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我公司网站!!
重庆圣佳斯资讯
鼓励和引导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融资功能和作用
时间: 2024-01-18浏览次数:
佛府[2008]18号    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
佛府[2008]18号

    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奋斗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推动我市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有较大提升;形成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专业镇建设迈上新水平;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全面达到市十三届人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把“科技创新—产业化—品牌经营”高度统一起来,使科技创新与企业和产业项目紧密结合,产学研与产业化紧密结合。支持大中型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机构和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通过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互动,推动企业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推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制定和完善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人才引进、创业辅导、技术服务、投融资等方面做好配套服务,多方面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二)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以产业集群、专业镇、产业基地创新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区域、行业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包括产品研发、质量检测认证、职业教育培训、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五大体系在内的产业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由单一为镇(街道)、区服务的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和行业性的信息中心、贸易中心、研发中心、监测中心和标准服务中心。积极引进各种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产业孵化基地,为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产学研实现产业化提供良好条件。按照支柱产业优先、关键共性技术优先、实用技术优先的原则,突出研究开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产品急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
           (三)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发展自主品牌。从发挥名牌带动效应、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支持、大力扩大名牌带动影响等方面,支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冲刺中国世界名牌;支持名牌产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的制订或修订,促进企业从质量优势、品牌优势、专利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打造区域品牌,培育一批以地理标志、集体品牌、区域商号、区域龙头企业名牌等为载体的区域品牌;鼓励、支持和引导我市名牌企业经营品牌,用企业自有的技术、专利和标准开展品牌输出。对在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大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和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维护企业商标权、著作权和专利权,为培育名牌营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指导自主出口品牌企业提高境外保护品牌意识,及时申请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建立和完善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机制,及时保护企业在涉外交往中的合法权益。
           (五)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对在科技、研发、金融、文化、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对重点引进和培养的高级人才给予专项资助,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给予资助。重点引进海内外具有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自主创新型领军式人才,以及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鼓励国外留学人员来我市工作和创业;按照全市放宽各类创新型人才入户的有关政策,简化入户手续,规划建设高品质的人才公寓,切实解决好各类创新型人才子女入学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与户籍居民子女同等待遇。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探索建立风险保障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加快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创业辅导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创业者、企业家的培训。
           三、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一)精细发展第一产业。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效益”的原则,以农业生态园区、广东省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载体,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建立起以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发展模式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大力发展有区位优势、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高效农业,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园艺、畜牧、水产、观光休闲农业五大主导产业。
           (二)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产业升级示范区、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等新型工业化载体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潜力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自主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在建设产业强市中的主导作用。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我市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坚持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通过体制创新和资源配置创新,拓展服务业的发展领域;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三大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旅游餐饮娱乐两大传统优势服务业,培育发展商务、科技两大新兴服务业,努力构筑既能为发达制造业提供强大支撑,又能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现代服务体系。
           四、优化调整工业结构,提升工业整体素质
           (一)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瞄准世界工业技术发展趋势,以电子信息、新型显示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精密制造、新材料、无线射频等行业为切入点,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重点抓好家用电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主导行业的发展,巩固提升支柱产业的优势和地位;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陶瓷、纺织、金属材料加工、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汽车配件、医疗器械、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潜力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陶瓷、纺织、水泥、玻璃等行业调整,加快淘汰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都市型工业。依托家用电器、陶瓷、铝型材、不锈钢等产业的行业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模式。通过大力发展行业会展、品牌经营、产品研发和营销配送,鼓励部分企业逐步将非核心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实现生产中心和营运中心分离,利用不同区域间资源差异化寻求企业经营成本最小化,推动产业实现从产品制造为主到以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为主转变。进一步明确中心组团工业发展定位,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在城市中心区域主要发展以工业设计、产品研发为代表创意创新产业,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为特点的绿色制造产业,高新技术、医药及医疗器械等用地少产出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非优势的传统工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都市型工业,为城市化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推动我市工业逐步从传统工业经济向都市型工业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
           (三)抓好优质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继续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适当提高项目的准入门槛,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符合环保要求的大项目及具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其他项目,逐步提高产业投资的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对优质投资项目的建设要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融资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先,促进优质项目顺利落户和尽快建成;充分发挥现有汽车配件、液晶显示器等龙头项目的带动作用,通过以商引资和以项目引资,吸引更多生产配套企业集聚,有效延伸产业链。
           (四)扶优扶强,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项目及规模龙头企业,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鼓励,促进其继续做强做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对行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鼓励大型企业以资产、技术、品牌为纽带,加大与国内、国际同类企业的重组、技术转移和资源共享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领先并在国际占有一定位置的大公司、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以及管理和营销水平上,逐步向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看齐,成为提高佛山工业产业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加强对大企业集团的动态管理,建立龙头企业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龙头企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
           (五)推动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歧视性与不合理规定,确保民营经济在进出口、用地、人才引进、专项扶持资金适用等各方面的公平待遇;逐步扩大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扶持范围,加大科技研发资金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鼓励民营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获得较高的附加值,努力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大力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积极探索“零土地招商”新路子。促进内外源经济在产业链上融合,鼓励外资企业实行本地采购,支持民营企业为大型外资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重视经济发展的安全性,提高我市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
           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一)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加快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着重发展数据处理、培训服务、投资评估等金融后台服务业,构筑广东省金融后台服务平台,与广州、香港及国内其他地区的金融前台服务形成互补。鼓励国内外保险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扩大服务范围。着力推动企业上市,鼓励银行、担保、信托和风险投资公司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融资服务。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依托我市区位、产业和交通优势,主动承接广州新火车站、新白云机场、南沙港等大型物流节点的延伸,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推动空港物流合作开展,构筑与产业聚集地、重点园区、重要市场和交通枢纽相联系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和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鼓励支持大型生产企业、商贸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改革,开展物流外包和进行生产流程再造。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扎根我市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
           加强与广交会等国家级综合展会的联系,发展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我市会展与国家级或国际级行业峰会同步举行,重点培育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品牌会展。引进国际会展经验和品牌,培育大型会展企业,实现会展业的功能创新和形式创新。
           (二)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进商业结构和业态结构调整。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拓宽连锁经营业态,扩大连锁经营领域;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和农村商业,加快中心城区、城镇、村居三级流通网络建设步伐;依托我市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开发利用历史特色文化资源,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地方特色,国内外知名的商业街或旅游商业圈;合理布局综合型大型购物中心(广场),引入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大型商业购物中心,提升城市品位;积极推进中高级批发市场管理创新和功能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改进交易方式,扩大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一批能辐射国内外市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市场品牌。
           (三)推动发展旅游餐饮娱乐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历史文化、南国武术、粤菜美食、产业观光、商业会展、节庆活动、民俗文化等旅游产品,发展特色旅游,扩大旅游经济总量,构建全方位的旅游促销网络;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实施旅行社品牌战略,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购物环境,引进国际知名品牌连锁酒店,建设一批高星级的旅游商务酒店和面对不同消费需求的经济实用型旅馆,增强接待能力,提高我市旅游购物消费的比例。引导餐饮业开展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促进我市餐饮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推动餐饮业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相结合,向重特色、重文化、重品牌方向发展,努力适应居民饮食消费社会化和旅游消费不断扩大的需求。建立健全娱乐投入的激励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 发展和规范娱乐市场,积极发展健康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构建大旅游服务体系。
           (四)培育发展商务和科技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引导商务服务企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鼓励商务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建立商务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整体服务能力。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调查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公证、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引进一批境外知名中介机构,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信息资源,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发展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和资源共享、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激励等机制;积极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引进各种风险投资机构,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支持以市场化方式提供研发、设计、孵化、成果转让一条龙服务;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软件企业,通过加强信息产品的开发、应用,扩大软件市场,推动软件产业集聚发展。
           六、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机制。实行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对高消耗及落后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制性淘汰制度;制定鼓励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政策,促进其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回收利用率;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等“绿色技术”,实施一批节能工程,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设定区域绿地和环城绿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从源头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使用“热电冷”联产、洁净燃煤发电等节能、环保发电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各行各业推行节水措施,鼓励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
           (二)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园区的产业载体地位,合理规划和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重点园区集中,提高环境质量和承载能力。加大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资力度,促成更多的高新技术项目、环保型项目在园区落户,促进有技术、品牌优势的主导产业依托特色园区的品牌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形成龙头项目带动、关联企业集聚、协作配套完善的区域性产业集聚中心。继续强化入园项目审批、以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严格设定入园门槛,逐步提高项目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率,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加快各类标准厂房建设,加大园区内土地整合和规划,为引进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空间。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在原有土地上的增资扩产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大对项目建设投产的跟踪监督,确保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坚决杜绝土地的闲置浪费。
           (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环境保护与产业可持续发展,根本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切入点在于抓好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刚性指标,要做好节能减排考核指标的制定落实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任务和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排放企业的管理,保证节能减排任务的落实。
           积极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引导高能耗行业落实节能降耗措施,通过引进、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改进生产流程和工艺等,降低单位产品能耗;近期重点抓好企业节电、推广绿色照明、节约和替代石油三大节能工程的实施,全面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资源节约;围绕建材、电力、纺织、有色金属加工等我市重点耗能行业,组织余热余压利用、区域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工作,推进实施重大节能技改项目,实现节能降耗目标。
           (四)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治理。优化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准入关。从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保障能力出发规划产业布局和工业项目建设。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促进环保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全市现有立窑水泥生产线及小火电机组要在2008年底前实施关停。研究开发和推广清洁燃烧技术,加强对进入我市的燃料含硫量的监控,从源头上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企业已建的脱硫装置必须投入运行,新建燃煤电厂必须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装置。加强水污染防治,以佛山水道综合整治为重点,继续加大对一批重点污染河段的整治,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产业污染控制,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提高工业、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加大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封闭城镇生活污水入江入河排污口,所有排放的有机废水都要实行集中处理。严格实施环境保护“三个一律”:新建项目,凡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凡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凡经过限期治理和停产整顿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
           (五)加大“三旧”改造力度。“三旧”改造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我市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要按照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的决定及3个相关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落实。通过“三旧”改造,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强化城市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把佛山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花园城市。
           七、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发挥五区不同地域资源优势,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按照分类指导、层次推进、共同富裕的原则,加强五区发展的统筹协调,把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与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佛山“2+5”组团城市建设格局,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纽带,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以城市组团为节点,形成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区域特色、更具整体竞争力的生产力发展布局。重大项目布局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产业带。禅城区要在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南海、顺德区要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好、产业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以科技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高明、三水区要依托地域广、成本低、生态好的特点,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积极构建广佛经济圈。按照“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快广佛两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逐步实现广佛同城化。积极推动与广州在工业、商贸、物流、交通、金融、资讯、科技、教育、人才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合作;大力发展与广州优势产业配套的产业,主动融入广州以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现代重化工产业链。“2+5”组团中心区要抓住广佛交通全面对接、公交班车增设、城市功能提升的有利时机,加快“三旧”改造,实施“优二进三”,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都市型产业。
           八、加强领导,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对重点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共性技术以及关键技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系列旨在推动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并在实践中按照“十七大”的精神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完善协调机制。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政府的宏观引领,也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在推进过程中密切协调与配合。要充分加强市、区、镇(街道)以及部门、协会、企业之间的互动、联动,不断完善指导、服务企业发展的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扶持政策,抓好专项资金落实、配套和使用;建立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体制是经济活力保障”的认识,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精力放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上来;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项目和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
           (四)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既要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同时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推进产业强市战略的最基本要求。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对在产业结构调整、“三旧”改造、项目引进等工作中涉及到企业转移(关闭)、职工安置、征地拆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本着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和依法行政的原则作出妥善处理,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社会稳定。

附件:相关配套产业政策文件目录
           1、佛山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2010年)
           2、佛山市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3、佛山市关于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4、佛山市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
           5、佛山市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
           6、关于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意见及其奖励办法
           7、关于推进佛山市企业争创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工作意见
           8、关于加强专利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其奖励办法
           9、佛山市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意见及其奖励办法
           10、关于推动品牌输出的实施意见及其奖励办法
           11、佛山市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
           12、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
           13、关于加快推进我市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的通知
           14、佛山市推进旧厂房改造的指导意见

 

 

二○○八年二月三日

 

 

 

 

 

 

佛山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07-2010年)

