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我公司网站!!
公司动态
积极引导投资融资主体多元化、领域多向化、方式多样化
时间: 2024-02-04浏览次数:
各乡镇(街道、区)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林场,县府直属有关单位:  《龙门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2016-2020年)》业经十四届81次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发改局反映。  龙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23日龙门县现代服

各乡镇(街道、区)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林场,县府直属有关单位:

  《龙门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2016-2020年)》业经十四届81次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发改局反映。


  龙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23日


龙门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2016-2020年)


  目 录

  第一部分 引言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范围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期限

  五、资料来源与方法说明

  第二部分 发展基础

  一、现状特点

  (一)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带动下,服务业地位日益显著

  (二)以森林度假和温泉养生为主题,现代生态旅游服务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三)以龙门农民画和瑶族民俗风情为主题,现代文化旅游服务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四)古建筑、古遗址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可打造为龙门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经营主体少,产业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二)生产性服务业缺乏,制约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三)旅游业同质竞争严重,不能满足消费多样化需求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待夯实

  (五)土地资源制约严重,“用地难”问题凸显

  (七)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资源保护任务艰巨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服务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二)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地位上升带来的机遇

  (三)广东省出台服务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机遇

  (四)惠州市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机遇

  (五)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给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六)交通改善给龙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七)区域竞争加剧的挑战

  (八)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挑战

  第三部分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一)创新发展原则

  (二)统筹发展原则

  (三)协调发展原则

  (四)特色发展原则

  (五)集群发展原则

  (六)绿色发展原则

  (七)共享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四部分 空间布局和发展指引

  一、总体布局

  (一)说明

  (二)总体构想

  (三)构想思路

  二、功能区布局指引

  (一)四大功能区的划分

  (二)四大功能区发展导向

  1、优化拓展旅游产业功能区

  2、培育壮大文化教育产业功能区

  3、精心打造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

  4、启动建设科技服务业功能区

  三、集聚区布局指引

  (一)集聚区建设策略

  1、优化提升类

  2、培育发展类

  3、规划新建类

  (二)六类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指引

  1、商贸物流集聚区

  2、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集聚区

  3、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4、蓝田瑶族民俗文化旅游集聚区

  5、教育产业集聚区

  6、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三)集聚区产业准入

  1、产业准入要求

  2、集聚区产业准入条件

  (四)发展时序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从科学制定龙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起步,引导现代服务业资源要素的有序集中

  (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引导的双重作用,根据不同服务业生产要素和产业关联的特点,加强服务业集聚区的分类管理

  (三)坚持联合推进、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理顺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组织体制

  (四)完善由县职能部门、镇(街)、集聚区管委会或村(居委会)三级共同合力积极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

  二、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扶持政策

  (一)减少行政事业收费,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二)给予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村镇基础设施配套费优惠

  (三)优先安排建设用地

  (四)鼓励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

  (五)加大对服务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本地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六)整合扶持政策,发挥“拧成一股绳”的政策集群效应

  三、加强对重点服务业领域和项目的引导和服务

  (一)以点带面,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二)精简行政审批,实行“直通车”和“一站式”服务

  (三)降低投资准入门槛,改善招商引资环境,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四)提高环境质量要求,改善服务环评管理机制

  (五)坚持协调、动态和储备原则,推进重大项目有效实施

  四、培育和完善集聚区发展的支撑体系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支撑体系

  (二)建立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三)建立以交通、通讯便利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一部分 引言

  一、规划背景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区域服务业升级的结果与标志。伴随现代技术变革和产业分工的深化,传统服务业务不断进行转型升级,同时新型服务业不断出现。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同类或相关服务业经营活动主体往往呈现集聚趋势,相关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形成该区域某些特定现代服务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格局。通过企业共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常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功能,并以此带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和持续的发展能力。

  近年来,随着龙门县服务业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优化升级、环境不断改善,服务业空间集聚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为确立全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龙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定位,统筹安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空间布局,落实现代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和推进措施,凸显资源集约、要素集聚和产业带动效应,进一步提升龙门县服务业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配套设施,特制订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与龙门县行政区域相对应,包括龙门县八个镇、一个街道、一个民族乡及南昆山管委会的全部所辖区域。

  三、规划依据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广东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

  《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

  《惠州市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惠州市表地水水功能区划》

  《龙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惠州市龙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龙门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惠州市(龙门)环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旅游产业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

  《惠州市龙门县公路网规划》

  《龙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四、规划期限

  2016-2020年

  五、资料来源与方法说明

  实地调查:规划组成员对龙门县各乡镇(场)、街道办、管委会(以下简称各乡镇办)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重点项目等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访谈、问卷、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

  座谈会:规划组与县各职能部门、各乡镇办、村民代表进行了深入座谈,收集了当前龙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各部门应对措施等资料。

  战略分析:分析了龙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在规划中充分发挥优势,减轻劣势因素带来的影响,从而抓住发展机遇,主动迎接挑战,确保龙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第二部分 发展基础

  一、现状特点

  (一)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带动下,服务业地位日益显著

  龙门县2014年有户籍人口35.6万,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境内丘陵、盆地、水域兼备,森林覆盖率达76.09%,其中南昆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8.3%。近年来,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龙门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倾力打造旅游强县,构建了以森林度假和温泉养生为龙头的旅游产业群。目前已建成旅游景区17处,景点30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南昆山温泉大观园、龙门铁泉、尚天然-国际温泉小镇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2014年以来新增的景区(点)有富力岭南花园温泉山庄、鲁冰花童话园、富力万洞生态旅游区,已形成森林度假、温泉养生、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四大旅游板块。目前全县“沿线多点、特色各异、产品丰富”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特色旅游的格局基本形成并日趋成熟,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龙门是全国首批、全省首个“中国温泉之乡”,并获得“世界森林温泉保养地”、“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年桔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佳温泉养生旅游名县”、“中国最佳自然景观旅游胜地”、“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旅游特色县”、“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县”、“2010、2011、2012年度最受欢迎省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县”等多项殊荣。2014年被评为广东省2013—2014年度“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

  以旅游文化服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为龙门县近年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县域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总数达742.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1.9亿元,同比增长15.21%和21.48%。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人均GDP达到44601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58.82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10:44.11:41.79。

  (二)以森林度假和温泉养生为主题,现代生态旅游服务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南昆山,它素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美称,拥有24万亩原始森林和6万亩连绵竹海,森林覆盖率高达98.3%。是名副其实的“大氧吧”,森林度假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南昆山的山林资源,其中包括国家森林公园主体以及公园内外的各大度假区,如已建成的十字水生态度假村、云天海原始森林度假村、柏祥森林度假酒店、南昆山丹枫寨生态旅游度假村,和正在推进的国华南昆山示范区和中航银湖项目等。

