推广新技术,使用节能绿色产品,畅通绿色产品销售渠道。推进政府“绿色采购”,提高政府绿色采购规模。

  

  

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强度双控制度和增存挂钩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统筹配置土地资源,加快农村低效、存量建设用地的复垦腾退,加强城镇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再利用,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4],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土地有偿使用力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至2025年,全县建成工业用地规模占县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总量的20%以上。开展节水行动,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提高矿产资源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广使用高效环保适用技术,推动各种废弃物和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形成以村屯、社区回收网络为基础,集散交易市场为中心的县域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

  

  

以巩固提升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提升生态环境。

  

  

认真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为新兴产业腾出环境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持续开展“帮企减污”活动。着力推进污染减排项目实施,推进乡镇、农村新建污水处理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和那桐镇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农村污染治理,积极创建生态示范县、乡镇。加快推进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提升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超标水体水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村居民参与度。完善监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加强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和应急能力建设。

  

  

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建立完善大气治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臭氧前体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臭氧(O3)协同控制。持续推进扬尘污染治理,抓细、抓实建筑工地、道路等扬尘精细化治理。强化污染源头治理,加大对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洁设施配备投入,加快治理重型柴油车污染,强化油气回收治理,加强油品监督管理。持续推进燃煤小锅炉整治,推动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实施全县秸秆禁烧现代化管控项目建设,制定完善秸秆垃圾禁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禁烧监管及执法工作机制。划定辖区禁止露天烧烤区域。编制应急减排清单,强化重点行业差异化管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力度,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持续推进燃煤和生物质锅炉综合整治,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深化流域地表水“提质进位”整治,加大右江、武鸣河水流域城镇、养殖、种植污染源削减力度,巩固发展河湖“清四乱”及“清河”行动成果。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全面推进乡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管网等建设,加快县级污水处理厂技改提标改造,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严禁污染型产业、企业向流域上中游地区转移,开展化工、医药、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专项治理,强化工业集聚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达标排放水平。开展水功能区达标考核,开展乡镇级以下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实施乡镇和农村已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项目建设,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管理。强化土壤污染专项整治,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严格污染地块和疑似污染地块管理,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完成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任务。深入开展涉镉等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排放总量。开展社会源废铅蓄电池和废矿物油污染专项整治,防范打击固废非法转入辖区倾倒处置违法行为。提高固废处置能力,加强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和医疗废物、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处理,加强农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加大再生建材产品推广应用。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大力建设城乡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确保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生态卫生项目:监察执法能力建设项目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应急响应能力建设项目

蓝天保卫项目:锅炉综合整治项目

碧水保卫项目: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项目,那桐镇特色小镇排水排污建设项目那桐镇莫河环境保护工程,隆安县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发展区域—震东移民新区驮麻溪(主干流)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

净土保卫项目:广西福斯银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项目,隆安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隆安县危岩地质灾害治理,隆安县各乡镇危岩地质灾害崩塌应急治理工程等

  

  


  

  

  

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着力打造“那”文化精品城。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传承发展提升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理论宣传阵地建设,推动党员干部和群众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隆安县落地生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推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传统媒体、新媒体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准则等行为规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民共同价值追求。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按照自治区党委、南宁市委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要求,实施文明创建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塑造隆安县文明新形象。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氛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广泛开展文明服务、文明经营、文明执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六个文明”[15]活动,深入开展斑马线前讲礼让、行车会车讲礼让、有序排队讲礼让、乘坐公交讲礼让、乘坐电梯讲礼让“五个礼让”[16]等文明实践行动。提升居民精神风貌,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常态整治农村不良习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持续发扬开放包容、能帮就帮、善做善成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诚信建设、志愿服务制度化,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和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繁荣发展,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视听、文学艺术等事业的发展。深入实施隆安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和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激励扶持工作机制,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加大优质文化供给。持续推进全民健身、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公共设施免费开放力度,提升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推进乡村文化广场和村级智慧广电全媒体信息室建设,加强县级公共体育场中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建设,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和管理服务力量,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老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在县城、乡镇分别建成15分钟、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实施乡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农村电影放映优化升级,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整合红色资源、稻作文化资源,紧扣打造“那”文化品牌,规划建设隆安县“那”文化博物馆,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加快新技术运用、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紧紧围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切实抓好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完善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动文化“走出去”,讲好隆安故事,体现“那”的美,积极融入以东盟为主要方向的国际文化市场。