第一类  鼓励发展类

    一、家用电器行业
               1、环保型、太阳能及多能源家用电器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2、高效、节能型制冷与空调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3、冷媒流量控制技术;
               4、室外机水冷替换风冷技术、风路清洁技术,研究环保冷媒替代技术商品化,开发热泵应用技术;
               5、除尘、除菌、防霉型空调产品,多联机、小型家用中央空调产品;
               6、微波炉微波分布与热力控制、变频控制技术研究;
               7、具热风循环对流加热功能的烘烤式微波炉,具有炖煮、蒸汽加热功能的微波炉;
               8、节水型洗衣机、滚筒式洗衣机;
               9、多功能型、配套性和实用性的小家电产品,如开发厨房系列、保健系列产品、报警安全系统以及适用于婴儿的电器产品;
               10、数字平板电视、高清电视;
               11、集电视、网络、多功能高清投映机;
               12、数字家庭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洁净空调设备、家用电器互联互通协议标准制定及终端的开发和生产、数字家庭综合布线及宽带网络设计的开发和生产。
               二、机械装备行业
               (一)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
               1、城市客车、旅游车等载客车及其专用底盘;
               2、旅居车、冷藏车、医疗专用车、半挂牵引车、专用半挂车等专用车及其专用底盘;
               3、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制动器、转向器、悬挂系统、燃油喷射电控装置、尾气净化装置、汽车大型冲压件和注塑件、汽车轴承等重要总成和部件;
               4、发动机零件、汽车专用紧固件、密封件、液压件等汽车零配件;
               5、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及其配件;
               6、车载电子产品;
               7、汽车装饰及配套用品;
               8、节能环保型摩托车、200ml以上排量摩托车、赛车型摩托车、越野摩托车、沙滩摩托车等。
               (二)专业特色机械行业
               1、大型陶瓷专用机械及成套设备;
               2、大吨位、大锁模力、高效节能、精密、数控型塑料机械;
               3、数控型、多功能木工机械;
               4、数控型、特种加工玻璃机械;
               5、高速数字化的精密喷气织机、剑杆织机、大圆织机、商标机等纺织机械及配件;
               6、多功能包装印刷机械、贴标机;
               7、人造革、装饰材料生产加工的成套设备;
               8、高精度、智能化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柔性、多轴联动加工中心;
               9、金属制品多工位及精密压力成型设备、自动化成型设备;
               10、高速、精密、柔性、光机电一体化的金属加工设备;
               11、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
               12、重点发展符合GMP要求的制药机械和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
               13、精密高速节能冲压及锻压设备;
               14 、工业机器手及机器人。
               (三)电气机械及设备行业
               1、高可靠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绝缘开关;
               2、断路器、整流器、电容器、互感器、变压器等高压输变电控制设备及成套设备;
               3、小型化、智能化、模块化、集合化、网络化低压电器;
               4、新型、环保、高压、高技术含量的交联电缆和特种专用电缆及其延伸产品。特种电缆、500千伏及以上高压电缆除外;
               5、高压绝缘材料及配件;
               6、隔爆增安型电机、稀土永磁电机。
               (四)医疗器械行业
               1、光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医疗诊断治疗设备和医用监护仪器;
               2、家用、便携、智能自我诊断仪器和保健器械;
               3、植入、进入人体的新型医用材料,如人工器官、介入治疗材料等;
               4、生物医学新材料;
               5、智能化的ICU系列抢救床、护理床等护理设备。
               (五)模具行业
               1、精密塑料模具;
               2、IT产业的精密级进冲模具;
               3、复杂、高强度、长寿命冲压模具;
               4、大型覆盖件模具;
               5、大型化、高精度金属压铸模;
               6、大力发展模具成型设计制造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
               (六)其他行业
               1、耐腐蚀、长寿命、高性能工农业用泵;
               2、节能长寿单螺杆压缩机;
               3、工业、商用制冷空调设备;
               4、新型液压、密封、气动元器件及装置制造;
               5、热敏器、温控器;
               6、消烟、除尘、脱硫及污水处理等环保设备和环保检测仪器等。
               三、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行业
               1、高精热轧薄板、冷轧薄板;
               2、镀锡板、镀铬板等钢材深加工产品;
               3、高精铜板、带、箔、管材生产;
               4、高精铝板、带、箔、管材生产;
               5、新型汽车及工业用铝、钢及复合型材;
               6、优质工业用高强度铝、钢及复合型材;
               7、优质高强度结构铝、钢及复合型材;
               8、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及深加工产品;
               9、超细粉体材料、电子浆料及其制品。
               四、陶瓷及其它建材行业
               (一)共性技术
               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产品流通等上的应用;
               2、在生产中对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3、纳米材料与技术;
           4、高效节能低污染粉磨技术与设备;
           5、节能低污染的热加工技术与设备;
           6、建材的智能化和多功能化;
           7、低品质原料的开发与应用;
           8、节能、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装备的开发。
               (二)建筑卫生陶瓷行业
               1、大规格超薄陶瓷墙地砖生产和制造工艺及装备技术;
               2、超薄陶瓷墙地砖生产和制造工艺及装备技术;
               3、用水量6升及6升以下的便器、分档式水箱便器、高档电子冲洗座便器的开发、生产;
               4、年产60万件以上高档卫生陶瓷及30万件以上五金配件;
               5、吸音、防污防滑、智能系列陶瓷产品;
               6、超耐磨研磨介质;
               7、建筑卫生陶瓷的新型装饰技术与设备;
               8、高耐磨瓷质上釉地砖(吸水率≤0.2%);
               9、抗静电、抗菌、抗辐射、自洁等多功能建筑卫生陶瓷;
               10、低质材料、废渣作为坯体的陶瓷产品;
               11、复合材料陶瓷砖;
               12、弧面建陶板材;
               13、建筑陶瓷在线自动检测技术;
               14、建筑陶瓷干法造粉技术。
               (三)水泥与混凝土及制品行业
               1、高性能混凝土用外加剂的技术开发与生产;
               2、散装水泥装备技术开发;
               3、低环境负荷型水泥和其它胶凝材料的制备技术;
               4、利用工业废渣弃物和城市垃圾为原、燃材料生产技术;
               5、混凝土骨料的标准化生产技术;
               6、预拌混凝土;
               7、pccp钢筒输水管。
               (四)玻璃行业
               1、优质浮法玻璃生产技术、装备和节能、安全用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开发;
               2、利用浮法技术生产优质超薄(2.0~0.5mm)、超厚(15~25mm)、超白特种玻璃原片;
               3、高技术玻璃深加工产品(如信息显示玻璃、新型节能降燥玻璃、高性能防火和高性能安全玻璃等);
               4、高档、超薄微晶玻璃。
               (五)新型建材行业
               1、轻质、高强、节能、环保等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新型建筑密封材料;
               2、新型管材和管件(PE塑料供水管、PVC-C高温供水管等);
               3、优质节能复合门窗及五金配件;
               4、优质环保型磨擦与密封材料;
               5、水性化、功能化、高性能建筑涂料;
               6、高档复合装饰材及以高档水泥纤维板为基材的高档装饰板材;
               7、轻质陶粒、功能性生态建材、结构性生态建材;
               8、水性环保木器涂料。
               (六)非金属矿及深加工制品行业
               1、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需求的高纯、超细、改性等精细加工矿物材料;
               2、年产30万平方米以上超薄复合石材;
               3、高档高岭土加工制品(如造纸、塑料、橡胶、涂料、等填料级高岭土);
               4、超细重质碳酸钙、活性超细重钙;
               5、工业废石膏的应用技术。
               (七)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
               1、高品质人工晶体材料生产技术;
               2、年产3万吨以上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装备和加工产品开发与制造;
               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玻璃钢)机械化成型技术;
               4、大口径城市供排水玻璃钢夹砂管。
               五、纺织服装行业
               (一)棉纺织行业
               1、高支纱、精梳纱、无结头纱、多种纤维混纺高档纱线;
               2、高新纺纱织造技术生产各类高档纺织品;
               3、利用新型织造技术和电子提花技术设计生产高档面料、色织布、牛仔布和针织面料、棉及棉混纺面料。
               (二)印染及后整理行业
               1、节能、节水技术、染料回收、碱回收技术及末端深度治理技术;
               2、纱线、织物印染和后整理加工的先进产品,包括天然纤维高档化后整理产品和功能性面料后整理产品,如特柔抗皱、防水透湿、无毒阻燃、防污、抗静电、抗紫外线、抗菌、防辐射、电磁波屏蔽等。
               (三)产业用纺织品业
               1、各种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研制和生产新的功能性产业用纺织品,特别是新的复合材料及其深加工制品;
               2、各种非织工艺在线复合产品和各种非织布之间的离线复合及非织布与塑料膜透气膜纺织物的复合产品;
               3、面向医疗卫生保健用非织造卷材及其制品、各种土工材料及复合土工材料、汽车内饰用品、高档滤材、高档优质衬布及高档皮革基材、包装和蓬盖材料等。
               (四)服装业
               1、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高档服装生产。以服装设计为龙头,发展高附加值的西装、时装、衬衫、休闲服、内衣、童装、牛仔服、袜子等系列产品以及以莨纱绸等特色传统地方工艺和文化资源与时尚相结合的时装;
               2、采用化纤高仿真加工技术生产高档化纤面料,如涤纶仿真印花面料、化纤仿麻、仿毛面料及以此面料加工的各类服装及饰物;
               3、以各种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交织混纺面料、高档风衣、休闲服等面料、绿色环保及生态新纤维产品。
               (五)化学纤维
               1、单线能力2万吨/年以上的大型化、一体化熔体直纺涤纶长丝项目;单线能力5万吨/年以上的直纺涤纶短纤维项目;
               2、碳纤维、芳纶纤维、高性能氨纶、绿色生态可降解纤维(PLA、Lyocell等)、高强高膜聚乙烯纤维、高技术纤维素纤维以及多功能、差别化化学纤维生产及开发;
               3、纤维纺纱织造、面料染整技术及产品的一条龙开发;
               4、差别化纤维,包括吸湿快干、细旦复合、新型聚酯、高湿模量粘胶纤维和高性能纤维;
               5、特种天然纤维,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纤维加工,包括竹纤维、麻纤维产品的开发及纺织印染技术开发应用、羽毛羽绒、桑蚕丝的成型加工及其制品;再生资源纤维,包括棉杆纤维开发及应用、废旧聚酯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人造纤维的开发利用及产品产业化。
               (六)丝绸行业
               1、风格各异、改良优化的真丝绸品种(如双皱、电力纺、斜纹绸、丝绒、绢纺绸)的研发和生产,提高其印染加工深度,提高产品抗皱、耐缩能力、色牢度和产品质量;
               2、鼓励发展高档丝绸服装,开拓新的消费领域丝绸产品,如室内、汽车装饰、商品包装等。
               (七)毛纺织业
               1、高档地毯、毛毯、抽纱、刺绣产品;
               2、适合不同阶层需求、不同功能和应用领域的毛纺织品。
               (八)纺织机械
               1、高质量纺纱关键设备,包括精梭机、紧密纺细纱机、自动落筒机等开发制造;
               2、新型织造设备,包括喷气织机、经遍机、大圆机、浆纱机、电子提花装置、全电脑针织无缝内衣机等;
               3、差别化纤维及非织造布生产线(设备),包括复合纺丝后加工设备、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熔喷非织造布设备等;
               4、光、机、电子一体缝制机械及特种工业缝纫机开发制造;
               5、纺机企业生产所需检测、试验仪器开发制造;
               6、新型高技术纺织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制造。
               六、电子信息行业
               (一)通信设备制造
               1、光传输设备(10GB/S、40GB/S SDH设备和DWDM设备、大容量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光分插复用和光交换设备);
               2、155MB/S以上数字微波同步传输系统设备;
               3、接入网系统设备(含宽带有线和无线接入等多种接入系统设备);
               4、高速宽带数字程控交换机;
               5、数字移动通信产品[二代以上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及终端产品(须国家批准)、移动通信专用芯片等关键配套件];
               6、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及终端设备;
               7、卫星通信系统(C、KU 、KA及L波段的转发器及地面终端);
               8、网络系统设备(NGN系统设备、基于IPV4/V6的高性能路由器、保证QOS的网络融合和互通设备、软交换设备、网关、高性能数字视频会议系统、智能网设备);
               9、普通纸传真机;
               10、雷电及电浪涌防护设备的开发和生产、网络多功能传真系统设备的开发和生产;
               11、数字多功能可视电话机。
               (二)电子计算机制造
               1、工作站及高性能服务器;
               2、高性能微型计算机(含笔记本电脑和个人数据处理器);
               3、远程教育多媒体接收终端及应用系统;
               4、激光、喷墨打印机和专用微型打印机及其关键部件、耗材;
               5、大容量光、磁盘驱动器及其零部件和数字产品用存储卡;
               6、可擦写光盘驱动器;
               7、移动存储、网络存储及海量存储设备;
               8、无线网卡和模式识别输入设备;
               9、信息安全产品(适应于特殊领域的安全服务器、安全路由器、安全网络终端、高性能的数据、语言加密设备、密码芯片、新型保密机)。
               (三)软件业
               1、基于LINUX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支撑软件、LINUX应用环境和技术支持体系、并在涉及国家安全的经济与政府各部门的推广应用);
               2、嵌入式软件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核心支撑软件);
               3、网络支撑平台和中间件[面向网络公共系统的支撑服务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平台软件、大型网络管理软件、公共软件构件库系统、软件构件运行平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家庭网络平台和应用服务(ASP)平台];
               4、中文信息处理(语音识别与合成、文字识别、机器翻译、汉文办公套件、少数民族语文信息处理软件);
               5、应用软件[网络、通信、制造业(ERP、CRM、SCM、PDM 、CAD/CAM、CIMS、CAI、CMM)、建筑、数字娱乐和游戏等领域的应用软件、“金”字工程应用软件、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应用软件];
               6、信息安全软件(适应于特殊领域的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防火墙、防病毒和防攻击系统、密匙管理、安全协议、PKI系统、安全支付系统、电子防伪系统以及网络安全监控系统);
               7、出口软件(含外包软件)。
               (四)电子器件制造
               1、集成电路;
               2、光电子器件(高速光收/发模块、光电耦合器、光有源器件、光电交换器件等光通信器件、短波长半导体激光管、蓝色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半导体照明高亮度功率白光二极管);
               3、电力电子器件[功率MOS场效应管(VDMOS)、静电感应晶体管(SI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等]及模块;
               4、高频低噪声半导体器件、大功率晶体管及模块;
               5、高分辨率大屏幕平面型彩色显像管和显示管;
               6、新型显示器件[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超扭曲液晶显示器件(STN-LCD)、等离子体显示器件(PDP)、真空荧光显示器件(VFD)、场致发光器件(FED)及有机薄膜发光器件(OLED及PLED)]及其驱动模块。
               (五)电子元件制造
               1、中高档表面贴装元器件(片式电容器、片式电阻器、片式电感器、片式二、三极管、高密度互连多层印刷电路板);
               2、新型机电元件(新型微特电机、高档接插件、高档电声器件、新型继电器);
               3、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陶瓷型敏感和半导体传感器等);
               4、混合集成电路(通信、汽车和医疗等用途的混合集成电路);
               5、高频频率元器件(高频石英晶体谐振器、800MHz以上声表面波滤波器、高性能陶瓷滤波器);
               6、柔性电路板;
               7、6英寸及以上单晶硅、多晶硅及晶片、太阳能光伏电池用多晶硅;
               8、移动通信用射频电缆;
               9、新型电源/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材料、高比容量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无汞碱锰二次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太阳能电池);
               10、高性能、高品质PCB基板和材料;
               11、单模光纤及光纤预制棒;
               12、高档次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及电子陶瓷装件;
               13、高性能磁性材料;
               14、防信息泄漏材料;
               15、环保型材料(无铅焊材)。
               (六)日用电子器具产品
               1、数字电视产品[包括传输设备、数字彩色电视机和机顶盒(有卫星电视接收功能的产品须国家定点)、机卡分离用条件接收卡、数字电视独立加扰器与同密设备]及关键配套件;
               2、数字投影视及其关键件;
               3、数字音视频广播设备(广播电视发射机须国家定点);
               4、数字式摄录机、数字录放机;
               5、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盘片(须国家定点)及其光学头、机芯等关键件;
               6、数码相机。
               (七)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工模具
               1、整机装联专用设备(自动贴片插件机、新型焊接设备、生产线联动装置等);
               2、片式元件生产设备;
               3、显示器件COG组装设备;
               4、环境试验设备;
               5、电子专用测试仪器;
               6、高精度电子专用模具。
               (八)电子应用产品
               1、汽车电子产品(燃油喷射电控装置、汽车行驶监控记录仪、音频、视频设备及导航系统等)及其关键零部件;
               2、工业过程控制及检测设备;
               3、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设备;
               4、金融、财税、商贸电子设备[ATM自动柜员机、税控制票机(国家定点)、POS机、电子标签(RFID)阅读器等];
               5、IC卡及读写设备;
               6、家庭网络产品和数字多媒体益智娱乐产品;
               7、全球定位系统(GPS)。
               七、石油化工与医药业
               (一)石油化工
               1、石油焦乳化焦浆节能代油产品;
               2、高等级道路沥青、改性沥青、特种沥青;
               3、保险粉;
               4、ABS树脂、高吸水性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
               5、合成树脂加工用新型助剂、新型吸附剂、高性能添加剂和复配技术开发;
               6、SBS改性剂;
               7、特种工程塑料;
               8、纺织印染、塑料、橡胶加工、电镀助剂和化学试剂(高纯、专用级);
               9、变性淀粉(氧化淀粉、阳离子淀粉、磷酸酯化淀粉、••羧甲基淀粉、醋酸酯淀粉);
               10、汽车用硅橡胶、高档建筑密封胶、电子用导电橡胶等;
               11、水性粘合剂、辐射固化粘合剂、汽车专用粘合剂等;
               12、高档油墨;
               13、汽车涂料、氟碳涂料、粉末涂料、水性涂料、辐射固化涂料及其它专用涂料等高等涂料;
               14、高性能精细化工材料。
               (二)医药制造
               1、各种中药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的现代化改造;
               2、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中药新药,中药复方药及饮片;
               3、中药新剂型及其新型辅料;
               4、基因工程治疗药物;
               5、海洋生物药物;
               6、基因工程多肽药物;
               7、单克隆抗体和用于疾病预防的基因工程疫苗、新型诊断试剂;
               8、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的新型药物制剂;
               9、缓释、控释、透皮吸收制剂以及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剂;
               10、新型粘合剂、崩解剂、包衣材料、助溶剂、表面活性剂等新型辅料;
               11、B-内酰胺类抗生素(重点为头孢类)等原料药;
               12、核酸类原料药;
               1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与生产。
               八、塑料制品业
               (一)塑料
               1、农用塑料制品(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农用多层薄膜);
               2、新型塑料保温板,大口径塑料管材、超低音排水塑料管,防渗透土工膜、医用塑料等新型塑料产品;
               3、高机能性、多功能性、环保适性塑料包装材料;
               4、以二氧化碳(CO2)为发泡剂生产聚丙烯发泡片材;
               5、新型建筑用塑料制品;
               6、工业、交通、军用及工程塑料制品中的通用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抗菌塑料制品;
               7、三元乙丙橡胶胶材;
               8、塑料及复合上下水管、热水管;
               9、电缆电线套管及管件;
               10、塑料门窗。
               (二)皮革
               1、具有防水、防油、防晒、耐洗、耐光、可生物降解的皮革加脂剂和水性环保自交联型脂肪族聚氨脂、聚氨酯改性丙烯树脂;
               2、稳定的无偶氨基因的皮革专用染料;
               3、高吸收、高结合、多功能主鞣剂;
               4、水溶性、环保型、无苯环保胶粘剂;
               5、水性无毒高档皮革手感滑爽材料。
               九、食品饮料业
               1、天然食品添加剂原料等产品;
               2、工业微生物发酵产品;
               3、啤酒新产品;
               4、佛山米酒新产品;
               5、运动、保健型茶、果汁、蔬菜汁、果酒、天然矿泉水等饮料;
               6、乳制品(液体乳、杀菌乳、酸乳、乳饮料等);
               7、水产品和广东特色菜肴类罐头食品;
               8、新型工业化食品(速冻、微波、保鲜、休闲、调味食品和中西式快餐食品)、豆制品(豆奶、大豆分离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组织蛋白)。
               十、家具制造业
               1、木基复合材料的技术开发;
               2、以竹、藤、棕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新产品及生产技术开发,竹质工程材料、植物纤维工程材料生产及综合利用;
               3、造纸用木片、人造板木片、纺织业生产人造纤维用木片的加工;
               4、符合国家标准的用木材及其剩余物、甘蔗渣和芦苇等植物纤维为原料加工生产的特种胶合板、高档纤维板、刨花板等人造板产品;
               5、人造板、材的二次加工装饰板,包括人造板表面装饰板、热固性树脂装饰层压板;
               6、建筑用的复合木地板、格形拼花地板;
               7、绿色环保家具,即有益于使用者的健康,对人没有毒害与伤害的隐患,满足使用者多种需求,在生产过程和回收再利用方面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家具产品,如以竹、藤、棕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家具;
               8、轻金属家具、金属框架坐具,如飞机用坐具、机动车辆用坐具等;
               9、中高档软体家具,包括床垫、沙发、褥垫、椅垫等;
               10、家具、坐具等配套用零部件及配件。