  龙门不仅是一个森林度假天堂,还是一个森林中的温泉之乡。全县热矿水资源储量超过每昼夜一万立方米,温泉水体富含铁、锍、氡、钙、镁等几十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全县共有已经开发的大小温泉旅游景区13个,以南昆山温泉大观园、龙门铁泉、天然温泉、云顶温泉、地派温泉等为代表。其中,南昆山温泉大观园、龙门铁泉、尚天然-国际温泉小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昆山温泉大观园旅游区于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南昆山温泉大观园旅游区总投资15亿人民币,项目总占地面积2000亩,由体育公园、大型水上乐园、酒吧购物一条街、生态旅游度假屋、度假酒店、温泉养生、休闲别墅、军团拓展、农耕花海、登山乐园、会议中心、昆山峡漂流等组成,形成集游、购、玩、住、行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三)以龙门农民画和瑶族民俗风情为主题,现代文化旅游服务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龙门农民画是中国三大农民画之一,孕育于清末民初,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70年代被正式命名,为响应中央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号召,龙门县文化馆组织民间美术骨干和部分下乡知青,创作了一大批宣传画,龙门农民画由此诞生。龙门农民画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中的魅力,而且农民通过农民画创作描绘美好生活,承载美好期望。198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至2010年,龙门农民画先后走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在一系列重要国际性展会上与全世界观众见面,引起轰动。2013年,龙门农民画作品被中央文明办制作成236幅“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公益广告宣传画,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130多个城市展示。经过多年的积淀,龙门农民画的美学价值和市场价值日益彰显,一些单位和企业家慧眼独具,在“政府引导推动,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的氛围下,投资参与龙门农民画的文化产业,对龙门农民画进行理论研究和市场开发,农民画衍生品也应运而生。龙门县农民画产业以在建农民画产业园和龙门农民画大观园示范基地为代表。龙门县农民画产业园区,2013年申请了惠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龙门尚天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项目园区面积120亩,拟投资12亿,其中项目总占地面积79920平方米,建筑面积40197.2平方米,绿化率34.8%,由中国农民画博物馆、中国龙门农民画文化街、中国龙门农民画院和画家村组成。龙门农民画大观园示范基地由嘉义庄画村和农民画文化特色长廊组成,位于永汉镇油田村,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嘉义庄与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合作开发的产业模式。嘉义庄的建筑以客家围龙屋为主,具有古朴清新的特色,是著名的“龙门农民画示范村”,聚集了大量的农民画创作者。未来嘉义庄可作为“草根”艺术家的主要聚集地。

  龙门不仅生态环境优美,其历史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蓝田乡是珠三角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瑶族)。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有《舞火狗》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龙门成功引资1.8亿元建设蓝田瑶族风情园,第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为广东省目前最大的瑶族特色风情展示园区,主要建有中国首个瑶族原生态剧场、游客接待中心、瑶家主寨、盘王庙等。以“舞火狗”为题材的龙门蓝田瑶族特色民俗风情歌舞创、编、演屡获殊荣,目前已创编多支反映龙门地区民间风情的原创舞蹈和反映地方特色的原创歌曲。

  (四)古建筑、古遗址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可打造为龙门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龙门县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50处,其中龙华、麻榨、永汉三镇有37处,是古建筑文化遗址分布集中之地。香溪堡古建筑体验旅游已经有一定的规模,现也正在扩容开发;永汉鹤湖围为省文保单位,正申请省专项维修资金规划维修,维修后可为龙门特色的客家古建筑旅游文化体验基地;三寨谷明代造纸遗址也由省考古研究所进行前期勘探,即将进入考古挖掘阶段,按省有关文物考古专家分析很有条件把三寨谷明代造纸遗址打造成国家级的造纸遗址公园;嘉义庄为龙门县近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是龙门农民画示范村,也是龙门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旅游建设也比较完善,在广东省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将龙华、麻榨、永汉三镇的古建筑,文化遗址加以开发利用,可成为龙门旅游的新亮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经营主体少,产业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文化商旅综合体类服务业集聚区与城市新城和旅游景区不同,是指或以商业为核心,或以旅游为核心,形成的集购物、旅游、娱乐、休闲、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群体或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众多同类或相关服务企业集聚、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兼具专业性和综合性等三大特征。龙门现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多尚未具备上述三大特征,特别是集聚区内入住的企业数量非常有限,甚至是单个企业的垄断经营。现有名义上的集聚区以单一企业自发发展为主,如南昆山温泉大观园旅游区及龙门农民画产业园区,均是由单个企业投资建设的集购物、旅游、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园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能力不高、辐射能力不强,且未能有效统合,服务业发展的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二)生产性服务业缺乏,制约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旅游文化产业是龙门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对开发旅游文化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向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能的相关服务业发展不足,诸如研发、设计、检测、物流、信息、金融、营销、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业处于明显的短板地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但制造业的升级又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落后,对龙门县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显制约。

  (三)旅游业同质竞争严重,不能满足消费多样化需求

  因地制宜和特色鲜明的服务项目既能够给服务提供者带来市场和收益,也能够为服务接受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消费体验。但是现有的龙门服务企业在产业功能、经营模式上趋同,简单模仿和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温泉系列的度假园区就有13个,而园区内又纷纷提出建设军事体验主题项目及花卉观赏项目,但建设规模都不大,各个旅游园区究竟如何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提供有差异化的服务与旅游体验并不明确。各旅游景点服务项目雷同,很难延长游客在龙门的度假时间。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待夯实

  龙门县生态、旅游、文化各类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且未集聚化开发,呈现小、散、乱的特点,资源整合难度较大,产业功能不完善。龙门县是一个山区县,至2014年底,龙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2177.9公里,镇际交通仍不发达。受地方财力制约,龙门县交通、道路绿化、公共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建设滞后,成为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土地资源制约严重,“用地难”问题凸显

  龙门县土地利用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目前全县建设用地指标较少,与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战略基调不相适应,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二是在众多服务业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商以生态开发、旅游开发的名义囤地、圈地现象,大搞房地产经营,扭曲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初衷,挤占了本应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土地资源稀缺和土地利用浪费并存的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六)项目开发模式单一,共享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现有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开发商和村民矛盾问题。项目开发模式主要为开发商投资,本地村民参与开发不足。当地农民素质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人才素质差异较大,同时部分开发商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失地农民未进行足够的再就业培训,未吸纳足够的村民成为员工,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影响服务业集聚区的快速形成和健康运行。