  

  

围绕绿色、民族、民俗等文化元素,挖掘、保护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突显隆安“那”文化独特底蕴和魅力,推动“那”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

  

  

贯彻执行国务院“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依托隆安县“那”文化展示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等载体,展示考古出土文物,弘扬和传承文化遗产,用实物印证隆安县悠久历史文化。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继续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积极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加强隆安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建筑、街区等的保护修缮力度,规划建设隆安县图书馆新馆、“那”文化博物馆等现代公共文化场馆。推进隆安县娅怀洞考古遗址公园、大龙潭新石器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为考古发掘、科学研究、交流学习、参观游览提供环境条件,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整合县域文化旅游资源,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构建文旅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服务体系。结合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引导扶持星级农家乐创建工作,依托环大明山旅游联盟平台,带动辖区旅游业快速发展。做强做大“那”文化品牌,继续举办“那”文化旅游节、那桐“四月八”农具节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我县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加强对娅怀洞遗址保护和开发,完成编制规划保护方案,争取列入自治区文化旅游项目。借助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平台,推进布泉山水生态旅游区、雁江古镇等旅游开发项目。积极扶持一批文化龙头骨干企业,拉动辖区商贸、旅游、农业等产业协调发展。推动“那”文化与城镇建设规划深度融合。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激发各类文化主体活力,扩大优质创意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加快布局线上线下文化新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出版、演艺、娱乐、动漫、网络视听、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提炼“那”文化特色,打造和塑造“那”文化产业,积极推出具有隆安元素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将“那”文化引领和融入各项工作。鼓励隆安县博物馆围绕民族、红色、农耕等主题,开展主题文博精品展,利用VRAR[17]等信息技术,打造“云上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隆安县“那”文化博物馆,隆安县图书馆新馆,隆安县文化艺术中心,那桐镇“四月八”那文化广场建设项目,隆安县猴子翻筋斗岭红七军战斗遗址公园项目,红七军隆安战斗指挥部纪念公园项目等。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优化营商环境,疏通堵点、破解难点,促进隆安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展质量和效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落实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深化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报告制度。盘活存量国有资本,加快剥离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彻底解决“僵尸企业”处置、厂办大集体改革、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等国资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和中长期激励机制。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领导包联制度,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系统清理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壁垒,畅通市场化退出渠道,落实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等制度。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体系,完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良好氛围,实施年轻一代企业家健康成长促进计划,建设一支高素质、有担当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深化简政放权,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完善以信用监管为主的市场活动监管机制,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建设统一高标准的营商环境体系,健全组织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等营商环境运行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18]改革,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健全便民便企服务功能。实行涉企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实行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全面推行“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全面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政务数据整合共享与治理应用,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移动办、异地办、简易办,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政府,拓展自助办理,厚植“店小二”、保姆式服务文化,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切实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推进知识产权注册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商标、专利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实行新业态触发式监管、沙盒监管[19]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实施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处罚免强制清单,对共享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有针对性地确定监管方式和标准,促进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完善企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回应、协调企业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充分利用南宁市信用监测平台与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互联共享,信用红黑名单结果互认,实行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大信用产品和应用场景开发运用,推进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在行政管理中全面推行信用记录及信用报告使用,积极引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提高信用服务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全力打造行业监管、电子商务、政务诚信、司法公信、旅游诚信、教育诚信、诚信宣传、诚信县区(乡镇、社区)等诚信示范系统工程,通过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隆安县各行业、各领域、各乡镇信用建设。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推广事前信用承诺和告知承诺制,扩大事中事后监管覆盖范围。推动惠民便企的信用应用,加大守信激励机制建设力度,不断丰富“信用+应用场景。