第二类  改造提高类
           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本)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04年修订版)》的要求实施。如国家和省有最新的修改版,则按最新修改版执行。

第三类  淘汰禁止类
           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本)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04年修订版)》的要求实施。如国家和省有最新的修改版,则按最新修改版执行。

 

 

 

 


           佛山市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佛山市第三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水平,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升全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建设,现提出我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意义、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重要意义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快速步入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轨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我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保证。
           (二)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奋斗目标,推动我市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坚持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通过体制创新和供给创新,扩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实现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努力构筑既能为发达制造业提供强大支撑,又能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体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推进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三)发展原则
           1、区域联动原则。充分利用我市毗邻港澳、接壤广州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广佛轨道交通及连接广州主要交通设施的建设,主动融入广佛经济圈和大珠三角经济圈,大力推进与广州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我市第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市区联动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按市场化、国际化原则实施超前引领经济发展和区、镇(街道)在经济发展中的主战场作用,有效整合政策和公共资源,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发展环境。
           3、产业联动原则。进一步强化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促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协调和良性发展,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4、突出重点原则。结合实际突出抓好经济总量大、从业人员多、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引导、支撑作用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发展。在每个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中选择服务范围广、专业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其提供优质和广泛的服务,在促进生产发展、方便市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迅速扩大第三产业总量,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四)发展目标
           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90亿元,年均增长17%,占全市GDP40%左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达到3万元/人,年均增长15%;服务密度达到4912万元/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到286亿元,年均增长16%;批发零售业增加值达到469亿元,年均增长17%;住宿餐饮娱乐业增加值达到153亿元,年均增长21%;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6%;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9亿元,年均增长17%;科技服务和信息传输软件业增加值达到76亿元,年均增长7%。形成2个以上通过国际展览联盟认证的国际性专业会展品牌,4个以上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会展。
           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4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全市GDP增长速度,有条件的区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50%,第三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上与现代化大城市、富裕和谐佛山的要求相适应。
           二、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的支柱行业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七大支柱行业,即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三大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旅游餐饮娱乐两大传统优势服务业,培育发展商务和科技两大新兴服务业。
           (一)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1、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金融机构进驻佛山。建设金融商务区,重点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着重发展包括数据处理、培训服务、投资评估等功能的金融后台服务业,构筑广东省金融后台服务平台,与广州、香港的金融前台服务形成互补;完善大金融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改善佛山信用环境,推进金融生态示范市建设。
           2、积极发展保险业。鼓励国内外知名保险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扩大服务范围,鼓励保险业务和服务的创新。规范证券机构的经营和管理,鼓励证券机构扩大资本规模和加大业务创新。
           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挖掘和培育上市资源,形成我市企业上市梯队;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加强辅导拟上市企业,成熟一家,推进一家。力争到2010年,佛山上市企业数量达到40家,打造证券市场“佛山板块”。
           4、引导金融类机构为企业融资服务。鼓励银行、担保、信托和风险投资公司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融资服务,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1、构建布局合理、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佛山市现代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实施,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建设,构筑与产业聚集地、重点园区、重点市场和交通枢纽相联系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充分依托我市的区位、产业和交通优势,主动承接广州新火车站、新白云机场、南沙港等大型物流节点的延伸。重点建设三山国际物流园、容桂综合物流园、九江综合物流园、狮山综合物流园、乐平物流园。推进广州白云机场空港物流园在我市落户和建设,以开展空港物流合作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空港经济。把佛山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西翼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广东省重要的物流基地。
           2、构建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利用我市成为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信息化调研基地的有利条件,有效整合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边检、海事、港务、外经贸、税务、质监等部门的信息资源,不断完善“佛山电子口岸”的建设,使我市的通关水平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展对全市综合物流信息公用平台建设的研究和探索,加快实现综合物流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减少信息交流成本。
           3、实施产业联动。重点鼓励全市大型生产企业开展供应链物流管理,释放物流资源和进行生产流程再造。支持和引导全市年交易额亿元以上中高级批发市场物流系统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集包件、速递、货代等业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加快城市配送体系的建设。
           4、加大物流市场开放力度,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重点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以及5A级的大型物流企业到佛山投资兴建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扎根我市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5A级物流企业达3家,4A级物流企业达5家。
           (三)加快发展会展业
           1、加强对会展业的引导、协调和服务,编制出台《关于加快我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加快佛山市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大力整合现有展馆资源,统筹展馆布局,扩大展馆组合规模,加快大型专业性会展场馆的建设,加速改善交通、酒店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商贸旅游业形成联动。
           3、加强与广交会等国家级综合展会的联系,发展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会展与国家级或国际级行业峰会同步举行,重点培育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品牌会展。
           4、建设佛山会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设立佛山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会展业的扶持力度,使我市逐步成为具有特色的专业会展强市和行业信息发布中心。
           5、推进会展业的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我市毗邻港澳和CEPA扩大实施的机遇,加强与国际著名展览公司合作,引入国际会展经验和品牌,培育大型会展企业,大力提高我市会展业在策划、设计、招商、展览服务等方面的水平,推动会展业的功能创新和形式创新。
           (四)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
           1、构建与组团式城市格局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体系。
           2、大力推进商业结构和业态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强化《佛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指导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种新型业态的发展,重点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拓宽连锁经营的业态、业种,扩大连锁经营领域;支持有实力的连锁经营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和辐射范围,培育一批以佛山为总部或地区总部,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连锁龙头企业。
           3、依托我市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开发历史与特色文化资源,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地方特色、国内外知名的商业街或旅游商业圈。合理布局综合性大型购物中心(广场),加大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商业企业的招商力度,引入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大型商业购物中心,有效提升城市品位。
           4、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和农村商业。为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向社区和乡村纵深发展,促进中心城区、城镇、村居三级流通网络的建设,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5、改造提升中高级批发市场,建设具有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品牌专业批发市场。重点结合全市旧厂房、旧物业的改造,优化市场布局和结构。积极推进中高级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扶持批发市场提升服务功能,拓展市场形态,通过创新管理、技术和服务功能,开发无形市场,发展电子商务,改进交易方式,培育一批交易主体组织化、交易方式现代化、交易商品标准化,具有物资集散、信息发布、价格形成、标准制定及物流服务等功能的批发市场。推广商务信息软件在批发市场的应用,支持和鼓励市场经营户进行信息化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批发市场的品牌建设,以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为重点,鼓励和扶持其创立品牌,提升市场品牌知名度,形成能辐射国内外市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市场品牌。
           (五)提升发展旅游餐饮娱乐业
           1、构建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中国旅游强市。抓住CEPA、泛珠三角合作实施和广佛轨道交通、珠三角轻铁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等品牌优势,加大对旅游景点的策划、包装、宣传、推介,构建全方位的旅游促销网络。发挥各区特色,细分旅游市场主题,发动各种媒体和全社会共创佛山旅游新形象。
           2、改善旅行社管理运作模式。实施旅行社经营名牌战略,提高旅行社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逐步与世界接轨。
           3、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开通跨市旅游专线车,并在旅游饭店和旅游点配备交通信息查询系统。利用珠三角河网优势,开辟串联沿途旅游点的水上旅游线。
           4、充分利用佛山市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休闲度假、历史文化、南国武术、粤菜美食、产业观光、商业会展、节庆活动、民俗文化等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依托我市名人、名山、名景、名园等历史文化资源和陶艺、武术、粤剧、民间工艺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在历史文化核心街区、新城市中心区、商业步行街区、大型购物中心街区重点实施城市夜景设计,安排丰富娱乐节目,为度假、商务和观光客人提供有吸引力的城市夜生活,吸引周边城市娱乐消费人群向我市聚集。
           5、加快星级酒店建设的步伐。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连锁酒店,建设一批高星级的旅游商务酒店和面对不同消费需求的旅馆。进一步加强对建设星级酒店的规划研究,选择合适的区域,引进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及酒店经营者,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星级酒店。
           6、引导餐饮业进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促进我市餐饮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大力挖掘文化内涵,实施粤菜美食专项系统工程,培育一批粤菜名厨、名品、名店。开发具有佛山特色、各区地方特色和粤菜风味特色以及包容全国各大菜系、容纳世界美食的餐饮系列,形成兼有酒店餐饮,社会餐饮、特色餐饮系列及融餐饮、娱乐、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
           7、大力开发、改造具有佛山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完善旅游购物环境,提高佛山旅游购物消费的比例。依托祖庙、梁园、清晖园等著名文化旅游景点和历史街区,以及美术陶瓷、剪纸、木版年画等传统文化资源集聚的效应,引入商业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开发精品项目,形成特色旅游商贸街区。
           (六)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
           1、积极引导商务服务企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2、支持和鼓励中介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调查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公证、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3、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境外知名的中介机构,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信息资源,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发展一批能承接国际业务的优秀中介机构。
           4、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促进商务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商务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技术,逐步建立商务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其整体服务能力。
           (七)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
           1、加快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化――品牌”的高度统一,以营造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和促进技术转化为主线,加快科研成果和信息技术转化服务的体制改革,积极发挥政府在加强科研组织、资源配置和制度创新、市场转化等方面的调控作用,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逐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围绕提升企业核心技术、研究开发产业界急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开展产学研活动。大力发展公益性科研机构,围绕重点支柱产业和产业聚集地,完善和建设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各种风险投资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学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提供良好条件。
           2、大力构筑创意产业载体,鼓励国内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专长创办创意企业,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创办创意企业。着重支持和引导创意企业围绕我市的支柱产业,研究和探索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逐步构建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推动我市产业由“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转变。
           3、确立软件产业是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探索通过兴建软件园或软件基地的方式,吸引软件企业的进驻和发展,逐步培育一批名牌软件产品、软件企业,形成软件产业的集聚发展。鼓励和支持信息传输企业运用现代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加快从传统的模拟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过度。积极引导企业抓住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和国内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走合纵连横的路子做强做大,参与国际竞争。
           4、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引进力度,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1、实施产业联动战略,优化行业结构
           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促进第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外包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快从生产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大力优化商务、政务环境,发展总部经济。
           2、实施自主创新和标准化战略,促进技术管理升级
           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在第三产业的应用,推进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鼓励第三产业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实现网上交易、电子支付和现代化管理。全面推进第三产业标准化建设。对能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行业,要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对不能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行业,要积极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和服务规范等制度。重点推进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科技服务和信息传输软件等行业的标准化建设。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承担制定地方性相关行业标准以及承担国家相关行业标准的试点工作。加强对第三产业标准化的宣传,积极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和外国发明专利。
           3、构建中央商务区,引导集聚发展
           加快中心组团交通、行政、商务、金融、文化、信息、展览等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中央商务区,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在中央商务区设立总部和技术研发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的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进驻,使之成为我市聚集各类精英人才、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4、加强对外合作,提高发展水平
           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扩大第三产业的对外交流合作。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注重对外招商引资项目的研究、策划、推介和政策协调工作。创新招商方式,拓宽筹融资渠道,把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间投资放在突出的位置,重点选择引进实力强、知名度高、业态先进、管理及技术在国内国际处于先进水平的著名物流、采购、批发零售、会展、金融等企业。建立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调研、法律咨询、信息、金融和管理等服务。
           5、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与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在第三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中重点扶持一批服务范围广、带动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龙头企业,从财政资金、能源和土地供应、自主创新、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制定“一企一策”,推进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功能创新和服务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意见》和《佛山市企业上市奖励实施细则》,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信誉优势、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资本运营、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和合作等方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争取上市,带动行业的发展。
           (二)优化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环境
           1、加强规划引领
           认真抓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系列规划的实施和配套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做好第三产业选址用地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进一步深化行业发展规划,提高规划在执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权威性、指导性,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各区要围绕相关行业规划,突出“提高品位、前瞻发展、优化布局、体现特色”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
           2、加强政策扶持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和省的优惠政策,积极探索逐步消除三产与二产之间在土地使用、供水供电、资金融通、费用征收等方面的差别。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打破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城乡分割等体制性障碍,重点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第三产业,除国家有特殊规定以外,实现内外资同等待遇。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大清费治乱力度,坚决制止乱检查、乱收费、乱处罚等“扰民扰企”行为。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优化服务消费环境,有效降低第三产业发展成本。
           在市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一定的资金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具体操作办法另行制定。资金用于扶持符合现代服务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求,并对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进行信息化建设、技术改造和组织形式、管理技术创新;支持行业协会建设;扶持第三产业的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各区可参照设立区级专项发展资金,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
           3、实施人才战略
           通过举办人才交流会、引进优质企业和高素质的管理服务公司等形式,采取兼职、短期服务、技术入股等灵活多样方式大力引进通晓国际经济规则和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国内外优秀专家、海外留学人员等。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充分发挥我市大专院校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有计划地增设第三产业重点行业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鼓励用人单位与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展就业前培训和在岗定期培训。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人才自我提升,培养造就一批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知识入股、技术入股等分配形式,拉开分配档次,强化对人才的利益激励。提高我市非户籍人口的市民待遇,创造让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增强人才对佛山的归属感。
           (三)健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保障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佛山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领导担任会议召集人,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区主管副区长担任联席会议成员,负责整合、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措施的落实。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各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