  (七)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资源保护任务艰巨

  由于地处山区,保护好生态环境始终是龙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旅游作为当前龙门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既依托山林资源环境,又依托温泉和水资源环境。如何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资源滥用和错配,是区域产业发展适应国家生态法规政策约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要适应当地老百姓的民生诉求。此外,除了保护山水自然资源,还需要保护历史人文资源。从农民画到民族民俗文化,都面临着在大众化有效传承文化基因基础上进行文化产品再创新的重大课题,保护文化传承人,发挥文化传承人的作用,是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础。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服务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2005年以来,全球产业转移重点开始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目前服务业领域的跨国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的60%左右,成为跨国投资的最大热点。我国加入WTO后,服务贸易承诺逐步兑现,服务业在市场准入、开放条件、行业限制上大大放宽。服务业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将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对现有服务业也会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压力和经营挑战。

  (二)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地位上升带来的机遇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进一步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国家战略。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作为推进“新四化”的重要方面,作为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突破口,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取向,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国家将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服务业投入,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体制改革、打破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次,在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服务业将得到改造和提升,现代服务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三,国家正在实施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提供了重要而日益广阔的社会基础。

  (三)广东省出台服务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机遇

  广东省为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自2005年以来,政府部门先后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广东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是广东省在“十二五”时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战略举措。广东省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国家要求“十二五”时期广东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任务十分艰巨,加快发展服务业成为必然选择。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高端生产服务业提供支撑。扩大内需促进就业,需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合作不断深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惠州市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机遇

  2013年出台的《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惠州市政府将采取财政投入、用地保障、税费优惠、人才引进等多项举措扶持本市服务业的发展。自2013年起,市财政每年将整合安排4000万元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8个、市级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30个,各县区建成4-6个产业定位明确、功能定位鲜明、发展成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导并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集聚式快速健康发展。

  (五)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给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现代工农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坚强支持。首先,通过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健康快速有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地处山区的龙门县工业化是推动龙门经济腾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必须兼顾山区资源环境特点,以清洁生产和精益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依赖于强大的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第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随着龙门县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的改善,龙门的制造业将得到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将催生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给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其次,龙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这不仅仅是技术和物质层面的,当前同样重要的还有经营方式层面的。农业分工合作的深化必须解决规模经营和高效经营的组织问题,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现代农业服务业来支撑,解决小农生产方式与市场之间的矛盾。

  (六)交通改善给龙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龙门县地处珠江三角洲边缘。虽然县城距惠州市区85公里,距广州市区147公里,离深圳市区160公里,但是在2012年底广河高速通车以前,龙门一直受到公路交通不便的困扰,致使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随着广河、汕湛、武深、惠龙、韶惠等几条高速公路的全面贯通,便利的交通逐步将龙门纳入广深莞惠1小时工作生活圈。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条件,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比较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龙门加快发展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之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生态花园。

  (七)区域竞争加剧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但是地方政府主导、产业选择趋同、土地资源寡占和企业依赖模仿的现象比较普遍,构成各地方区域间经济互相竞争的状态。这些因素在推动经济短期快速增长的同时,却为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风险。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近年来省内各大城市为了加快其发展,纷纷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竞争激烈。例如在温泉养生服务领域,龙门周边地区增城、从化等地温泉等相关资源同质性严重,其主要客户都来自珠三角主要城市深圳、广州和东莞等地。因此,龙门如何招商选资,如何通过提供龙门特色的差异化服务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何处理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是龙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八)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挑战

  在全县226720.31公顷的土地总面积中,建设用地比重偏低。全县三类土地(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建设用地有480.89公顷。根据《惠州市龙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到2015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2125公顷,到2020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4238公顷。在建设用地新增供给中,全县弥补工业短板将占用较多用地指标,现代服务业需要的建设用地将面临严重制约。

  第三部分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科学协调发展为指导,发挥龙门县域资源和区位后发比较优势,依托现有集聚区发展基础,科学定位、合理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促进服务业企业在空间的有效集聚;通过体制创新,变资源为财源,在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在集聚区内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增加现代服务业就业机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有力促进区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二、发展原则

  (一)创新发展原则

  创新是调结构、转方式、培育新增长点的最大内生动力。坚持创新发展,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创新、行政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观念理念创新等融合成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不断推动现代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成长出更多的创新型企业,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面提升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统筹发展原则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好县域各种可利用资源在服务业与非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集聚区与非集聚区之间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资源环境之间的战略协同,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实现龙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极。龙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与相关规划紧密衔接,是引领集聚区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为此,首先,龙门县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要与上级政府,尤其是惠州市政府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的思路保持一致。其次,集聚区规划带有空间规划的性质,其操作实施需要考虑城市规划和国土规划的安排。第三,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考虑,同时注意与龙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建议、龙门县旅游规划、环南昆山旅游产业园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或专业规划相衔接。

  (三)协调发展原则

  龙门服务业最大的优势在旅游产业和特色旅游资源,而从旅游产业又可以延伸发展众多相关产业。通过集聚区规划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程度挖掘龙门旅游资源潜力,并与相关产业形成良好互动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休闲娱乐、康体保健、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科技服务等元素,考虑人与自然和经济与社会的相融。推进现代服务业的组团式分布和集聚式发展,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产业协同效应。

  (四)特色发展原则

  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上的特色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龙门县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龙门自然资源(森林、温泉)优势、人文资源(农民画、瑶族文化、民俗)优势和区位优势,做强做大旅游业,做大商贸物流业,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发展科技服务和教育服务产业,因地制宜地促进服务业集聚区的特色化发展。

  (五)集群发展原则

  区域产业集聚的重要标志是主要相关企业集群在该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而龙头企业的吸引、辐射和产业关联效应,使其成为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子。现代服务业在龙门县的区域产业集聚,可以采取单核集聚、多核集聚和平台集聚等多种路径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可以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集聚之核”。推动产业龙头企业、关键项目、重点产品和核心研发向产业园区聚集,有利于发挥优势产业和企业的辐射作用,培育完善园区优势产业链。推进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有利于园区内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可以提高产业集聚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六)绿色发展原则

  根据广东省和惠州市相关规划的功能区划,龙门是以自然生态环境功能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环境生态文明是龙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制度前提。保护、改善和优化现有龙门土地资源的高效节约和合理集约利用,是通向实现环境生态文明的自然技术选择和社会政治约束,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为此,一要严格执行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分类政策,将龙门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二要严格执行项目立项环评前置审批和环境监管政策。根据集聚区的特点,通过环境承载力和污染防治分析,出台集聚区产业指导目录,将集聚区内产业划分为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禁止类四种类型。三要集约使用龙门土地资源,改变集聚区发展过程中的散乱局面,防止集聚区开发过程中相关企业的变相“圈地”、“囤地”和“倒卖土地”行为。