  

  

加强和改进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完善定期研究经济工作的领导机制。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自治区、南宁市有关部署要求,强化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增强改革、财税、金融、产业、投资、消费、区域、就业、环保等政策的整体效能。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程序,畅通政策制定参与渠道,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和预判,健全宏观经济政策评估评价制度和重大风险识别预警机制,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增强经济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落实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推进制度。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统计体系。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减税降费及对企业各项扶持政策,切实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探索运用零基预算理念,完善预算标准体系和项目库建设,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全面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资金使用效果挂钩机制。深化支出管理制度改革,调整无效和低效财政支出,对重点支出领域予以统筹安排、优先保障。严格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制定中长期债务风险化解方案和危机应急预案,全面评估政府债务风险,做好政府债券收支计划管理,将债务规模和债务率控制在合理水平,跟踪风险变化,切实防范风险。规范土地储备融资管理。

  

  

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电力、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弹性管控机制,完善土地储备管理机制,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健全技术技能评价制度,完善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动分时电价机制与市场交易规则相衔接。加强股权工具和债券工具应用,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深入开展政务数据治理,推进数据开放共享,构建数据应用生态,建立数据要素治理监管体系。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促进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不断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

  

  

坚持经济发展需求为主、政府指导为辅的就业导向,围绕产业布局抓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继续完善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规范企业裁员等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有序畅通流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搬迁户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畅通就业链条。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强化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及配套扶持政策落地见效,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充分就业。完善援企稳岗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结合隆安县的需求实际,支持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办企业,吸引企业家、知名人士回乡兴办各类工商企业。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机制,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预案。“十四五”期间,力争累计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新增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供普惠性、均等化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劳动者自主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法监管的职业培训工作机制。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和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开展“双千结对”和“以工代训”,支持开展线上培训,组织开展线下技能培训工作,推动企业开展“项目制”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券”培训、“互联网+职业培训”等企业在岗在位职工培训。用好用足各项培训补贴政策和资金。围绕隆安县“十四五”重大项目开展校、企人才对接活动,促进院校和企业合作人才订单化、定岗式培养。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务工人员、退役军人、转岗职工、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征地农民、贫困劳动力、失业人员等实行免费职业培训,提高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占比,帮扶有愿望有资源有条件的人员开展自主创业。在“十四五”期间,力争职业技能培训规模累计达到1.2万人。

  

  

借助“智慧人社”等系统,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统一规范、上下贯通、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更多就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网上办”“移动办”“打包办”“免申即办”。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开展线上招聘、直播招聘、下沉招聘,通过线上线下举办招聘会,为企业、求职者搭建桥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将公共就业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优质资源参与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全面落实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加大低收入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低收入群体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平均补助水平,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与小康生活相适应。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性事业,推动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实现人有所学、学有所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优质多样教育资源的需求。

  

  

强化基础教育普惠性和公平性,高水平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民办幼儿园发展,完善城北片区、那城片区等配套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机制,鼓励和推广优质集团化办学和教育共同体建设,加快学区制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城镇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建设城北小学、城北中学、那城配套小学、那城中学、农民工创业园配套中小学,改建原城厢镇中心小学旧校区,配套建设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初中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通过对三所高中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起发展规模适度、布局结构合理、内部运行规范、质量效益较高、基本满足社会需求的高中阶段教育格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以实施智能制造技术培训为切入点,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职业教育“双元制”试点改革,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建产品研发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鼓励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支持企业以新招用青年劳动者和新转岗人员为重点开展新型学徒制等职业教育新模式。办好特殊教育,加强专门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延伸,促进医教结合。深化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发展支持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教师评聘制度和中小学教研联合体、教育共同体等综合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强化学校管理标准化,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教学、教研、实验室管理和后勤服务等规章制度,加大制度执行力,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落实课程计划,规范教学管理,重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考试评价等各环节工作。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招生秩序,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改革高中招生录取方式,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利用上级政策,宣传引导本县优秀学生留在本地就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有序引导初中毕业生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实施定向生分配制度,将公办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隆安中学指令性招生计划50%的名额,分配给各初中学校。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本县参加中考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残疾学生,努力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按照自治区高考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行学生选课走班制,推进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学校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改革,提升考试安全保障条件。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全社会担负青少年成长成才责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探索精神、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待遇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的应用,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三个课堂,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做好国家、自治区、南宁市和隆安县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动态更新工作。

