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我公司网站!!
公司动态
通过产业“走出去”加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间: 2024-01-18浏览次数:
在中国玻璃技术、产业和品牌在国际上实现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中,“创新”是不得不提的关键词之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在履职的10年间,同样将“创新”当成每年的关键词。今年的全

在中国玻璃技术、产业和品牌在国际上实现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中,“创新”是不得不提的关键词之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在履职的10年间,同样将“创新”当成每年的关键词。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彭寿聚焦加强绿色建筑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基础材料绿色转型,以及加快产业“走出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话题,在反映行业发展问题的同时,为行业创新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加强绿色建筑体系建设

绿色建筑作为节能、环保、生态于一体的新型建筑,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息息相关,是重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谈及发展现状,彭寿指出,绿色建筑发展是一个战略性、系统性工程,必须着力加强体系化建设,以绿色建筑现代化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当前,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地,我国绿色建筑在规模化发展上已经具备了明显优势,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在绿色建筑的体系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差距,如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材料发展取得持续突破,创新转化出节能、创能材料产品,如用于外墙材料的薄膜太阳能发电玻璃、隔热材料、气凝胶材料等一批性能优越的绿色材料,但由于建筑设计施工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应用场景的引导还不够,导致绿色材料与绿色建筑的产业结合程度仍然不高。

除此之外,绿色建筑新业态正不断更新迭代,但全流程的标准体系还不能完全匹配,导致绿色建筑的质量参差不齐;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要具备国际化思维,必须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标准,积极“走出去”才能打造绿色建筑的中国品牌,在这方面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对此,彭寿建议:一是加速推进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体系建设,完善绿色材料设计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快绿色材料的应用推广,不断提升建筑的寿命、质量及绿色化水平,让绿色材料性能转化为绿色建筑功能,持续推动我国新型建筑体系“向绿而行”。

二是围绕质量、安全、绿色,建立新的绿色建筑施工安装体系,打造从标准、规范到检测的一体化绿色高质量建筑,统筹城市和农村一体化标准,将城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覆盖农村自建房建设,不断提升乡村建筑绿色化、高质化、城镇化建设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是推动绿色建筑标准的国际化接轨,围绕绿色建筑的材料应用、技术集成、标准建立、认证标识,加强国内国外的全方位对标与系统化融合,积极争取各类绿色建筑国际化组织的话语权,让中国制造、中国力量、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当前,科技创新已上升为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战略核心,虽然我国在科技创新支撑下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但在原始创新能力、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仍然滞后。”

彭寿表示,分层次、多维度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成为我国加速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选择。但是,面对新时期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要求,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平台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重复建设、功能重叠、新兴行业集中度较高等情况普遍存在;二是要素布局有待进一步强化,“重应用、轻基础”“重国内、轻国际”等问题仍然突出;三是区域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不足,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占比不到15%。因此,在国家战略目标指引下,基于“要素-主体-区域”推动科技创新系统性转变,是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盘棋’工程,建议国家集中顶层设计、部委分职能实施,着重强化基础前沿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力量重组布局,以基础研究带动前沿引领,以应用研究支撑战略产业,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卡脖子”问题、谋划战略性问题,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打造可持续、可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彭寿建议,区域链贯通创新链,按照创新资源禀赋,在长三角等优势区域强化战略性、前沿性、引领性创新平台建设,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计划的加强基础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新力量发展从碎片化布局向体系化布局转变,强化构建基础产业-战略产业-前沿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另外,我国的科技自立自强是开放融合的自立自强,建议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人才资源、平台资源,面向全球开展重大科技装置、科技平台建设和科技项目攻关,让全球创新资源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格局。

加速基础材料绿色转型

当前,我国基础材料的高质量发展仍有差距,行业碳排放全国占比超50%,已经成为我国双碳发展的“主战场”。因此,加快基础材料绿色转型,对我国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现国家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对此,彭寿表示,基础材料产业作为“大国基石”和“碳排放大户”,坚持做国家“双碳”发展的实践者、先行者、创新者,国家、地方和行业协会采取了系列举措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但是,由于产业机构、市场需求以及能源消费结构限制,我国基础材料产量变化不确定性增加,产业定律性不够、平衡性不够等问题依旧突出。

“目前,我国基础材料产业碳排放量仍然较高,碳减排空间与碳中和目标实现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美欧通过征收碳税等形式对我国钢铁、有色、水泥等基础材料产品实施贸易打击,制约了我国基础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需进一步强化基础材料产业与双碳统筹布局,立足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流程制造创新,强化材料变革创新,探索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模式,真正实现基础材料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到智造的根本性转变。”

彭寿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开展基础材料产业双碳转型的系统化布局,明确基础材料各行业碳排放总量目标、碳排放强度目标和年排放目标,论证各行业碳中和技术和产品路线图,通过总量管控、技术准入、碳排放核算,加速落后产能自我淘汰,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加大龙头企业引领,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不断提升行业发展集中度,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迭代,用“企业的手”打造基础材料低碳产业链链长,用“市场的手”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聚焦“碳资源”向“碳资产”转变,建立完善我国基础材料全过程碳交易市场,充分利用我国基础材料产业转型带来的“碳配额”空间,面向全球尽快完善碳税与碳定价机制,力争在全球碳交易平台占据“一席之地”,通过“碳开放”“碳融合”有效减低“碳成本”,加速实现基础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加快产业“走出去”

“中国是世界的市场,世界也是中国的市场。过去三年,尽管全球经济贸易受到保护主义和世纪疫情的巨大冲击,但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对外贸易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超过10%,出口年均增长11.6%。”

彭寿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国际循环,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产业、中国品牌不断走向海外,提高了国际循环的韧性和稳定性。但随着后疫情时代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加剧,我们要更加突出产业链意识,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要更加突出风险意识,高度警惕“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降低“走出去”风险;要更加突出融合意识,“走出去”不仅是资金问题、技术问题、装备问题,更是态度问题、文化问题,要用融合的文化融入全球市场,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对此,彭寿认为:一是国际循环是优势产业合作的高质量循环,建议发布“走出去”产业指导目录,有效引导中国优势产业、技术和服务全球化布局,推动国内产业链向海外延伸,实现加强国际合作与推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打造我国占据主动地位、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二是中国产业“走出去”机遇和风险并存,建议不断完善支持国际合作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深化对外产业合作的国别指引,对产业合作国家(地区)的营商环境、经贸政策、投资风险等进行“预警分析”,坚持“一国一策”、“一业一策”,为企业提供差异化、针对性、滚动式指导,推动高质量国际产业合作。

三是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融进去”,建议国家部委对派往所在国的机构进行统一领导,加大企业海外属地化发展的系统引导,鼓励企业在所属国开展经营融合、管理融合、人员融合和文化融合,明确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的行为准则,传递中国文化、树立大国形象,通过产业“走出去”加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建材报记者:吴跃

责编:丁涛

监审:贺丹


Copyright © 2002-2022 重庆圣佳斯商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8172号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