  (七)共享发展原则

  分工以求效率,合作以求共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分工合作过程。拥有宏观管理权的政府、土地所有权的村集体和国家、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投资经营权的开发商和服务业从业者,都是龙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涉及到的利益攸关方。如何用科学、合理、可行的制度安排,规范各方行为,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事关集聚区建设的总体成效和可持续发展。由于当前以温泉养生和森林生态旅游为主打的龙门现代服务业,本质上是以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初级服务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处理好资源生态保护的成本分担,处理好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土地资源经济用途转换和土地权属转换过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目前,龙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府、当地农民受益少、企业受益多的情况。通过设计机制体制创新,将实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合理收益分配,合作共赢。在可持续的服务业集聚区长期发展中,人的因素将占居首要位置,必须处理好劳资政三方利益关系,重视劳动权益保护,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服务提供者素质和服务业科学管理与政策调控水平,为引进、培养、使用优秀服务从业人员,营造有吸引力的人才生态环境。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依托龙门县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通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优化升级县域服务业结构,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增强产业特色优势,引导传统关联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在解决区域劳动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大财政收入来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到2020年,建成布局合理、功能清晰的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教育、商贸物流、科技服务集聚区,形成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化和开放性程度高的现代服务业格局,为打造世界级森林温泉度假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民间艺术创意中心、南中国瑶族文化传承发展基地、广东山区科教发展示范区和珠三角地区生态产品供给枢纽等远景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

  ——形成一批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的服务业集聚区。围绕旅游、文化教育、商贸物流、科技服务四大功能区分布,全面建设六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得到进一步优化巩固,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到2016年,服务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5%以上,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8%。到2020年,服务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以上,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45%。

  ——优化现代服务业布局。到2016年,服务业“多中心、组团化”集聚趋势初步形成。到2020年,服务业“多中心、组团化”集聚趋势进一步凸显,中心城区楼宇经济比重进一步上升,依托优质旅游资源、生态资源、交通线的服务业布局日益明显,城区服务业和近郊、远郊服务业协调发展。新增规划集聚区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点上集聚”与“面上平衡”同步改善。

  第四部分 空间布局和发展指引

  一、总体布局

  (一)说明

  由于本规划非全县现代服务业规划,而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所以仅对当前能形成集聚效应或当前可以培育、新增建设,未来几年内能形成集聚效应的服务业进行规划设计,对分布范围较散,缺乏集聚效应,未来一段时间也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的服务业未规划集聚区,也未设置与之对应的功能区。

  (二)总体构想

  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集聚区建设的一般原则,我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应建立在合理的产业功能区布局基础上。宏观定位以功能区规划建设为主,集聚区是功能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形成“功能区-集聚区-具体项目”三级产业功能区体系。

  遵循产业集聚规律,结合区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劣势,我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的构想是:依托龙门森林、温泉、生态和人文等资源优势,以建设旅游、文化教育、商贸物流、科技服务四大功能为导向,实施资源与创新“双轴驱动”战略,打造四大各具特色又协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并在功能区的基础上建设六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 “双轴驱动、四区协同、六核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和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总体发展格局。

表1龙门现代服务集聚区总体布局

旅游产业功能区

主要提供资源消费型旅游度假服务

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旅游集聚区

蓝田瑶族民俗文化旅游集聚区

文化教育产业功能区

主要提供知识人力资源生产增值型创新转化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教育产业集聚区

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

主要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商务保障型要素流通服务

商贸物流集聚区

科技服务业功能区

主要提供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

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三)构想思路

  “资源驱动轴”和“创新驱动轴”构成龙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双轴驱动”。得天独厚的森林、温泉与瑶族民俗是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功能区最重要的自然基础和人文基础,构成龙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资源驱动轴”。资源驱动型服务业发展面临资源储量和生态环境承受力约束,在资源依托型旅游业之外发展现代服务业,则需要创新驱动。文化教育产业功能区和科技服务业功能区的建设主要依赖知识密集型创新驱动,是龙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创新驱动轴”。“双轴驱动”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协调。

  旅游、文化教育、商贸物流、科技服务四大服务功能区的错位互补发展,可以实现区域产业的协同效应,构成龙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四区协同”。旅游产业功能区应该为文化教育、科技服务业产业功能区和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提供资源吸引力,文化教育、科技服务产业功能区的发展为旅游产业功能区和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提供创新推动力。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是龙门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发展路径,应从龙门县发展大旅游和大文化产业的角度进行设计,做好相关配套服务,为其他功能区提供发展保障力。

  森林温泉旅游度假、瑶族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教育产业、商贸物流、科技服务等六个主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组成“六核支撑”的主体架构,是龙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功能区布局指引

  (一)四大功能区的划分

  根据功能区布局总体布局框架,以重大战略为指导,以错位互补发展为原则,重点建设定位明确的四大产业功能区:旅游产业功能区、文化教育产业功能区、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科技服务产业功能区。

表2龙门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概要

旅游产业功能区

以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为核心,包括永汉镇、麻榨镇、龙华镇沙迳、龙潭镇铁岗、地派镇、蓝田乡和龙田镇、龙江镇路溪等区域

世界级森林温泉度假地、

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国家级温泉养生基地、

珠三角山水休闲和古建筑文化遗产基地、

南中国瑶族文化传承发展基地

文化教育产业功能区

龙田镇尚天然温泉至龙门县城东区周边

国家级民间艺术创意区、

省级山区教育创新实验示范区

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

龙城街道办区域、平陵镇、龙江镇广河高速西出口、仁深高速广尾出口周边

龙门县商贸物流核心

科技服务业功能区

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及周边、龙江工业园及周边

市级科技服务区

  (二)四大功能区发展导向

  四大功能区的发展导向是:优化拓展旅游产业功能区,培育壮大文化教育产业功能区,精心打造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启动建设科技服务业功能区。

  1、优化拓展旅游产业功能区

  (1)环南昆山森林温泉旅游产业园区

  《环南昆山森林温泉旅游产业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5)》已完成,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按规划要求进行优化发展。该区发展目标定位为世界级森林温泉度假地和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该区域以南昆山为核心,以“一区四镇”为载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绿色智慧旅游,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生态旅游内涵,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度假村、南昆山大观园旅游度假区等项目优化升级,引入全球知名的精品度假品牌和健康管理机构,打造世界级森林温泉度假地,建立广东旅游产业全球竞争的核心度假品牌,为世界奉献一流的“休闲养生旅游度假胜地”。