  

  

隆安县那城配套小学隆安县城北小学隆安县那城幼儿园隆安县城北幼儿园隆安县城厢中心小学旧校区改造,隆安县城北中学,隆安县那城中学,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初中学校等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隆安行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不断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及基层卫生创建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乡镇卫生院急救车和急救设备,强化乡镇卫生院急救服务能力,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隆安县120急救指挥中心项目。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增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和健康扶贫保障能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提升应急举措的速度和效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打造农村30分钟卫生服务圈,增强基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丁当镇卫生院新建项目等项目建设。创新发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以乡村医生为主体、乡镇卫生院医生为补充,开展农村居民签约服务。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广远程医疗。

  

  

继续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科学规划医疗机构设置,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绩效考核,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机制有效运行,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制机制,推进医疗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绩效考核,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提升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健康建设,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公众应急救护知识。健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全生育周期妇幼健康全程服务,完善地中海贫血和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县老年健康服务水平。完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提升评估检测、工程防护、诊断治疗能力。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扩大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范围。提升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和残疾康复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推进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完善特色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均衡化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产业,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和创新。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弘扬体育精神,推进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配建1个以上中型全民健身中心和中型体育公园,加快推进体育公园(田径场、体育馆)等重大项目建设,规范居民小区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对全县社区、村屯体育健身设施实施提档升级,加强公共绿地、社区公园等区域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带动县城周边旅游资源开发。持续加大乡镇足球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打造体育品牌赛事,组织开展端午节龙舟大赛、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引进区内国内有关重大赛事活动落户隆安,确保赛出亮点、打出品牌,推动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多功能、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做好“全民健身日”场馆免费开放、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国民体质监测等便民公益服务工作;鼓励民间体育社团自发组织各类赛事活动,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全年不间断”。

  

  

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县中医医院住院大楼,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配套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后备应急医院),隆安县妇幼保健院搬迁项目,丁当镇卫生院新建项目,隆安华侨管理区卫生院扩建项目,南宁市隆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项目,南宁市隆安县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南宁市隆安县120急救指挥中心项目,南宁市隆安县紧急医学,隆安县那桐镇中心卫生院综合门诊楼,隆安县医共体平台建设项目,隆安县丁当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项目,隆安县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改造项目,隆安县田径场,隆安县体育馆,那桐镇体育中心建设项目,那桐镇足球场建设项目等。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国家三孩生育政策,实施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强化普惠托育服务,优化青年成长环境,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和养老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优化生育基本医疗服务,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落实生育支持、幼儿养育教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政策和生育保险、产假制度,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保持适度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多元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安全管理。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积极措施,为婴幼儿照护创造便利条件。

  

  

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维护青年发展权益,落实全社会担负青少年成长成才责任。构建覆盖各领域优秀青年的培养体系,围绕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青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年违法犯罪、社会保障等领域,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建立完善青年参与规划实施、评估政策效果的有效机制。推进“广西青空间”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工程,培养壮大青年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加强青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养老体系建设,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提升,加大护理型养老床位供给,强化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推进乡镇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开展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和居家适老化改造,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推广“长者饭堂”[20],打造“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培育养老新业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完善上门医疗服务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全面落实老年人福利,完善留守老人探访制度,落实高龄补助和老年人优待制度。加快老年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建设,推动基础设施老化改造,进一步实现老有所乐,加快隆安县那桐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互联网+养老”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推进福利院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家政预约、物品代购、健康护理等适合老年人的生活服务项目,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落实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隆安县震东老年公寓楼,隆安县震东老年养护楼,隆安县那桐养老服务中心,隆安县震东日间照料中心等。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差异化需求。

  

  