           2、完善统计体系和信息管理制度
           制定佛山市第三产业统计工作意见,尽快建立科学、统一、完善的第三产业统计体系,健全第三产业统计数据报送系统,提高统计质量和效率。完善第三产业运行情况分析和统计信息发布制度,促进第三产业统计信息的资源共享,为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3、建立第三产业发展考核制度
           建立第三产业发展目标考核制度,把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重要指标纳入各区、各部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市政府进行综合考核督查,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取得实效。
           4、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具体情况,围绕第三产业七大支柱行业,各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尽快研究制定促进行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市发改局牵头制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商务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考核办法;市经贸局牵头制定加快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和会展业发展实施意见;市科技局牵头制定培育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市统计局牵头制定佛山市第三产业统计工作意见;市旅游局牵头制定提升发展旅游和住宿餐饮娱乐业实施意见;市质监局牵头研究提出第三产业标准化建设的措施;市金融办牵头制定培育金融业发展实施意见。各区要根据各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5、加强宣传,形成发展合力
           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宣传工作作为推进产业强市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系列宣传活动的主要内容,大力宣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和政府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并对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在国家、省及市各级评先活动中取得先进称号及相当级别的龙头企业、先进个人进行宣传报道,形成榜样效应。各级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各种论坛、研讨会和行业发展峰会等形式,提高社会各界对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观念,引导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佛山市关于促进和引导
           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和市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发挥政府超前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现就我市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是我市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是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挥政府超前引领的作用,科学引领企业通过夯实基础、创造品牌、注册专利、制定标准、品牌输出等发展阶段,加快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向专业化、高端化、集约化、信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对我市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运用政策引领、财政扶持、资源调控的手段,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做优。
           三、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2010年,我市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培育企业成长方面
           新增1000家年产值(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其中禅城区220家、南海和顺德区各280家, 高明区100家、三水区120家)。
           (二)培育企业上市方面
           上市企业数量达到40家,其中,每年平均新增上市企业7家,进入辅导期企业20家。
           (三)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
           1、着力打造一批支柱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华南家电研究院、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院、广东省液晶电视技术中心等佛山支柱行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级检测中心。
           2、建立和完善一批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广禅城区陶瓷、顺德区家电、南海区西樵镇纺织、南海区大沥镇有色金属、南海区丹灶镇小五金、南海区狮山镇家电等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工作经验,带动全市产业集群的优化提升。
           3、扶持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年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争取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4、建立健全创业培训基地(学院),推广顺德区创业培训体系建设经验。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全市各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要普及创业培训课程,每期学时不少于12小时。加强宏观指导,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和社会培训资源参与企业培训。加快实施“双千双百”培训工程。每年培训1000名创业者、1000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100名企业家、100名职业经理人。
           5、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促进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积极推广和借鉴顺德区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做法,各区财政要安排1000-5000万元作为信用担保资金,联合金融机构,对优质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信用支持,形成放大效应,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区政府要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对信用担保机构在本辖区内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业务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
           (四)培育品牌方面
           争取创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达到3个、中国名牌产品达到90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0件、广东省名牌产品达到235个、广东省著名商标达到273件、区域品牌达到15个、出口名牌达到10个、中国商业名牌达到10个。
           (五)专利工作方面
           全市每年每百万人口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00件。培育市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100家以上。建立专利行业企业数据库50家以上。
           (六)标准化工作方面
           1、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力争每年不少于12家企业获得国家AAAA或AA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2、全市企业每年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不少于100个。
           3、在产业集群中推行“联盟标准”,使产业集群成为标准研制的基地。
           4、建立我市支柱行业的技术标准数据库和服务支撑体系,建立针对我市重点出口产品的贸易技术壁垒预警系统。
           5、争取不少于5个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15个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在我市的企业、检测单位和科研机构设立。
           6、力争每年以我市企业为主导研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不少于15项。
           7、扶持1-2家能代表我国,主导参与国际标准研制的优秀企业。
           (七)品牌经营方面
           1、在家电、建材、纺织等优势行业中打造区域品牌,培育、指导全市300家企业实现品牌输出。
           2、形成对各支柱行业有支撑作用的设计创意产业集聚。集聚100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设计创意及其相关企业,20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大型专业设计创意公司。
           3、积极发展和引进总部经济。禅城、南海、顺德区要率先在家电、陶瓷、纺织等行业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并支持支柱行业建立企业总部。
           四、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夯实基础
           加快制定和完善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在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创业和人才培训、融资担保、诚信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1、完善政策措施体系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及区现有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加快制定和修订适合各阶段发展的政策文件,为企业发展作出战略性引领和政策性导向。建立无障碍政策运作机制。建立佛山市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切实解决实施政策措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推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支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制定《佛山市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价认定办法》。市、区两级政府要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开辟绿色通道。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佛山市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重点建立和完善政务服务、技术支持、投融资、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和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检测中心;加大对行业协会(商会)的扶持与引导;加强引导和推动企业参与国内政府采购和联合国采购。
           积极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见》和《佛山市企业上市奖励实施细则》,实行“一企一策”的服务措施,推动企业上市,全面打造证券市场上的“佛山板块”;引导我市企业发行融资债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快企业发展。积极推广和借鉴顺德区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做法,各区设立信用担保资金,与专业担保机构、商业银行联手合作,对优质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信用支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贯彻落实《佛山市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推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贯彻落实《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推进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适时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发展成为主业突出、跨行业、多品种、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集团)。根据《佛山市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佛山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佛山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强化自主研发能力,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创造品牌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出台相关扶持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培育名牌产品,争创名牌企业;支持工业园区、专业镇、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创立区域品牌。
           1、组织推动
           按照《关于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意见及其奖励办法》,建立健全以政府部门推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名牌战略工作机制。建立“佛山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引导和协调,做到巩固稳定一批、成长壮大一批、发展储备一批。
           2、加强引导
           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佛山市企业争创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工作意见》,对有争创能力和基础的企业逐一造册登记,精心培育,重点跟踪,引导企业向国际标准看齐,进一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扶持名牌企业做优做强,走向国际市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社会服务机构,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服务主动性,建立健全完善的申报、评价机制,落实奖励制度,推动企业创名牌工作进一步开展。
           3、提供支撑
           加大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违法行为,维护企业权益,为培育名牌营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对创名牌产品企业,优先列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新产品试制、产学研联合等各项计划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必要支持。
           深入开展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名牌示范作用和名牌价值效应,使“品牌佛山”形象深入人心。
           (三)注册专利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加大专利信息服务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专利数据库,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专利申请工作方式,推动企业建立高质、高效的专利申请机制;通过引导和鼓励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推动企业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化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产业化。
           1、建立企业专利工作机制
           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的精神,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指导、服务的原则,加大推动企业专利工作的力度,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专利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其奖励办法》,扶持一批知识产权工作示范企业,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专利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企业的专利工作机制。在一、二、三产业的支柱行业及其龙头企业中,全面开展专利工作。
           2、分类指导企业实施专利工作
           认真落实《佛山市发明专利资助办法》、《佛山市科研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办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占领国内外市场;扶持其他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能力;推动企业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化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产业化。
           3、加强企业专利信息利用工作
           利用“佛山市知识产权网”进一步完善我市专利信息平台建设,为各支柱行业、龙头企业提供具有个性化的专利信息服务;增加行业、企业专利数据库的数量,加强对企业专利信息工作的指导、培训和服务。指导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产品和技术出口、技术设备引进和合资合作中,对专利的法律状态进行文献检索,提高研究开发起点,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和发生侵犯他人专利权现象。
           4、规范企业专利管理工作
           推动企业涉外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引导企业既要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程度,也要重视运用专利及专利制度为企业创造效益。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专利纠纷、侵权、假冒他人专利、冒充专利等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探索跨地区横向协作执法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企业专利发展环境。
           (四)制定标准
           加快制定技术标准研制、资助、奖励和管理办法,支持建立技术标准研究测试机构和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贯彻落实《佛山市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意见及其奖励办法》,推动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
           1、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
           支持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围绕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结合技术创新、专利战略、名牌战略,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
           2、健全标准化技术公共服务机构
           各级政府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扶持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等社会化公共服务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佛山市主要工业行业技术标准数据库和服务支撑体系,建立标准化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和技术交流平台。创新标准化管理体制,在我市支柱行业和产业集群中,推行“联盟标准”研制,推动具备研发、生产和检测能力的企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和行业协会构建企业“联盟标准”,统一技术门槛,建立公平公正的技术平台。
           3、拓宽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渠道
           推动企业成为标准研制的主体,专业镇、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成为标准研制的基地。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以支柱行业为主导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以自愿性标准为核心,积极推动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并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体系接轨。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的结合,积极推行“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工作。
           拓宽我市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化制订、修订以及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渠道,争取家电、陶瓷、铝型材、纺织服装、家具、涂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物流等优势行业的企业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中占主导地位;争取更多的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落户佛山,并通过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参与到国际标准化活动中。
           4、建立贸易壁垒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在我市支柱行业和主要出口产品地区,建立技术贸易壁垒预警工作专家系统、调查系统、信息系统和部门协调机制,组织相关行业和企业对我市重点产品出口影响较大的技术壁垒问题进行前瞻性对策研究;建立涉及WTO/TBT内容的数据库;建立预警信息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
           (五)品牌输出
           通过制定政策、科学超前引领服务,推动我市企业加快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和文化创新,最终创造出自己的标准和品牌,进行品牌输出,加大国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并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1、打造“佛山品牌”优势,引领企业走品牌国际化道路
           鼓励、支持和引导我市名牌企业经营品牌,用企业自有的技术、专利和标准开展品牌输出。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品牌输出的实施意见及其奖励办法》,引领企业走品牌国际化道路,在品牌经营的理念上、方式上、保护上进行创新,推出自主品牌,进行品牌经营和品牌建设,从而向品牌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稳固国内市场,占领国外市场的目的。
           2、发展设计创意产业,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提升
           建立和完善促进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导向机制。研究制定《佛山市促进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创建符合专业标准、各种规模、各种技术服务层次、各种所有制形式的设计和创意机构,探索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途径。以工业园区为龙头,以产业集群为支撑,以相关院校、工业设计中心为依托,建设现代设计创意产业集群,争取在现代创意、电子产品、软件、精密机械、汽车零配件等方面的设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发展佛山总部经济
           抓紧制定《佛山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广泛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大企业、大集团来佛山设立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通过总部经济促使产业链条向上、下游的高端延伸,应用佛山企业的品牌、技术、标准,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本区域流动,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扩大本地区经济总量,提高区域经济竞争能力。
           五、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
           全市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把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作为转变工作职能、引领企业提升的重要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策划,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市及区两级政府要相应建立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区经济贸易局,成员由相关单位分管负责人担任。政府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并及时解决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倾听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指导和服务企业发展的工作水平。
           (二)强化政策支持
           1、财政资金扶持
           各级政府要安排财政资金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以市级资金导向为原则,区级资金安排为主,镇(街道)级资金配套为辅,区、镇(街道)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体现政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扶一把、送一程,做好服务搭好台的作用,让企业当主角,政府的培育、扶持到一定的程度,财政资金再退出来。
           市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等, 2008年市财政预算安排1亿元,以后年度的专项资金数额将根据市财政状况由财政预算调整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1)夯实基础工作。重点扶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建设技术公共服务、信用担保及上市融资、创业及人才培训、企业信息化和管理咨询服务、市场开拓等服务平台。
           (2)创造品牌工作。
           (3)注册专利工作。
           (4)制定标准工作。
           (5)品牌输出工作。
           2、落实财税优惠政策
           进一步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其中有关税收政策按国家现行税收政策规定执行。各部门要及时检查实施情况,保证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3、发挥政府采购作用
           依照《中小企业促进法》、《政府采购法》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通过政府采购手段,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程”的要求,研究制定我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制定《佛山市鼓励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若干意见》,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三)制定工作方案
           为提高政府超前引领企业发展的指导、服务水平,各区政府及市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具体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并报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四)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电台、网站等新闻媒介的宣传舆论作用,积极宣传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在各区(镇、街道、工业园区)分阶段、分专题进行全面系列的政策宣讲;认真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对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先进典型,要认真加以总结推广,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政策超前引领、发展环境优化、企业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五)建立督查报告制度
           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督查工作,各区政府及市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月上旬,将上季度本地区、本部门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有关政策建议,以书面形式报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办公室汇总督查情况上报市委、市政府,同时抄送各区委、区政府。