  (2)温泉民俗文化旅游区

  温泉民俗旅游区位于龙门东北部,是一个有待优化和深度开发的区域。该区目前还存在山水温泉和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定位不够清晰,项目单一等问题。规划建设期间,一方面是优化已有温泉养生和民俗文化项目,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山水运动和民俗产品新项目的建设,强化项目支撑,走优化与拓展并重的道路。该区旅游开发重点围绕温泉、瑶族民俗、水域风光(天堂湖)、北部山地(桂峰山)进行,通过主题温泉的开发和南昆山温泉进行差异化的发展,通过建筑风格、园林景观、功能产品、艺术装饰、产品命名、主题营销、形象设计等方面予以堆积、展现项目地文化信号,加深温泉产品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价值,适当进行温泉动态化和娱乐化的开发。水域、山地以运动、休闲式项目为主,和南昆山度假地进行差异化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以文化艺术教育、健身、休闲为主,辅以草药医疗、康体保健和养生功能。

  (3)古建筑、文化遗产体验区

  龙门县东南面是我县旅游集散地,旅游设施比较完善,森林度假旅游和温泉旅游已形成规模和品牌。该区立足于打造“香溪堡—张民达、叶剑英革命活动旧址——王屋村——鹤湖围——三寨谷造纸遗址——嘉义庄”古建筑、文化遗址体验区,成为龙门县继森林度假旅游,温泉旅游两大品牌的第三大旅游品牌,增加龙门旅游项目和旅游文化内涵,使龙门县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2、培育壮大文化教育产业功能区

  整合建设文化教育专业小镇。依托农民画产业园和周边丰富旅游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教育产业为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旅游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和推广渠道,为旅游教育产业提供市场需求、实践基地和培训场所。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即是特色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教育产业提供市场需求。

  该功能区建设的重点是农民画及其相关创意产业,旅游教育产业。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打造最具龙门文化特色的农民画产业园、龙门文化创意产业园、企业大学园区(职业教育园区)等主要节点,逐步将龙田镇尚天然温泉小镇项目周边地区、县城东部区域打造为龙门县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教育产业发展的高地。除了绘画和传统教育培训,可以积极探索发展音乐、动漫、影视剧创作、在线教育培训、体验式教育等创新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从创建快乐幼儿园和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到建立有特色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都可以成为文化教育小镇的重要建设内容。

  3、精心打造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区

  完善的商贸物流体系是龙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县城中央核心区为集聚中心,围绕日渐完善的快速交通网络和新型城镇与工业园区,借助信息高速网络,构建点-线-面结合的龙门现代城乡商贸物流体系。

  龙城街道办依托中心城区的综合优势,加快空间整合和环境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CBD产业集聚度、区域形象和配套建设水平,着力发展商务、金融、物流、医疗、智慧健康养老养生、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增强交通设施和公用事业配套程度,打造龙门旅游业发展的窗口。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物流”,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发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的带动作用,完善城乡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促进物流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扩大城乡商业容量。充分挖掘商业文化内涵,优化拓展沿河休闲带,促进商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

  平陵镇依托金龙大道和近邻广河高速公庄出口、龙华出口优势,抓住龙门县城东扩机遇,做好服务业配套和县城一体化发展,依托工业园、建材行业、优质米加工企业,重点发展工业物流、农产品物流、汽车修理修配、商贸等服务业。龙江镇依托广河高速西出口、仁深高速广尾出口,打造物流商贸区。

  4、启动建设科技服务业功能区

  启动建设科技服务功能园区。围绕做大做强龙门工业园区和建设“创新驱动轴”,积极探索园区式、楼宇式、在线智能式、移动式、平台式和一站式等多种服务业发展模式,依托大数据,集成化创新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人才服务、科技研发服务、科技支持服务、科技法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科技服务内容。

  以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龙江工业园为核心,以龙门教育产业园、广州、惠州、东莞科研密集区为后盾,强化高新技术的孵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区域生活配套及自然生态环境,吸引高素质科技人员集聚,积极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进行开放式创新,将该区建设成集研发、孵化、制造、高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知识型科技园区,使该功能区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转移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规模和质量的双突破,形成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态势,建成龙门创新创业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并成为惠州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基地。

  三、集聚区布局指引

  (一)集聚区建设策略

  将重点集聚区分为优化提升、培育发展、规划新建三类。

  1、优化提升类

  集聚区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深化产业定位、优化集聚效应、拓展提升集聚区功能、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主导产业集聚程度。

  属于该类有:南昆山森林温泉生态旅游集聚区

  2、培育发展类

  集聚区已经有初步的基础,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规划完成建设或者在规划的引导下提升档次,完善集聚区功能,塑造市场品牌,加快服务企业的集聚。

  属于该类有:蓝田瑶族民俗文化旅游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商贸物流集聚区。

  3、规划新建类

  指已具备良好产业条件,发展成为集聚区的可能性很大,但还没有进行建设,应当规划新增的集聚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区域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加快空间载体建设,实现建设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属于该类有:教育产业集聚区、科技服务业聚集区。

  (二)六类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指引

  1、商贸物流集聚区

  项目定位:龙门县商贸物流中心基地。

  空间范围:县城临金龙大道区域至龙门县西林路周边和迎宾大道周边及县城沿河两岸。

  主导产业: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医疗、智慧健康养老养生、酒店业、商业、餐饮业、休闲娱乐业。

  发展策略:加快空间整合和环境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交通条件,不断提高CBD产业集聚度、区域形象和配套建设水平。树立大旅游概念,大力推进商贸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在医疗、养老养生、酒店、餐饮、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方面做好旅游服务配套工作。统一县域沿河视觉形象,加强沿河绿化、美化,利用沿河水域、景观,打造沿河休闲带,发展沿河休闲夜市。大力发展物流业,培育“互联网+物流”新业态,完善城乡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促进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

  重点项目: 商贸旅游一条街、沿河休闲一条街、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农特产品电商物流商贸城。

  2、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集聚区

  项目定位:世界级森林温泉度假地、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空间范围:位于环南昆山旅游产业园区,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为核心,包括永汉镇部分区域和龙潭镇铁岗区域。

  主导产业:森林度假、温泉养生、温泉医疗、度假地、乡村旅游、健康服务、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特色餐饮。