深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推动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实现源头管理和精确管理,推进和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持续参保,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入库参保率。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做好基础养老金统筹工作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准备工作,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按照“先保后征”的原则,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积极推动职工医疗互助保障体系建设,稳步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联动制度。贯彻落实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工伤保险政策,严格执行上级制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结构和标准,适度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构建分层分类梯度救助制度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特殊群体医疗救助、生活补助、护理补贴等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加快隆安县救助管理站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工作。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落实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等社会福利制度和帮扶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培育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和引导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完善县乡殡葬设施布局。

  

  

开展制度化摸排,全面掌握底数,采取集中排查和重点敏感时期专项排查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掌握全县重点人群基本情况,并将其纳入社会服务管理重点范围,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心中有数”。推行人性化服务,开展生活救助,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刑释人员、精神病人落实低保,提供社会救济金,缴纳养老保险,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建立亲情热线,方便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开展教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加强对“问题”学生帮扶行动;组织街道蹲点及社区干部开展对重点人员困难家庭、闲散青少年等人员的“一对一”帮扶活动;加大对特殊人群职业技能培训,并在就业等方面给予帮助。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强对特殊人群的道德法治教育,采取宣传倡导的方式,对特殊人群深入加强法律宣传,及时开展监测、预警、服务、管理等工作,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适应社会能力,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隆安县残疾人托养中心,隆安县救助管理站,隆安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隆安县生态公墓,隆安县殡仪馆等。

  

  

  

认真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发展原则,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机制,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儿童优先发展,支持家庭发展,推进全县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家庭财产、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实施隆安县妇女发展规划。加强对妇女的思想政治引领,全方位优化妇女发展环境,通过制定政策、完善机制,促使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平等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妇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半边天”作用。拓宽妇女就业渠道,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和偏见。培养女科技人才,高质量促进妇女成长成才。积极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完善落实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妇女享有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待遇。缩小妇女发展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卫生保健、生育关怀、社会福利、法律援助等工作,保障妇女依法享有产假和生育津贴。面向城乡适龄妇女开展乳腺癌、宫颈癌免费筛查,提高救治力度。加强特殊困难妇女群体民生保障。完善推广分性别统计制度。

  

  

全面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资源配置对儿童基本需求的高度优先。实施隆安县儿童发展规划。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加强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健全基层儿童保护机制,完善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儿、残疾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社会福利制度和帮扶机制。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提高城乡社区儿童之家运行管理水平。提升儿童营养及食品用品质量安全水平,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治理机制,提升儿童网络素养,严厉打击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家庭教育、家庭服务、家庭研究工作。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建立完善支持家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推动完善生育支持、儿童养育教育、老人赡养、促进工作家庭平衡等政策,加强对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单亲特困等特殊家庭的政策支持、救助和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夫妻共同承担儿童的抚养、教育、保护责任,支持家庭承担赡养老人责任,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建立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倡导夫妻共担家务,提升家务劳动社会化水平。

  

  

围绕“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加强法治隆安、平安隆安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不断提升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健全维护国家安全体系,加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建设,防范化解经济运行风险,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构建隆安县整体运行平稳、安全格局。

  

  

健全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推进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执法力量和能力建设,健全国家安全审查监管、风险研判、防范化解制度,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筑牢维护国家安全铜墙铁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非法宗教活动和邪教活动,切实加强反奸防谍专项斗争。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护,构建数据一体化安全体系。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与防控,确保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要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经济利益安全可控。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提升收储调控能力,确保粮、油、糖、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安全。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监管、问责体系,加大对非法集资的防范和打击力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提高金融业竞争、抗风险、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确保生态安全,建立矿产资源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推进智慧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执法,有效遏制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和外来物种管控。推进防洪减灾设施建设,加强右江河、武鸣河(隆安段)等防洪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强应急物资和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森林防火能力,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追溯机制。

  

  