 

佛山市培育中小企业
           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现就佛山市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下简称社会化服务体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规范、加快发展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培育有佛山特色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支持一个平台,服务一片企业”的社会效应,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扶持和引导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依法建设,规范服务。分类指导和规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公共服务机构准确定位,依法、依规提供公共服务。
           3、优化资源,提高效率。在政府支持、指导和协调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公益性服务机构和商业性服务机构的有机结合,提高社会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主要目标
           从2007年开始,全市用3至5年的时间,按照服务主体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资源社会化、分布网络化、服务标准化和便捷化的要求,通过“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形式,初步培育形成有社会各方面参与、“层级纵向到底,功能横向到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我市中小企业创立、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具体建设目标是:建立市、区、镇(街道、工业园区)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中小企业服务系统;推动有条件的区组建服务联盟,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在的协同联动机制;初步形成政务支持、公共技术服务、融资及担保、信息咨询、创业与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六大重点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形成一批受中小企业欢迎的优秀服务机构、品牌服务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到2010年,全市建立和完善100个服务平台示范基地。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社会化服务体系由3个层面构成:
           (一)政府公共服务
           各区、镇(街道、工业园区)及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供职能服务,实施指导、协调、监管并提供公共服务项目。
           (二)公益性公共服务
           各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他社会团体等公益性服务机构按政府的要求和企业需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非盈利性公共服务,开展行业自律和依法维权的服务。
           (三)商业性公共服务
           社会各类中介机构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按照企业自愿、规范行为、有偿服务、合理收费的原则,实行市场化运作,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三、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具体内容
           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政务公共服务平台
           1、政策服务。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支持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扶持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聚集效应、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做优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建立完整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资料库,整理汇编成册或建立网上查询,方便企业准确、快速查阅;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与中小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2、政务服务。进一步完善市及各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建立高效的政务服务指引平台。建立健全管理咨询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和引导管理咨询中介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及专业人才,根据企业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巡回诊断、咨询和辅导,开展综合性、针对性、补充性和企业升级等的管理咨询服务。建立中小企业在线咨询及跟踪服务机制。大力引进国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并以国际中介服务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提升中介服务水平。培育发展咨询服务、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市场调查、评估服务等知识科技型服务业。
           营造有利于行业协会、商会和社团发展的环境。加强对行业协会、商会和社团的扶持和指导,依法逐步委托或授权行业协会、商会进行规划编制、行业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决策建议等工作;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社团在会员企业开展融资和拆借业务中的互助担保作用;建立征询机制,政府制定涉及行业利益的政策规定、财政扶持项目的评审,先征求行业协会、商会意见。
           健全“佛山市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加强企业维权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组织引导法律服务、劳动仲裁等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法规政策信息和法律咨询服务。
           (二)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社会资源,建设“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指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和工业园区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为中小企业构建研发、试验、设计、检测等技术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和创建区域品牌;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根据需要联合组建行业或区域性技术研究和服务机构;以技术信息资源整合为纽带,引导社会技术资源,包括技术人才、技术机构、技术成果、社会资金向技术平台投入,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鼓励市级公共技术试验基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和测试中心等向中小企业开放并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水平。
           鼓励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组织。不断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技术研发战略联盟,通过技术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人才委托培养等方式展开合作,重点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政银企交流平台。各区、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将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有还本付息能力、能增加就业的“黄金客户”介绍给金融部门,行业协会、商会要将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潜力股”项目介绍给金融部门,各商业银行要积极推介信贷政策和金融业务品种,主动发现和培育中小企业客户。
           建立全市中小企业社会化信用体系。贯彻落实《佛山市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用3年时间建立和完善信用数据库,开展信用评级试点工作和企业诚信活动,选择100家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初步形成以我市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采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信用信息为基础,实现信用信息联合征集、专业评估、权威发布和多方共享的社会化信用体系。
           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信用担保领域;积极推广和借鉴顺德区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做法,对优质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信用支持;规范担保行业的管理,加强和完善市信用担保协会的建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规范、高效的担保业务。
           建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育成体系。贯彻落实《佛山市企业上市奖励实施细则》,实行“一企一策”的服务措施,积极鼓励、引导、协调我市中小企业到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年内争取培育5家中小企业上市,争取2010年末,上市企业数量达到40家。引导我市企业发行融资债券。
           发展筹资融资、土地和产权交易平台,促进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的会计、审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成熟。
           (四)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重点建设佛山市中小企业门户网站和各区分网,鼓励各中小企业自建网站,建立以社会知名网站和重要行业网站为补充,纵向和横向互动互联的全市中小企业信息网络。
           完善“佛山市中小企业信息网”建设。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方便、质优、价廉的信息化应用环境,提升市级网站功能,推动我市、区网站和中小企业网站与国家和省中小企业信息网实现互动,扩大信息资源。
           搭建中介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高速通道。鼓励、支持和引导各企业信息服务机构和网络运营商加强合作,发挥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的模范作用,共同推进企业信息化,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信息化软、硬件应用系统和IT环境,提供优质、便捷的信息化配套服务。利用我市产业集群优势,在产业集群中心镇和大型批发市场设立30个“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网点”,近距离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咨询以及软硬件维护、优化、升级等技术服务。每年为10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人员提供公益培训。
           鼓励企业自建网站。增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识,引导中小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合作,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五)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创业辅导机制。推广顺德区创业培训学院的工作经验,实施政府财政扶持,引导开展创业培训,积极营造创业环境。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协调相关部门,建立中小企业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整合商业性人才交流与人才培训资源,发展各类人才培训与人才交流机构。搭建培训机构与中小企业交流互动平台,依托高等院校开办专业培训班;确立各区的中小企业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企业内部培训。在全市实施“双千双百”培训工程,每年培训1000名创业者、1000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100名企业家、100名职业经理人。
           发挥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等机构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中小企业引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为中小企业的劳动力中介、人才交流、人才引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测评等提供服务。
           (六)市场开拓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社会相关服务资源,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形象、调研策划、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展览展销等服务的中介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立品牌形象、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精心组织本地中小企业参加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积极组织区域性展销展示会、交易会、推介会、发布会,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宽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经贸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区域性中小企业产品市场的形成。指导中小企业参加政府采购项目投标等活动。加强引导和培育企业参与联合国采购,引领企业熟悉国际市场,懂得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研究推动我市建立联合国采购基地工作。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公益性服务机构指导行业和企业参与反倾销应诉、企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
           四、加强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和区经贸局牵头,财政、科技、人事、劳动保障、国土、信息产业、质监、工商、外经贸、税务、统计、银行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各司其责,对有关服务机构组织及其营运进行管理、监督。各区政府要成立专职机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功能。
           (二)强化财政资金扶持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将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资金支持的重点,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重点扶持一批专业服务机构示范单位
           对管理规范、服务效果突出、社会贡献大、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服务机构,给予嘉奖,并在媒体上公布,提高其知名度;在技术支持、投融资、信息咨询、培训和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平台中各选择10家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专业服务机构确认为示范单位,带动全社会专业服务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市中小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示范单位确认办法由市经贸局另行制定)。
           (四)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各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把培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做优做强的重点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进一步指导和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发展,引导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要及时收集和研究建设服务体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报告市政府和市主管部门决策,努力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佛山市推进中小企业信
           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快推进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方针,加强行业自律,加快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启动佛山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扶持和引导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
           2、规范经营,防范风险。坚持法制化、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方向,促进信用担保机构规范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指导和服务。
           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由政府全资担保机构、政府参股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等组成。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由政府、企业、社团、自然人等出资设立。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
           (四)积极鼓励民间力量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鼓励出资人增加资本金投入。
           (五)促进和指导市信用担保协会开展规范业务操作和行业协作,树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
           三、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建立审保分离、分级审批、追究责任等内控制度,加强控制内部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依法经营,规范操作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得向社会集资、不得向社会直接发放贷款。必须严格按各级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健全公司各项财务管理措施,规范操作程序,强化资金管理,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收取保证金的标准要严格遵照省担保行业协会有关文件规定和市担保行业协会《自律公约》规定执行,不得高额收取客户履约保证金。
           (四)接受备案登记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变更登记后一个月内,按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应到市经贸局、财政局、金融办、人民银行佛山市中心支行进行备案登记,具体登记手续由市经贸局负责办理。
           四、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
           (一)落实信用担保机构税收优惠政策
           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荐我市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申报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规定,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信用担保机构,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其注册资本金30%以上的,超出部分可转增资本金。信用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可按照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二)适当放宽担保费率浮动范围
           为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对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费率实行与其运营风险成本挂钩的办法。基准担保费率可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具体担保费率可依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上下浮动30%-50%,也可经信用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同意后由担保双方自主商定。
           (三)健全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有关规定,各区政府要结合实际积极筹措资金,在财政预算内设立专项资金或安排其他有关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以及补助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风险准备金。各区的扶持和补助资金,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确定扶持和补助的方式和对象,或扶持信用担保机构,不论信用担保机构是否在本区注册,凡在辖区内开展业务的信用担保机构,都应给予风险准备金的补助;或对受担保的企业进行扶持,给予受担保企业补贴担保费。
           积极推广和借鉴顺德区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做法,各区设立信用担保资金,与专业担保机构、商业银行联手合作,对优质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信用支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和支持各类民间投资者参与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资金来源;鼓励和支持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合作者、相互间参股等多种方式增加注册资本金,进一步充实资本实力和扩大担保业务规模;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联保、互保等多种形式的担保业务。
           (四)重点扶持一批信用担保机构示范单位
           对担保覆盖面广、社会贡献大、风险防范效果好、经营规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给予表彰,认定为市信用担保机构示范单位,并通过媒体公布,提高其知名度,优先推荐列入省、全国示范机构,给予重点扶持。(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示范单位认定办法由市经贸局会同市财政局、金融办、人民银行佛山市中心支行、国税局、地税局和银监局共同制定。)
           五、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
           (一)加强互利合作
           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与信用担保机构加强互利合作。鼓励金融机构与信用担保机构根据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对一些业绩好、诚信度高、经营规范并通过市信用评级达A级以上的信用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可适当降低保证金比例,并允许担保放大倍数放大至5-10倍。
           市各金融机构在审核认可抵押担保物时,对符合规定的,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方便企业;对通过当地信用评级确认的信用担保机构,市各金融机构要按照规定,向信用担保机构开放可向社会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与担保业务有关的信息查询。(市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办法另行制定。)
           (二)创新金融服务项目
           各金融机构要结合我市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认真落实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项目,多方面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信用评级为A级信用担保机构推荐并提供担保的项目,金融机构应简化审贷程序,提高审贷效率,并按照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发放贷款,原则上利率不能上浮,同时适当分担贷款风险责任。
           各金融机构要研究开发向信用担保机构开放的工程招投标担保、工程保函等创新服务项目。
           六、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指导和服务
           (一)部门配合加强行业指导
           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是我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一项具体内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由市经贸局牵头,市财政局、金融办、人民银行佛山市中心支行、市国税局、地税局和银监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担保行业发展及其内部管理的指导和督促,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加强管理,全面掌握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状况,及时跟踪指导。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担保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化解工作,确保全市信用担保体系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部门互联互通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及信用担保机构,对于按照规定可以向社会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要制定公开的程序和办法,实现可公开企业信用信息与担保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定期向各金融机构公布信用担保机构的对外担保总额,确保信用担保机构对外担保控制在注册资金的有效担保能力之内。
           (三)完善措施做好服务工作
           严格执行《关于印发广东省经贸委等十七部门关于优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政务环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粤经贸法规〔2005〕849号)的规定,相关部门要落实措施、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障碍”的原则,切实有效地优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合法经营的政务环境。对信用担保机构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登记和出质登记,登记部门要按照《担保法》的规定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并为信用担保机构查询、抄录或复印与担保合同和客户有关的登记资料提供便利。
           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信用担保机构减免办理代偿、清偿、过户等手续的费用。
           鼓励、支持和指导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行业内的信息咨询、经验交流、业务培训、行业统计、权益保护、行业自律及对外交流等工作,切实推进信用担保机构的企业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
           (四)建立企业信用评级制度
           结合佛山市金融生态示范市工程,逐步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工作,鼓励、支持和引导信用担保机构自觉参与当地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并将信用等级向社会公布(佛山市企业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关于推进名牌带动战略
           的实施意见及其奖励办法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部署,根据《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大创品牌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产业强市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推进名牌带动战略和奖励办法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目的和意义
           推进名牌带动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和提高支柱产业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正处于夯实基础和创造品牌阶段,出台相关的扶持和奖励措施,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推进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对增加我市品牌企业和产品的数量,提高品牌持续发展的能力,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以及增强我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产业强市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积极营造有利于品牌建设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产品和区域品牌,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达到3个;
           ——“中国名牌产品”达到90个;
           ——“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0件;
           ——“广东省名牌产品”达到235个;
           ——“广东省著名商标”达到273件;
           ——“区域品牌”达到15个;
           ——“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达到10个;
           ——“中国商业名牌”达到10个。
           三、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动企业积极冲刺世界名牌
           世界名牌是指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杰出表现,得到相关顾客认可和偏爱、产生巨大效应、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产品品牌、商标和商号。对被省政府列入冲刺中国世界名牌目标的企业,要积极推动和加以扶持,让更多的佛山产品成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引导企业以同行国际一流企业为标杆,定目标,找差距,制订切实有效的发展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全力赶超国际先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主动与国际先进企业开展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赢。在国际合作中要加强对国内外资源的整合,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和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善于利用国外强大的研发力量和高层次人才。有条件的区和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落户佛山,缩短我市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形成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自有知名品牌。
           (二)加强对重点企业争创品牌培育
           目前我市中国名牌产品主要集中在家电行业、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塑料及橡胶制品行业、陶瓷及其他建材行业、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及制品行业;中国驰名商标集中在家电行业、陶瓷及其他建材行业、食品饮料行业、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及制品行业、塑料及橡胶制品行业。要充分挖掘优势行业的潜力,加快培育更多的省名牌、中国名牌以及世界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实行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行业认证;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出口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推动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延伸。
           选择一批已具备一定条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重点工作对象,确定重点企业名单,名单要逐年更新。对被列入名单的企业,各级政府部门要重点加强创建名牌的工作指导,协助企业制定创建名牌方案,经培育和扶持达到条件的,及时向省主管部门推荐和帮助企业办理申报手续。
           (三)全力打造区域品牌
           充分利用我市目前一镇一主业、一镇一品牌的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加大区域品牌的建设力度。要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创建区域品牌,以产业集群的形式组织中小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促进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群的优势,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与合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力支持区域品牌创建工作。各产业集群、专业镇作为打造区域品牌的主体,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创建区域品牌的指导意见和要求,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加快软硬环境建设,采取扶持措施,建立支持区域品牌创建的服务体系,形成建设区域品牌的良好环境,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创建区域品牌的进程。
           (四)不断扩大争创品牌的范围
           目前我市的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国出口名牌、农业和服务业的创名牌工作还处于薄弱环节。因此,要进一步创新观念,放开思路,拓宽创品牌的范围,加快中国出口名牌、农业和服务业等品牌的创建步伐。培育中国出口名牌的工作重点是落实好国家、省的有关优惠政策,在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方面为创中国出口名牌企业提供优先的服务。农业创名牌工作的重点是抓好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建设,以优质产品作为创名牌的基础,有关部门要协助生产企业做好检验检疫、产品出口、原产地注册、商标境外注册、应对知识产权和贸易壁垒等工作。服务业创名牌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建立本地品牌和引进港澳及海外知名品牌合作等途径,加快现代物流业、商品流通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创品牌步伐,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五)提升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
           把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创建名牌的中心环节。指导企业把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努力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推动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探索内涵集约发展的道路。鼓励企业加快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的步伐,支持品牌企业进行多元化合作。推动优势企业整合资金、技术、品牌、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延长产业链条。
           鼓励企业设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加大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产品开发水平。运用好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和推进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有关的项目优先列入市和各区财政预算的中小企业扶持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和其他各项扶持、奖励资金。引导企业加快管理创新,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六)积极开展品牌营运工作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作用,加强对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力度,营造争创品牌的良好氛围。采用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在各种经贸活动中,创造条件为佛山品牌企业进行宣传。对获得国家级品牌的企业在市内及省内主要媒体进行宣传;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企业争取在国内国际有关刊物上宣传。
           利用品牌进行行业内的扩展,推进佛山品牌的“贴牌”生产。鼓励名牌企业发展品牌连锁店、专卖店、扩大市场占有率。利用品牌进行资源整合,推进企业实施品牌扩展战略,延长名牌产业链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家生产运营。鼓励外商或外地的世界名牌、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企业进入我市投资设厂或合资合作,推动品牌佛山的建设,做大做强佛山品牌。
           (七)完善品牌激励政策导向
           认真贯彻《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管理办法》、《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管理办法》、《广东省著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奖励措施,对获中国世界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及中国出口名牌、中国商业名牌称号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获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给予通报表彰。建立引导消费的政策导向,在同等的条件下,政府采购优先考虑本地名牌产品,同时引导社会集团和消费者购买,在技改、创新、科技、出口、融资等方面优先扶持,建立品牌企业的优先办事制度。
           (八)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注重支持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质量体系认证、环境体系认证、创新服务平台、检验检测等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国际标准的制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国外知识产权,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应对和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九)加大品牌保护力度
           各区政府、各职能部门要从商标、专利、质量互认、打假协作等方面加强对名牌企业的保护。运用好品牌、商标保护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品牌保护环境;帮助企业正确使用名牌、商标,引导企业做强做大,保持龙头优势;加强打假队伍的建设,把名牌企业、驰(著)名商标列为“打假扶优”的重点保护对象,对制假、售假案件以及侵犯注册商标、知识产权的行为,要重拳出击,严加惩处,形成强大的保护名牌声势。
           四、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市推进名牌带动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局,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做好工作,共同推动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
           (二)组织制定名牌产品发展规划。根据我市“十一五”规划和经济发展的情况,抓紧制定我市发展名牌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制定出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设和完善以品牌宣传、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体系,为企业创名牌提供服务支持。
           五、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奖励办法
           (一)推进名牌带动战略奖励经费来源
           市推动推进名牌带动战略奖励经费来源:在市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
           (二)推进名牌带动战略奖励对象
           对在我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的,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中国商业名牌称号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名牌带动战略奖励奖励标准
           1、企业产品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的,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人民币50万元;企业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人民币20万元。
           2、企业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每件一次性奖励人民币20万元。
           3、企业产品获中国出口名牌称号的,每个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万元。
           4、企业产品获中国商业名牌称号的,每个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万元。
           (四)推进名牌带动战略奖励申报和审批
           每年末根据企业创品牌的情况,由市经贸部门会同市质监局、工商局、外经贸局、农业局等部门审核确认,报市政府审批。