  发展策略:根据规划区创建环南昆山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目标,和世界级森林温泉度假地、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总体定位,在充分考虑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充分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与多元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根据本地区比较优势,以旅游需求多元化为切入点,满足消费者对生态观光、乡村特色、休闲娱乐、参与体验、康体保健、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需求,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

  重点项目: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南昆山十字水度假村、南昆山国华旅游示范项目、南昆山中航七星湖项目、南昆山云天海二期项目、仙女湖生态旅游项目。

  3、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项目定位:国家级民间艺术创意产业园。

  空间范围:尚天然温泉小镇项目区及周边。

  主导产业:农民画、农民画衍生产品、文化展览、手工艺品、动漫、游戏。

  发展策略:依托农民画、生态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宣传力度,打造龙门“一幅画”品牌。开拓装饰画、收藏品和礼品市场。发展农民画衍生产品,在画册、麻包画、贺卡、挂历、中堂画等基础上,利用龙门竹木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印花布、床单、手帕、印画T恤衫等日用品系列,以及竹工艺画、树皮画等旅游产品,从而形成一个以农民画为母体的综合性新工艺生产基地。将农民画与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将农民画融入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

  重点项目:农民画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

  4、蓝田瑶族民俗文化旅游集聚区

  项目定位:南中国瑶族文化传承发展基地。

  空间范围:蓝田瑶族乡圩镇境内。

  产业布局:观光旅游、瑶族歌舞艺术表演、运动休闲、瑶族餐饮、民族工艺品、瑶族医药服务、养生。

  发展策略:秉承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理念,提高珠三角唯一少数民族乡的知名度。发掘整理瑶族特色文化风俗,挖掘文化底蕴,形成独特风格。建立中国首个瑶族原生态剧场,大力保护与弘扬“舞火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贵州瑶族“打猎舞”、瑶族“长鼓舞”等舞蹈表演。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包括射箭、圈养狩猎运动、马术等。发展民族工艺品商业。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和“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瑶医药服务业,发挥其治疗和康体保健作用。大力发展养生服务,参考借鉴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之乡”进行定位,宣传名片可定位为“蓝田瑶乡,广东巴马”。

  重点项目:瑶池圣泉、瑶族特色风情街。

  5、教育产业集聚区

  项目定位:广东省山区教育产业示范区。

  空间范围:龙田镇尚天然温泉小镇项目区至县城东部区域。

  产业布局:企业大学、虚拟大学、在线教育、旅游教育。

  发展策略: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教育发展居住、商贸和旅游,形成“宜教宜游宜居宜业”综合区域。抓住大学企业内部培训需求,利用区域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土地要素优势,吸引广州、深圳、惠州、东莞等地大型企业来龙门设立企业大学。依托龙门及周边高档酒店,发展旅游教育产业。一方面发展大众化的旅游职业培训业,面向旅游从业者提供职业培训;另一方面引入国内知名学府、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学院等教学资源,培养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高端人才,既可以满足龙门本地需要,又能对外输出高端旅游管理人才。发展在线教育产业,培育教育服务新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教育服务提供新方式。

  重点项目:企业大学园、龙门东区名校城华南师范大学龙门附属学校、广州商学院龙门新校区。

  6、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项目定位:市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基地。

  空间范围: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县城东区及永汉镇。

  产业布局:工业设计、检测服务、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人才服务、成果交易和转化服务、物流、仓储、知识产权、法律、会计、融资等专业服务。

  发展策略: 以工业企业的科技服务需求为导向,面向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辐射龙门县及周边区域提供科技服务。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探索孵化器多元运行模式,引入民营孵化器管理公司,通过系列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整合区域创新创业服务资源,重点为园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快速政务服务、创新创业信息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创业实训服务、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以工业作为科技服务业生存的基础,以科技服务业促进工业的发展。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重点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永汉高新技术工业园。

表3 龙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6-2020)概要

商贸物流集聚区

县城临金龙大道至龙门县西林路周边和迎宾大道周边及县城沿河两岸

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医疗、智慧健康养老养生、酒店业、商业、餐饮业、休闲娱乐业

商贸旅游一条街、沿河休闲一条街、阿里巴巴“农村淘宝”

南昆山森林温泉旅游度假集聚区

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为核心,包括永汉镇部分区域和龙潭镇铁岗区域

森林度假、温泉养生、温泉医疗、度假地、乡村旅游、健康服务、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特色餐饮

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十字水度假村、国华旅游示范项目、中航七星湖项目、云天海二期项目、仙女湖生态旅游项目

蓝田瑶族民俗文化旅游集聚区

蓝田瑶族乡圩镇境内

观光旅游、瑶族歌舞艺术表演、运动休闲、瑶族餐饮、民族工艺品、瑶族医药服务、养生

瑶池圣泉、瑶族特色风情街

续表3龙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6-2020)概要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尚天然温泉小镇项目区及周边

农民画、农民画衍生产品、文化展览、手工艺品、动漫、游戏

农民画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

教育产业集聚区

龙田镇尚天然温泉小镇至县城东部区域

企业大学、虚拟大学、在线教育、旅游教育

企业大学园、龙门东区名校城华南师范大学龙门附属学校、广州商学院龙门新校区

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县城东区及永汉镇

工业设计、检测服务、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人才服务、成果交易和转化服务、物流、仓储、知识产权、法律、会计、融资等专业服务

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永汉高新技术工业园

  (三)集聚区产业准入

  1、产业准入要求

  注重集约。积极提升产业素质,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单位用地产出、容积率等投入产出指标,有效降低产值能耗、产值水耗等资源消耗水平,使集聚区成为高效生产、集约发展的典范。

  注重环保。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符合生态功能区规划相关要求,三废排放必须达到国家、省市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注重节能。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市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产业项目采用的技术、装备须符合有关节能标准,提倡使用低碳型新能源,鼓励新建建筑与太阳能应用结合。

  注重安全。严格执行安全准入政策,产业项目必须进行安全论证,要求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集聚区产业准入条件

表4 现代服务业准入指标要求

商务服务业

≥7

科技服务业

≥17

文化创意

≥11

现代物流

≥6

信息服务业

≥17

金融服务业

≥60

服务外包

≥17

商贸服务业

≥8

  (四)发展时序

  启动示范阶段(2016年):建立县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推进体系,逐步探索形成各部门、各镇(乡)协调推进机制;制定集聚区建设相关文件,南昆山森林温泉旅游度假集聚区率先进入示范阶段,该集聚区内一批重点项目基本建成。

  全面推进阶段(2017—2020年):在示范性集聚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全县集聚区建设,基本形成成熟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完善集聚区建设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基本落实政策、投入、队伍、奖励等相关保障措施,逐步建成一批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使得全部集聚区进入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全面进入产业招商发展阶段。