弘扬“军民”一家亲光荣传统,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和布局,统筹推动国防工程建设,实施县级光荣院建设项目、隆安县革命烈士陵园维修扩建项目等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引导先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渗透,鼓励优势民营企业进入电子信息、机械设备、新材料等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促进军民在国防建设和产业、技术、安全等领域共建共享。加强国防动员机制和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有机衔接,提升民兵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加强县乡两级人民武装部正规化建设,全面落实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有关法律法规。加快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继续完善县退役军人服务大厅功能,着力提高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做好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就业创业扶持、褒扬纪念等工作,做好随调配偶子女工作安排、落户和教育等工作,大力推进双拥共建,推进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公共安全及应急设施:隆安县震东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示范工程产城融合区(集中安置区后续产业扶持基地安全生产设施项目),南宁市隆安县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平安中心),隆安县拘留所,隆安县强制隔离戒毒所,隆安县公安局雁江派出所,隆安县公安局那桐派出所,隆安县公安局乔建派出所等。

气象基础设施:建设1个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新建8个自动气象站等。

军民融合项目:县级光荣院建设项目,隆安县革命烈士陵园维修扩建项目等。

  

  

  

加强平安隆安、法治隆安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五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水平。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切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努力打造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以网格为基本单元、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覆盖城乡社区的“全科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打造乡镇政府社会综合管理平台,健全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联动机制。优化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队伍建设,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责任。创建“网格化+智能化”社会治理,打造社区安全管理、社工助手、生活服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

  

  

以推进依法行政为重点建设法治政府,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依法审慎办理政府法律事务,大力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面公开行政执法部门权责清单,明确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事项范围。加强市场、质量、安全监管,运用法治方式和现代科技加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健全公正司法保障,深化律师、公证、法治宣传等领域改革,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全面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提升执法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相衔接,推进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加强法治宣传与服务,进一步浓厚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全面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强化“良法善治”工作,及时清理有违现代化治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加强备案审查工作。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1],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进信访积案专项治理。着力解决校园安全和霸凌突出问题,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做好社会利益止损和修复,促进矛盾化解融合。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通道,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并将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纳入政务督查范畴,及时催办督办并定期通报。建立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公共安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项风险能力。构建平安建设信息化综合平台,把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打造成平安建设新的增长点,提高“天网”“地网”覆盖率,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严打高压态势,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缉枪治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黄赌毒”、电信网络诈骗、盗抢骗、非法集资、食药环、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建立打击犯罪新机制,持续整治社会治安重点乱点区域和问题,确保全县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引导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22]和“五比五争”[23]活动,重点打造一批民族团结创建示范点。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的实施管理,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民族贸易优惠政策,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支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发展。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稳步推进民族文字工作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严格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和民间信仰工作,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引导全县信教群众树立以爱国为主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杜绝外教、邪教的侵蚀,确保全县宗教、民间信仰领域和谐稳定、安全有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民族团结和谐浓厚氛围。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心聚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抓落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勇担当、善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抓好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关心关爱边远艰苦地区基层干部,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加强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职能职责,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规划实施、政策支持、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和体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支持、指导和帮助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加强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督导,强化监测分析和评估督导结果的应用,确保规划实施到位。健全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及时进行修订,确保规划正确引导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沟通衔接,确保隆安县规划与国家、自治区、南宁市决策部署高度统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统筹好隆安县规划与上级规划、各类专项规划横向、纵向之间的协调与衔接,尤其要保证发展战略、区域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政策措施等内容的一致性。注重创新政策手段的组合利用,及时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落实措施,继续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各类扶持政策,发挥专项资金、政府采购、财政补助等政策的组合效果,提高政策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并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产业、环保、土地等政策的统筹衔接,形成推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合力;同时对规划提出的各项政策逐条梳理,对于执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打通政策措施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争取每一项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切实发挥作用。

  

  

以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活动为抓手,坚持“一企一策”“一周一会”“一图一表”的有效做法,“挂图作战”推进项目建设,实现传统的按部就班到主动作为的转变。抓好“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服务工作,对于正在建设的项目,主动靠前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对新引进的重点项目、入驻工业园区的产业项目,积极推进征地拆迁工作,突破用地瓶颈,努力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按照“前期项目抓推进、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要求,重点引进大项目,同时做好项目储备,进一步充实重点项目库,强化投资项目入库工作,以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引领,促进形成重大项目“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良好局面。