 

 

 

 

 

 

 

 

关于推进佛山市企业争创中国
           世界名牌产品的工作意见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要求,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目的是扩大中国名牌产品的世界影响力,进一步聚集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近几年,我市创品牌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有中国名牌产品65个,中国驰名商标19件,广东省名牌产品183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79件,中国名牌产品数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我市冲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也已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省政府已把我市美的、格兰仕、新中源等确定为重点培养冲刺中国世界名牌的企业。为了推进我市企业冲刺中国世界名牌,特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由市政府分管经贸的副市长负责,市经贸局牵头,市质监局、工商局、市委宣传部、外经贸局、财政局、国土局、统计局、国税局、地税局、知识产权局、海关、检验检疫局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我市企业争创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工作,并协调解决企业申报中国世界名牌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二、制定帮助企业冲刺中国世界名牌的措施
           (一)政府各部门开设绿色服务通道,简化办事程序,加快办理速度,提高行政服务效能。质监局要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优势,积极推动企业申报和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二)市政府在市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加大支持冲刺中国世界名牌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力度。鼓励企业间建立技术联盟,支持长期性、高水平的技术开发合作,强强联合,共同开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建设研发中心,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三)在科技计划、技术改造、挖潜改造计划中,加大力度支持冲刺中国世界名牌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优先支持其建设国家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进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对冲刺中国世界名牌的企业,在电力能源供应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五)对冲刺中国世界名牌的企业,在政策扶持及企业发展土地使用方面优先考虑。
           (六)鼓励冲刺中国世界名牌企业以自主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这些企业可享受商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等国家八部委局出台的《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各项扶持政策;在广交会、高交会和国际专业展会展位安排上给予优先照顾。
           (七)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收集、通报国内外技术法规、标准、认证等方面信息,帮助企业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八)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快捷、便利的技术检测和通关服务。
           三、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
           (一)利用新闻媒体的有关栏目、专栏,大力宣传报道企业创名牌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揭露、曝光假冒伪劣产品侵害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的行为,引导和推动企业争创名牌、保护名牌。
           (二)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名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相关执法部门加强打假、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加大对企业的保护力度。
           四、市区联动,共同推进
             各区政府制定推进企业冲刺中国世界名牌的工作方案并报市政府,由市、区两级工作领导小组共同跟踪推进。

 

 

 