表5 集聚区发展时序

南昆山森林温泉旅游度假集聚区

深化

招商

全面建设

初见成效

瑶族民俗文化旅游集聚区

详规

招商

深化招商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详规

招商

深化招商

教育产业集聚区


详规及招商

深化招商

商贸物流集聚区

详规

招商

深化招商

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详规及招商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在地处山区的龙门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障碍。为了龙门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健康发展,需要本着“政府引导、规划导向、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与省、市、区相关部门的衔接,采取以下保障措施积极推进。

  一、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龙门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特点和社会的市场需要,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尊重市场选择的同时,必须发挥政府的现代公共管理职能,通过政府高水平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克服自发市场本身的内在缺陷和弊端,确保龙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从科学制定龙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起步,引导现代服务业资源要素的有序集中

  龙门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不仅要与国家和省、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保持一定程度的衔接,而且需要编制各集聚区详规进一步细化提出具体实施计划,同时要重视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产业和社会与资源规划的协调,明确规划布局内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产业导向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的前瞻性规划是正确有效行动的指南,有助于解决重复布局建设、占地面积过大、功能定位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必须强化规划指导以优化整体布局。

  (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引导的双重作用,根据不同服务业生产要素和产业关联的特点,加强服务业集聚区的分类管理

  生态观光旅游对土地资源和农林业生产具有高度依赖性和相对资源垄断性,空间多点分布,显著不同于楼宇型服务业集聚区、街道型集聚区和功能园区型集聚区,而温泉养生则依赖于对温泉水资源的高度依赖,具有不可复制性,自然垄断性强。这两种都属于生活性服务业,不同于服务于工农业生产的生产性服务业,后者可以围绕工农业生产集中地建成适度规模的服务业功能园区。文化创意、科教文卫产业集聚区依赖于人才要素及其配套环境要素的集聚,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放在首位。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区对交通运输条件有很高的依赖和要求,必须考虑交通和信息化条件的同步发展。资源条件、市场范围、产业分工、服务方式等因素,是不同类型服务业集聚区优化布局和有效组织管理重要因子。根据各集聚区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人文环境,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加大投资促进力度,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集聚区建设发展的水平。

  (三)坚持联合推进、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理顺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组织体制

  由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服务业集聚区整体规划和政策引导,履行区域和部门协调职能,定期研究决定集聚区发展重要事宜。

  (四)完善由县职能部门、镇(街道)、集聚区管委会或村(居委会)三级共同合力积极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

  着力形成由县、镇二级政府以及有关专业机构共同组成的集聚区工作组织,对涉及面广、影响大的服务业重点项目落户集聚区事项,建立重点项目市、县(区)联合推进机制。一是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申报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评定县级服务业集聚区,建立相应的跟踪评估和责任考核机制,跟踪落实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进展情况。二是各县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落实相应的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负责区域范围内集聚区建设的组织和推进工作,重视村级组织在相应集聚区的组织基础作用。三是集聚区内部管理机构,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负责制定本集聚区的产业发展。结合各服务业集聚区特点,参照工业园区管委会等机构形式,成立具体负责各集聚区规划、建设、开发、招商、管理等事务的专门机构。发挥镇(街道)的主导作用,在县服务业领导小组指导下,配合协调辖区内各集聚区规划、拆迁、招商、项目报批、市政配套等具体推进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智囊与中介服务作用,邀请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交通、规划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部分官员、企业家及社区代表参与,主要为集聚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规划布局、发展定位、开发策略、项目筛选等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并对用水、用电、财税政策以及服务业的统计政策进行改革。

  二、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扶持政策

  在落实服务业经营主体准入前后国民待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财税、收费、用地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扶持政策,进一步促进龙门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一)减少行政事业收费,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对成长性较好的服务业小企业,要在减轻租金费用负担方面给予更大的扶持。除按上级有关规定不得减免及上缴国家和省的收费外,凡是收费标准规定有上、下限幅度的,对服务业集聚区项目一律按下限额度收取。县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一定数额专项用于扶持集聚区发展,主要用于规划编制,扶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建设等。

  (二)给予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村镇基础设施配套费优惠

  经县级以上发改部门认定的服务业集聚区项目以及入驻集聚区内企业,按规定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具备法定开工条件的,在规划报建时,城市(村镇)基础设施配套费按50%缴纳,但已按有关规定享受该收费减免的,不再重复享受。

  (三)优先安排建设用地

  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的前提下,以优先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原则,完善土地供应方式,优先保障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凡进入集聚区的省、市、县重点项目,国土部门优先保障用地。

  (四)鼓励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主辅分离的各项政策意见,切实做好分离后的服务业项目的市场准入、用地、税收优惠、规费减免、财政支持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鼓励通过城乡统筹试点发展城乡融合的现代服务业组织,配合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多形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五)加大对服务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本地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资产是人。鼓励各类高级人才来到龙门服务业集聚区内创业和工作,对在服务业集聚区内的高层系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其上交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三年内予以全额返还。对于报经县政府认可后发放的对优秀博士、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才,特殊人才的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

  (六)整合扶持政策,发挥“拧成一股绳”的政策集群效应

  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时,需在用地、税收、财政、融资和价格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对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业企业加大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三、加强对重点服务业领域和项目的引导和服务

  为强化形成龙门服务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和配套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对重点服务业领域采取产业项目许可、鼓励清单管理模式进行积极引导,对特许项目进行监管清单管理模式,尝试积极使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培育配套产业,鼓励产业创新,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过程监管。

  (一)以点带面,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根据“项目带动、重点先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推进中的在建重大工程,以大项目为重点完善招商引资环境与政策。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应在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内集中布局,重大项目优先推荐安排列入省、市和县重点建设项目。国家、省、市各类扶持资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集聚区内特色主导产业的龙头项目建设,优先解决服务业集聚区内重点项目的水、电、气、通信等公共设施。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条件的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在同等条件下,物价部门应优先纳入实施鼓励性水价政策范围,供电部门应列入市重点用电保障企业目录,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二)精简行政审批,实行“直通车”和“一站式”服务

  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审批等手续纳入县政府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服务范围。对服务业集聚区内企业的工商、税务注册登记和年检等事项实施限时办结。税务部门为服务业集聚区及内部企业提供“绿色通道”、预约、个性化纳税辅导等优质服务,及时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简化企业入区程序,对入区企业提供手续代办等一站式服务。