  

  

严格绩效评估考核,加强实施进度评估、质量评价、监督检查和激励约束。结合规划目标指标体系要求,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统计体系和考核办法。落实部门职责分工,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对规划的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和各项政策措施,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规划实施年度监督检查机制。实施差异化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问责制和离任审计制,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县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评,考核结果作为有关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完善监测评估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对“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总体规划由县政府组织评估,各专项规划由编制部门组织评估,加强对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目标完成情况的跟踪评估,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修订完善。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指导,切实把规划落到实处,同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舆论监督,更好地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年度实施工作的评价作用。


附表:隆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重大项目计划表



  


名词解析

  

1.“四个新”总要求:指20214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提出新发展阶段广西要“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的“四个新”总要求。

2.桂惠贷:2021—2025年,每年统筹全区各级财政资金40亿元,按2个或3个百分点贴息,争取撬动金融机构新投放贷款约2000亿元支持企业发展。

3.“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

4.“上云用数赋智”:“上云”是指企业要完成数字化和网络化;“用数”是指企业要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建模和监测经营管理的运行状态和发现经营管理中的关键规律;“赋智”是指企业在掌握状态和发现规律之后,可以采用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最终实现降本增效。

5.“四个不摘”: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  三保障”问题座谈会上指出贫困县脱贫摘帽后要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6.“一户一策”:旨在进一步抓紧抓好帮扶到户工作,切实把扶贫脱贫和帮扶工作做细致、做到位、做扎实。

7.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指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指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8.“抓两头带中间”: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城乡一体化等规模化工程建设,基础薄弱地区重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条件一般的地区对现有工程升级改造。

9.五小水利:指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的总称。

10.“三区三线”:“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线”是指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

11.“三清三拆”:“三清”是指清理村巷道制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三拆”是指拆除旧房危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广告、招牌等;“三整治”是指整治垃圾、生活污水及水体污染。

12.“一核二心二带四圈”:“一核”,即核心县城区(城厢镇);“二心”,即以那桐镇为县域副中心,以南圩镇为中心镇;“二带”,分别指沿南昆铁路、云桂高速铁路、广昆高速G80、国道G324沿线布局的城镇发展主带,以沿县道S316沿线布局的城镇发展次带;“四圈”,即以城厢镇为中心,雁江镇为副中心的北部经济圈;以那桐镇、华侨管理区为中心,丁当镇为副中心的东部经济圈;以为古潭乡中心,包括乔建镇、屏山乡的南部经济圈;以南圩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布泉乡、都结乡的西部经济圈。

13.“一江两岸”:“一江两岸”指以右江为中心,连接震东、西宁、宝塔和南圩,提高城东,完善城北。

14.“增减挂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国家推出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保护与保障“两难”困境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

15.“六个文明”:文明服务、文明经营、文明执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

16.“五个礼让”:斑马线前讲礼让,行车会车讲礼让,有序排队讲礼让,乘坐公交讲礼让,乘坐电梯讲礼让。

17.VRARVR指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

18.“放管服:“放”指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指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指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19.沙盒监管:指先划定一个范围,对在这个范围里的企业,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措施,同时杜绝将问题扩散到这个范围外面,属于在可控范围之内实行容错纠错机制,并由监管部门对运行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管,以保证测试的安全性并作出最终的评价。

20.长者饭堂:指为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基本就餐服务需求,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选定为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的场所。

21.“枫桥经验”: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帮扶刑满释放人员。

22.“八进”:是指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进学校、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军营、社会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

23.“五比五争”:比站位,争当理想信念的先锋;比学习,争当理论学习的先锋;比担当,争当干事创业的先锋;比服务,争当为民服务的先锋;比作风,争当廉洁自律的先锋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  

隆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910日印发


相关解读:

《隆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政策解读



Copyright © 2002-2022 重庆圣佳斯商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8172号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