           关于加强专利工作的实施
           意见及其奖励办法
            
           为贯彻落实佛山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专利工作,推动我市企业加快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和文化创新,形成自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做优,现就加强专利工作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加强专利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专利工作,已成为衡量企业、产业乃至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强专利工作,鼓励和调动我市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提高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水平,推动企业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化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产业化,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凭借自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壮大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我市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经济秩序,为建设产业强市与富裕和谐佛山提供坚实保障。
           二、加强专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发挥专利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全面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
           1、“十一五”期间,全市每百万人口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达到100件,培育市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100家以上,建立行业企业数据库50个以上。
           2、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的配套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推动企业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化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产业化,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3、完善专利激励机制,加大专利信息服务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建立专利数据库。
           三、加强专利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市、区继续安排资金对发明专利申请进行资助。完善《佛山市发明专利资助办法》,各区应出台相应配套的文件,及时对我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发明专利申请进行资助,进一步推动我市专利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
           (二)加大知识产权奖励力度,有效调动广大发明人实施专利产业化的积极性。对我市在技术、设计上有重大创新,经济、社会效益好的专利项目给予奖励。
           (三)开展“佛山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育和认定工作。选择有一定基础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机制,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全过程,推进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培育一批能够充分利用专利制度、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专利密集型企业。
           (四)加强专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专利信息资源的利用。建立广东省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佛山分平台,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专利数据库,整合现有的市、区专利数据库资源,建立统一的专利信息网络平台,为我市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市专利工作专项资金拨款用于专利信息公共平台、行业专利数据库、企业专利数据库建设,区财政配套支持。
           (五)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实施“佛山市专利技术实施计划”项目,紧紧围绕我市十大行业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需求与发展实际,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市场占有能力强的专利技术项目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市、区专利工作专项资金每年安排经费对项目进行资助。
           (六)选择部分专业镇(街道)及特色科技园区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区域。着力于形成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进区域招商引资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形成知识产权优势区域,提高区域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在全市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我市区域性知识产权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七)把专利工作有机地融入科技管理和技术创新中去。认真落实《佛山市科研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管理部门要将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和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水平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认定必备条件之一;要把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水平作为科技项目评审的重要条件。凡政府扶持的科技项目,申报时要进行专利检索,避免重复研究,项目验收和科技进步奖评奖时要把是否取得专利保护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之一,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项目要重点支持。
           (八)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履行职责,把专利权保护工作作为我市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内容。及时查处侵犯专利权的违法行为,快速处理企业专利权纠纷,依法保护企业专利权益,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专利权保护协作,及时为企业维权活动提供服务。
           (九)建立和完善行业组织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机制。发挥社团组织的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提高功能,加强对社团组织的扶持,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自我保护,帮助和指导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内知识产权自律制度,建立纠纷解决机制,在行业内形成鼓励创新和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通过行业协会维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和行业的整体利益,促进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十)推动专利联盟形成和发展。通过专利联盟形式,汇聚行业创新力量,整合行业专利资源,构筑行业专利池,实现专利交叉许可和知识产权利益共享,加速行业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标准化,形成行业核心知识产权和竞争合力。重点在陶瓷、家电、装备制造等专利拥有量大的产业促进专利联盟的建立和发展。
           (十一)建立专利技术与技术标准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机制。推动企业制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及时将知识产权转化或上升的技术标准,通过技术标准的实施、推广专利技术产品,以技术标准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十二)建立涉外知识产权争端应对机制。各级知识产权和外经贸主管部门要做好涉外知识产权工作的协调与管理,保护企业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的合法权益,保障经济安全。要帮助和指导企业应对涉外知识产权争端,指导各行业协会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动态;要针对我市企业出口产品在出口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状况,加强跟踪分析,防范侵权风险,保护出口市场。
           (十三)加强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市级和区级的各种会展主办单位要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在会展活动期间,会展主办单位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处理参展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并邀请知识产权部门派人进驻展会,进行指导,开展执法工作,依法受理和查处侵犯专利权、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树立我市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
           (十四)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社会服务体系。鼓励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发展,支持中介社会服务机构做大做强,重视对代理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启动“专利技术实施孵化工程”,建立符合本地产业特点的专利技术实施孵化基地,促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较高份额的产品和产业。
           (十五)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组织知识产权巡回宣讲团,深入到基层乡镇、街道、工业园区、行业商会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班、学习班,帮助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为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民科企业培养有专业背景、通晓知识产权规则的企业专利工作者;开展国内外知识产权培训交流活动,帮助企业了解国外市场的知识产权准入规则,学习借鉴国内外强势企业的成功经验,促进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快速发展。
           (十六)在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继续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总结和推广南海区和顺德区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中进行知识产权教育的经验,使中小学生从小树立对发明创造的保护意识和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观念。
           (十七)大力引进、培养和集聚知识产权人才。人事部门要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作为紧缺人才列入人才开发计划,吸引、培养国际和国内知识产权专业和管理人才。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机制,为社会、企业培养熟悉知识产权制度,了解国际法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四、加强专利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在市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下设进一步加强专利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学技术局(市知识产权局),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做好工作,共同认真做好专利工作。
           (二)各区和市有关单位要明确工作职责,做好有关工作。
           五、加强专利工作的奖励办法
           (一)加强专利工作奖励经费来源
           加强专利工作奖励经费来源:在市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
           (二)加强专利工作奖励项目
           佛山市专利奖按其技术水平、设计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大小分为佛山市专利金奖和佛山市专利优秀奖两个等级。佛山市专利奖每年评审一次,每届设专利金奖4—6项,设专利优秀奖30项。
           对评选出的专利金奖和优秀奖项目,分别授予“佛山市专利金奖”和“佛山市专利优秀奖”,颁发证书、奖牌和奖金。获得佛山市专利金奖,每项奖金8万元;获得佛山市专利优秀奖,每项奖金5万元。
           (三)佛山市专利奖评奖标准
           1、专利金奖评奖标准
           (1)该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是重大发明创造,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构思巧妙、新颖,原创性强,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有突出的作用;
           (2)该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该项技术代表某一领域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有可能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3)该外观设计专利在工业应用上具有较高的独创性和美学水平,设计新颖,富有美感。
           2、专利优秀奖评奖标准
           (1)该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作出较大技术创新,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技术水平高,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较大的作用;
           (2)该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3)该外观设计专利是适用于工业应用的较突出的新设计,并富有美感。
           (四)佛山市专利奖的申报
           佛山市专利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负责佛山市专利奖评选的组织工作。
           1、佛山市专利奖申报条件
               市专利奖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申报前,已获授予中国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专利(不含国防专利和保密专利);
           (2)该专利已在佛山市范围内实施(包括生产、制造)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已经在我市范围内开始实施(包括生产、制造)并具有较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该专利在申报佛山市专利奖时无专利权属纠纷、发明人或设计人纠纷和他人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
           (4)未曾获得过市以上专利奖的有效专利;
           (5)申报单位是有佛山市范围内的工商登记证或机构代码证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2、佛山市专利奖申报程序
           (1)佛山市专利奖每年9月份受理;
           (2)专利权人或专利实施单位按要求填写《佛山市专利奖申报表》,并向所在区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申报;
           (3)各区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根据申报条件和评奖标准对申报评奖的项目进行遴选,再报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
           3、申报佛山市专利奖必须提供的材料
           (1)《佛山市专利奖申报表》;
           (2)专利证书复印件;
           (3)国家知识产权局或代办处出具的专利登记簿副本,实用新型专利还需提供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咨询中心出具的新颖性检索报告;
           (4)专利公告文件复印件;
           (5)专利实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证明(如专利权人或实施单位财务部门对该项目出具的实施效益证明等);
           (6)关系人类生命安全的申报项目(如药品、食品、农药等),需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7)工商登记证或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8)申报单位与专利权人不一致时,须提供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的申报单位与专利权人签订的独家许可合同复印件。
           (五)佛山市专利奖评审程序
           1、佛山市专利奖设立评审委员会,委员会内设若干个专业(行业)评审组,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
           2、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对各区推荐上报的参评项目进行初步审查,将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提交相关专业(行业)的评审组;
           3、项目评审组根据评审标准对参评项目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4、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评审组的评审意见,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审定专利金奖项目和专利优秀奖项目名单,并将评出的拟奖项目进行公示,自公示之日起一个月内,公众可以提出异议;
           5、评审委员会将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拟奖项目报市政府批准。
           (六)佛山市专利奖表彰和管理
           1、每年召开一次专利奖励表彰大会,对获得佛山市专利奖、广东省专利奖和中国专利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2、凡在佛山市专利奖评选和评审中违规的,按照下列办法处理:
           (1)申报单位剽窃、假冒、侵犯他人发明创造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佛山市专利奖的,由评审委员会撤销其奖励,并追回证书、奖牌和奖金。
           (2)推荐单位协助他人骗取佛山市专利奖的,由评审委员会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建议人事部门对有关人员给予相应的处分。
           (3)参与佛山市专利奖评选活动的工作人员在评选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佛山市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的
           实施意见及其奖励办法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企业加快产品技术标准升级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就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标准是商品全球流通的基础和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推动标准的国家化和国际化,是企业夺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标准化是科技创新的平台,是优化生产、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即能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桥梁,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创造条件,也能为在国际竞争中消除技术壁垒提供支持。当前我市制造业已经从仿造和改造阶段步入创造阶段,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市级前列,形成了产业集群和技术集约优势。但在全球化大生产格局中,由于缺乏研发、品牌、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我市制造业仍处在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产品国际竞争力偏弱,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较慢。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通过“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家化和国际化”的模式,组织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抢占产业制高点,提升我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意义。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是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和创新之举,也是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的重大意义,明确目标,采取措施,确保我市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工作取得实效。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发挥技术标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支撑企业自主创新、体现佛山创造、适应国际化和提高效率”为核心,以技术标准研制为重点内容,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体”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提高佛山市科技和经济整体实力。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增强我市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建立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体制,完善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探索标准化研制的创新机制,营造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投入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佛山市标准化工作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帮助我市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争2010年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建立较完善的企业标准化体系,每年有不少于12家的企业获得“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称号。家用电器、陶瓷、铝型材、涂料、纺织服装、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和家具等支柱产业95%以上的产品达到或直接采用国际标准的技术水平,每年获得采标标志的产品不少于100个。继续保持我市在采用国际标准的领先地位,加快本地标准国际化的步伐。
               3、建立我市主要工业行业的技术标准数据库和服务支撑体系,集中引进一批与我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相关的查询渠道。构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家用电器标准体系、汽车零配件标准体系、不锈钢制品标准体系和照明灯具标准体系、铝型材标准体系、陶瓷标准体系、涂料标准体系、纺织品标准体系等我市重点产业的标准体系。根据我市重点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贸易技术壁垒研究,建立针对我市重点出口产品的贸易技术壁垒预警系统。
               4、拓宽我市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化以及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渠道,争取家电、陶瓷、铝型材、家具、涂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物流等优势行业的企业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并通过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不少于5个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15个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设在我市的企业、检测单位和科研机构等。力争每年以我市企业为主导研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少于15项。2010年前,扶持1-2家能代表我国主导参与国际标准研制的优秀企业,从而整体上提升我市标准化工作的水平。
               5、推动我市专业镇、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成为标准研制的基地。2010年前,在特色产业和专业镇、产业集群中,扶持30家企业或专业镇推行“联盟标准”研制,统一技术门槛,建立公平公正的技术平台,提高专业镇、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在我市支柱产业中,扶持10家企业推广“联盟标准”, 支持企业建立联盟,营造区域品牌氛围,从而增强我市企业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
               6、建立专利技术与技术标准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机制。研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及时将知识产权转化、上升为技术标准。
               7、改变我市标准化人才匮乏局面。建立标准化人才培训体系,以标准化工作从业人员为主体,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掌握国际技术和经济状况的动向、懂得该领域企业及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有关国家政府的政策策略等综合知识的标准化人才。每年争取培训标准化人员不少于1000人次。
               8、建立标准化从业人员技术交流平台,力争每年举办1-2次以标准化为主题的高层次论坛,提升我市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
               三、主要措施和任务
               (一)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广泛宣传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意义,着力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对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重要意义的认识,营造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的良好氛围。从2007年起,每年组织两次以上高水平的标准化讲座,并在9月份“质量月”或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期间举办大型标准化宣传活动。
               (二)2007-2008年,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佛山市技术标准专家库。制定一批扶持技术标准战略工作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出台《 佛山市关于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的实施意见》、《佛山市技术标准专家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并将技术水平高、取得显著效益的标准研制工作纳入科技成果评定的范畴,对标准研制单位、专业人员给予奖励。
               (三)2010年前,建立我市标准化信息支撑服务体系。根据全市产业结构布局的特点,集中引进一批与家电、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医疗器械、新型显示器、金属加工与制品、陶瓷及其它建材、服装、食品等市重点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跟踪、研究重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及时提高我市的标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此外,建立和完善我市贸易技术壁垒预警机制系统,建立我市重点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预警数据库和查询系统,为广大企业全面了解WTO动态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建立家电、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医疗器械、新型显示器、金属加工与制品、陶瓷及其它建材、服装、食品等市重点行业的通报制度。同时,结合我市主要工业产业国际发展现状,不定期举办高层次的标准化技术研讨会,正确引导行业发展。
               (四)2008-2010年,推动企业、科研机构等实质性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大力推动我市企业、科研机构等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将其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上升为技术标准,利用标准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在我市专业镇、产业集群中,推行“联盟标准”研制,统一技术门槛,建立公平公正的技术平台,提高专业镇、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五)2007-2008年,增强与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沟通和合作,拓宽我市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化以及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渠道。利用国家、省调整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新设置全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有利时间,积极争取国家(行业)、省专业标准化组织在我市企业、科研检测机构、行业协会等设立秘书处,掌握标准制定的主动权。争取不少于5家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含分技术委员会),不少于15家的广东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我市的企业、科研检测单位。
               (六)2009年前,推动企业成为标准研制的主体,专业镇、产业集群区域和产业园区成为标准研制的基地。通过培育我市标准技术服务机构,扶持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做强、做大,充分发挥技术机构在政府和企业间扮演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着手编制家电、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医疗器械、新型显示器、金属加工与制品、陶瓷及其它建材、服装、食品等市重点行业的标准体系。2007年起,以建设“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为切入点,每年挑选家电、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医疗器械、新型显示器、金属加工与制品、陶瓷及其它建材、服装、食品等市重点行业的企业开展技术标准试点工作,重点帮扶试点行业的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引导其将标准化与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资助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
               (七)2010开始,全面推进我市工农业重点主导产品的技术标准实施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
               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产品技术标准战略的推进和日常组织协调工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各部门工作职责:
               (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牵头抓宣传发动工作,联系新闻媒介积极宣传标准化知识,及时报道标准化事件;负责组织举办每年的大型标准化宣传活动及高水平的标准化讲座;组织、协调标准化技术机构负责国际标准跟踪平台、技术标准研制平台和出口产品贸易技术壁垒预警系统三大平台的建设;组织、协调标准化技术机构和有关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标准化技术人才的培训。
               (二)科技部门负责积极抓好技术创新、标准创新,鼓励专利申请,强化产业专利保护,推动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形成以专利为主的自主知识产权,构筑起技术标准扎实的原始基础,为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农业部门负责牵头抓农业标准化工作,做好无公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会同质监部门有计划地为佛山特色的农产品制定标准,指导农业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
               (四)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会同卫生、工商和质监等部门抓好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管及相关强制性标准的宣贯工作。卫生监督部门负责饮食企业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
               (五)经贸、旅游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商贸、会展、旅游、餐饮行业服务标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积极引导商贸、会展、旅游、餐饮行业企业自觉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会同质监部门对强制性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六)宣传、发展和改革、科技、民政、财政、建设、交通、环保、公安、税务、工商、药监、检验检疫和海关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标准化战略的实施。
              (七)各行业学会、协会、商会、科研、检测等中介组织要通过讲座、培训、合作和提供技术咨询等方式积极指导企业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
              (八)各区、镇(街道)要积极配合上级政府和部门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
               五、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的奖励办法
               (一)市奖励经费来源。市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奖励经费在市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
               (二)市奖励经费用途
               1、市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奖励、资助公共服务、基础和共性技术等标准化科研项目的研究。
               2、市每年安排250万元,用于扶持建设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及WTO/TBT的跟踪和研究平台。
               3、市每年安排600万元,用于扶持家电、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医疗器械、新型显示器、金属加工与制品、陶瓷及其它建材、服装、食品等市重点行业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
               4、市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补贴标准化技术人才的培训。
               (三)市奖励经费发放条件
               申请奖励、资助的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符合佛山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方向,并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提升佛山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加快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
               4、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增强佛山的核心竞争力;
               5、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促进节能降耗、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和保护人体健康等。
               (四)市奖励经费的申报、审批和监督
               1、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制定专项资金的年度计划,受理和审核资助项目的申报。市经济贸易局参与资助资金年度计划的制定和资助项目的审核。市财政局负责审核专项资金预算审核和资金拨付,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
               2、资助资金每年度发放一次。凡2007年1月1日后实施的项目,单位应在项目完成的年度内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资助的申请。逾期申请的,不予受理。
               每年度第一季度,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市经济贸易局对上一年度的资助资金申请项目进行审核,报市政府审批。
               3、申请资助资金的单位应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1)《佛山市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资助资金申请表》(见附件);
               (2)营业执照副本或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3)与申请资助项目相关的证明材料:经发布的标准文本; 国际标准提案和该提案对相关产业有积极意义的说明材料;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证书复印件;采用国际标准标志证书复印件;申请国际、全国、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工作组资助经费的,应提交国家或省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其他证明材料。
               4、资金的监督管理
               (1)申请资助的单位应据实报送申请材料。对于骗取资助资金的,市财政有权追回其已取得的款项,并在3年内取消其申请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经济贸易局、市财政局应于年度终结后3个月内联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评价,并将有关情况报送市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经济贸易局和市财政局可以根据本办法共同制定对奖励、资助资金进行评价、跟踪、管理的相关细则。
               (五)关于区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奖励经费
               1、各区按属地原则,对获得国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证书的企业、获得国家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证书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2、各区按属地原则,对获得国家采用国际标准标志证书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3、各区按属地原则,每年资助3至10家企业或专业镇、产业集群区域开展节能降耗、环保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战略工作,并在专业镇、产业集群区域推广“联盟标准”。
               4、各区按属地原则,对主导或协助(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联盟标准的单位,给予一次性资金资助。
               5、各区按属地原则,对承担如下工作的单位: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工作组、承担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承担全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给予一次性资金资助。
               区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奖励经费的奖励标准、资金资助标准,以及申报、审批和监督规定由各区自行制订。
            