  (三)降低投资准入门槛,改善招商引资环境,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转变招商观念,注重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按照服务业集聚区的特点,积极吸引类型相似、关联性较强企业入驻,产生协同效应,形成较强的整体效益。制定集聚区招商选资导向目录,优先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大型会展活动,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招商选资、产品推广和企业宣传;重点引进符合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已入驻企业等在招商选资中的作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的推介格局;聚焦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等功能性服务机构,着力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各行业龙头企业进驻。变过去的单个项目招商为集聚区招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已入驻企业等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灵活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强化二次招商,积极配合开发主体做好业态培育和引进。加大推介力度,委托具有较高水平的策划和咨询机构,对集聚区进行整体包装,创建集聚区品牌。开展专门针对集聚区招商的推介活动,组织人员赴各地进行推介招商。发挥网络招商在扩大招商覆盖面中的作用。

  (四)提高环境质量要求,改善服务环评管理机制

  环境优先是龙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按照“先规划环评、后项目审批”的原则,创新集聚区环评管理机制。在编制发展规划时,同步开展集聚区规划环评,明确项目准入条件。已完成规划环评的集聚区,简化集聚区建设项目的环评内容,重点加强施工期现场监管和“三同时”验收。

  (五)坚持协调、动态和储备原则,推进重大项目有效实施

  确定并实施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是落实集聚区布局规划的具体手段,是加快集聚区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重点,要配套完善空间布局导向目录,引导各类资本重点投向服务业集聚区。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协调,重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协调力度,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解决,特殊问题及时向上反映、汇报,由项目牵头领导亲自协调、解决;县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对重大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跟踪服务,要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千方百计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重大项目计划实行动态管理,在实施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计划时,切实把各集聚区建设的项目纳入年度计划,并重点加以推进。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制度,对于重大项目储备库中比较成熟的项目,要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通过评估的项目进入重大招商项目库,加快储备项目向实施项目的转化。

  四、培育和完善集聚区发展的支撑体系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集聚区建设必须坚持育人和引人并举,加大用人留人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人才支撑。

  以制度为基石,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在人才吸引上以制度规范为重点,建立完整的人才管理制度,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给予较为宽松的择业机会,建立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设人才公寓,实施“筑巢引凤精英计划”,优先支持服务业各类人才享受我县加快引进和开发使用高级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行业领军人才、紧缺人才集聚,造就一批急需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实施为集聚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人才柔性引进,积极利用人才交流、技术顾问等方式引进外地人才,吸引国内外人才来集聚区兼职、挂职、合作。积极引进各类专业资格证书评定制度,设定专业资格水平,逐步使专业服务人才的知识、能力与国际接轨。在集聚区加快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抵扣优惠。对为集聚区做出特殊贡献的企业家、高级管理技术人员,给予其购房、子女入学、家属落户等方面支持。对集聚区配套经济适用房和人才公寓建设给予相关支持。对集聚区企业招聘工作,相关中介机构和服务中心应予以信息发布、招聘场地租用等方面大力支持。

  以教育为途径,积极培育专业人才养。大力开发龙门本土人力资源,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助学券制度,将服务业人才培训列入县重点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人员进行培训,政府给予一定资助。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教育工程,联合相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要开设重点服务业相关专业,开展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培训,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鼓励服务业集聚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教联合、校企联合。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人才培训方面的主导作用。优化人才引进环境,重视现代服务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在集聚区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帮助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训平台,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训,不断提升服务业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推进普及型专业人才培训工程,给予服务业类高职院校引导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服务业类的院校创办服务业企业,并给予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集聚区内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类的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提升集聚区功能。加强集聚区服务业人才的继续教育,鼓励集聚区定期开展人才在职培训,整体提高集聚区从业人员素质。鼓励高校与集聚区合作开办人才实训基地,政府有关部门可给予适当资金补助。鼓励服务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集聚区内企业骨干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相关培训考察。

  以人为本,优化人才使用。兼容并包、人尽其才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服务业是与人打交道的产业,本质是人与人的交互活动,服务业的集聚本质上成为人气的集聚。贯彻落实劳动法和职业资格制度,遵循劳动力市场规律,建立职业和事业发展通道,既要用好引进的人才,也要用好本地人才,使每一个在服务业集聚区工作的人员都觉得有生活的希望和充满工作热情。为知人善用建立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对用人有方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建立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强大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条件。公共服务平台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提升集聚区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必须围绕集聚区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平台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源组织能力,为企业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首先要创新平台运作方式。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共建,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平台建设投入主体、应用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高层次的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协会参与平台建设。优化平台运作管理,通过理事会、董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会员制等组织形式,健全平台管理制度,强化平台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源组织能力。

  其次要完善平台服务功能。突出建设重点,着力建设企业孵化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科技研发平台、知识产权平台、服务外包跟踪平台、网络电子交易平台等。着力完善平台软硬件条件,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公共化的高质量服务。深入挖掘集聚区企业的共性需求,扩大平台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形成功能完善、企业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再次要加大平台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向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倾斜。对公益性较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可登记为事业单位或非营利组织,以减轻税收负担;对登记为企业的服务平台,税务部门在审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基金、教育附加等地方税减免时给予优惠倾斜。对发展初期的服务平台,在租金费用方面也应给予适当减免。

  四要依托信息化提高平台服务能力。以互联网为通道,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业信息化是龙门山区服务业“山里开花山外香”的重要途径,政府扶持、行业管理、社会参与和企业化运作相结合,建立集展示、宣传、招商融资、政策法规、质量监管、服务预订、人员招聘和创新创业及资源环境管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把山里山外连成一体,解决信息不畅的难题。

  五要是构建多层次融资服务平台。以市场为基础,积极引导投资融资主体多元化、领域多向化、方式多样化,加快资本市场融资步伐。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积极发展各类产业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信用担保基金。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和投融资服务机构加大对服务业集聚区骨干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型小企业信用融资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服务平台,通过推动中小企业上市、中小企业集合融券、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设立中小企业“互保金”、财政与商业银行贷款共同构建企业信用平台等多种手段,解决民营企业中融资问题。

  (三)建立以交通、通讯便利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龙门服务业集聚区的四大流动要素。集聚区建设要实现这些流动要素的便利化。一是强化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加强交通网络与集聚区建设的有效衔接,深入研究并合理安排集聚区内外的交通组织系统,积极引导主干交通网向重点功能区延伸。二是完善移动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各功能区地理信息系统、宽带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化集聚区。三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集聚区内的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大力推进生态绿化工程。四是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集聚区内配套一定数量的书店、展览馆、咖啡厅、酒吧、舞厅等文化休闲和娱乐设施。


Copyright © 2002-2022 重庆圣佳斯商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8172号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