           附件
           佛山市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资助资金申请表

申请单位(盖章) 
           项目名称 
           申请金额 
           申请原因 
           附件目录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及经济贸易局审核意见 年  月  日
           市政府意见 年  月  日
             
           单位负责人:             联系人:            电话:
           关于推动品牌输出的实施意见
           及其奖励办法

为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和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企业加快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和文化创新,形成自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标准和品牌,进行品牌输出,并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现就推动品牌输出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推动品牌输出的目的和意义
           推动品牌输出,目的是促进佛山企业做大做强,利用企业拥有的品牌、专利技术和标准,让他人为佛山企业贴牌生产,从而扩大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这是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最佳方式。实施品牌输出,有利于企业最大限度地整合和使用外部资源,规避经营风险,降低产品成本,完善价值链,从而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二、实施品牌输出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产业强市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技术专利、参与制定标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知名企业,促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
           (二)工作目标。到2010年,培育、指导全市300家企业实现品牌输出,品牌输出产品产值达到300亿元。
           三、推动品牌输出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开展品牌输出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夯实基础、创造品牌、注册专利、制定标准直至品牌输出,是我市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的对企业发展的超前引领思路。要积极推广品牌输出这种在国际上被越来越多的著名品牌企业推行并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实施品牌输出进程。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互联网、到企业宣讲、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手段,加强对企业5个发展阶段和品牌输出的宣传,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对企业5个发展阶段和品牌输出的认识,并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实践,使之更好地引领、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二)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企业品牌输出能力。针对企业品牌输出工作中面临信息资源不对称以及运作过程中急需各项专业指导的问题,加大服务平台及中介机构的培育和建设扶持力度,为我市企业提供品牌输出的相关培训、业务咨询、法律法规、专项审计、交易资讯、合同签订、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服务,从而规范工作程序,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品牌输出工作顺利开展。
           (三)大力发展区域品牌,为开展品牌输出提供品牌资源和支撑。第一,根据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加大区域品牌建设力度,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创建区域品牌,以产业集群的形式组织中小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促进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与合作。第二,提高企业国际化品牌意识,推动企业自有品牌与集群区域品牌相结合,促使企业不仅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更多考虑周边的因素,积极参与区域品牌建设,共享区域品牌资源,共同维护区域品牌,不断提升区域品牌的价值。第三,积极发挥集群优势,吸纳全球优秀OBM企业。根据全球OBM企业需要寻找优秀的符合其要求的OEM/ODM企业,以及地方产业集群的开放型发展需要国际优秀企业的参与这两方面的需求,积极在与国际优秀OBM企业合作过程中提高区域品牌水平,通过本地寻找供应商或本地设立公司等形式吸纳企业到集群中来。第四,加强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产业集群成为聚集众多优势品牌的蓄水池。
           (四)积极开展品牌运营,提升“佛山品牌”影响力。指导企业在营造强势品牌的基础上进行品牌运营,更好地发挥强势品牌的扩张功能,促进名牌产品的生产经营,使品牌资产有形化,实现企业长期成长,不断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引导企业对自主品牌的运营制定纲要性规划,重点提升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通过在各地设立品牌连锁店、专卖店、经销点等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完善销售网络,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采用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在各种经贸活动中,创造条件为佛山品牌企业进行宣传。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品牌发展环境,提升“品牌佛山”形象。在开展品牌输出工作中积极探索贴牌生产的各种形式(OEM、ODM、OBM),开展全方位的品牌经营方式。总结和推广成功企业的经验,引导更多企业开展品牌输出。
           四、加强品牌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机构。市成立推动品牌输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局,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市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做好工作,共同推动品牌输出的实施。
           (二)发挥区镇作用。各区、镇(街道)要充分发挥我市经济主战场作用,尽快制定相应措施,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积极推进企业开展品牌输出工作。
           五、推动品牌输出的奖励办法
           (一)奖励经费来源。推动品牌输出奖励经费在市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
           (二)奖励条件。对在我市注册的生产型企业,且企业的品牌是在我市申请、注册的,企业开展品牌输出,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给予奖励:
           1、企业拥有省级以上的品牌称号,包括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等;
           2、开展品牌输出的产品须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或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3、企业的销售额、纳税额以及让他人为我贴牌生产的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达到奖励标准的有关要求;
           4、企业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等涉税犯罪行为记录的,不予奖励。
           (三)推动品牌输出的奖励标准
           1、企业年销售总额5000万元以上且年实际缴纳税款300万元以上,品牌输出生产的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市政府授予企业“佛山市优秀品牌经营企业”称号。
           2、企业年销售总额3亿元以上且年实际缴纳税款1000万元以上,品牌输出生产的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连续两年达到30%以上,市政府授予企业“佛山市优秀品牌经营企业”称号,奖励10万元。
           3、企业年销售总额10亿元以上且年实际缴纳税款3000万元以上,品牌输出生产的产品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连续三年达到30%以上,市政府授予企业“佛山市优秀品牌经营企业”称号,奖励20万元。
           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只给予一次性奖励,每上一个档次奖励一次,不重复计奖。
           (四)推动品牌输出奖励资金的申报和审批
           1、达到条件的企业于每年3月底前向区经贸部门申报。申报时需提交的资料:
           (1)品牌输出奖励申请表;
           (2)企业品牌输出生产情况的专项审计报告;
           (3)企业获得品牌称号、专利、奖励证书等;
           (4)纳税证明;
           (5)营业执照复印件。
           2、区经贸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初审后将拟奖励企业推荐到市经贸局。
           3、市经贸部门会同市财政、国税、地税、质监、工商、外经贸、科技等部门审核确认,报市政府审批。
            
           附件
           推动品牌输出奖励申请表
           申请单位(盖章): 填报日期:
           单位代码   单位名称  
           法人代表   单位性质  
           获得品牌称号情况  
           获得专利情况  
           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情况  
           上年度实际缴纳税额(万元)   销售总额(万元)  
           品牌输出的产品销售额(万元)   占企业销售总额比重(%)  
           填表人: 联系电话: 传真: 手机:
           佛山市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十一五”是佛山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佛山市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省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试点目标和具体指标
           (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以构筑产业、园区、企业三位一体的工业经济循环为主导,以清洁生产和节约能源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规体系、科技支持体系、运行体系和监督体系,实施振兴传统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努力构建资源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
           (二)试点目标。到201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运行管理机制、政策规章体系;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力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量显著削减;形成若干个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建成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危险物处置体系;为我市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加快实现生态佛山。
           (三)具体指标。到2010年末,全市实现如下各项指标:
           节能目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76吨标准煤,比2005年末下降20%,年均下降4.5%;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实现节能50%的目标。
               节水目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到65立方米以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0.54,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为790立方米,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节水率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
           污染控制目标: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稳定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5%,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80%,单位GDP的SO2(二氧化硫)排放强度≤1.9千克/万元,单位GDP的COD(化学耗氧量)排放强度≤0.92千克/万元。
           新型建筑材料目标:水泥散装率实现23.5%;建筑节能材料使用率不低于60%;新型墙体材料达9.2亿块标准砖,城镇新型建筑墙体材料产量占建筑墙体材料总产量比例超过90%。
           再生资源目标: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达80%,城市中水回用率达30%。
           生态保护目标:全市清洁生产企业达50家,推出50项污染治理效果明显的典型,建成3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工业园区。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
           1、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初步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根据我市“十一五”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循环经济同全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精细发展第一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改造传统工业,严格控制资源消耗规模,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落后工艺设备。
           2、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家电、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医药、汽车配件、新型显示器、照明及灯具、新型五金制品等资源节约型工业。
           3、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促进无公害化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加强生态示范村的建设。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农业清洁生产模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4、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根据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重点行业的产业政策,尽快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及准入标准,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同时,加强政策导向,鼓励提高资源节约型产业集中度,鼓励资源节约型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发展和壮大规模经济。
           (二)加强管理,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
           1、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工作。加强对发电、有色金属、建材、纺织印染、塑料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10000吨标准煤以上的216家重点用能单位的跟踪指导,做好能源审计,落实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推行节能协议。制定重点产品单位能耗和主要用能设备能效限额,规范用能行为。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2、推进建筑节能。统筹市政和城乡建设,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执行节能50%标准,有条件的城区试行节能65%设计标准,积极采用新型节能的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和产品。鼓励采用热电冷联供技术、变频调速技术,完成城市节能型照明体系建设。
           3、指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办公和商务楼宇推广分布式供能系统,推行生活节能,鼓励采用绿色照明产品和节能型家电。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温设置不低于26℃。
           4、推动交通运输节能。加速淘汰老旧汽车和落后农业机械,推进集约化运营。建立节能型公共交通系统,推广天然气汽车,鼓励购买使用低油耗汽车。
           5、实施政府机构节能。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节能,重点实施建筑物及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推行节约型公务行为,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实行“绿色采购”,打造节约型机关。
           6、加快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体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推行综合资源规划、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能源审计等机制。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
           1、建立健全节水调控机制。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调控机制。建立清洁生产、循环利用、达标排放的工业用水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立健全用水定额和用水指标控制制度,促进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
           2、建设节水型工业。对年用水量20万立方米以上重点用水单位进行跟踪指导,加大对工业用水回收处理和重复利用设施的投入,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在陶瓷等行业实现废水“零排放”,并逐步延伸到其他工业生产领域。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节水技术改造、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一水多用、循环利用。
           3、加强城市节水建设。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自来水管网漏失率控制在9.6%以下。推广市政设施中水回用系统,新建的居民小区鼓励开发分质供水系统,已建居民小区鼓励建设中水回用系统。推进雨水积蓄利用。推广应用节水型器具和设备。
           4、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布局,鼓励综合节水措施和精确灌溉,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能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在人工草地、林场推广中水灌溉系统。
           5、建立科学的水价制度。实行用水定额管理、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核定用户用水量,超额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对于浪费水资源行为,按照水资源浪费数量实行惩罚性水价。合理确定回用水价格,对经营中水和使用中水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和各企事业单位广泛使用中水,使达到回用标准的中水得到有效利用。
           6、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规范水权交易价格,实行有偿转让。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实施地下水保护行动,建立全市取水远程实时监测网络系统。加强新、改、扩建项目的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做好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
           (四)推进原材料节约
           1、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重点对陶瓷、建材、机械、纺织等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进行深化管理,科学配料,降低工艺过程消耗。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在满足功能需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简洁实用、减少原材料消耗。严格资源型产业项目的审批、核准制度。
           2、节约木材,开发各种代用材料。发展功能替代型产品,推广以塑代木技术,开发其他代用材料。加大“次小薪材”在建筑装饰材料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力度,加强对废旧木材的回收和利用。
           3、节约包装材料。引导生产企业设计时优先考虑简约化、轻质化,压缩实用性材料消耗,以便回收并尽量减少包装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鼓励商场、超市、便利店设立包装物回收网点,以各种消费优惠形式鼓励消费者将包装物送至回收网点。逐步减少塑料包装物的使用。
           (五)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1、建立科学用地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除省及以上部门立项的交通、能源等独立选址的基础建设项目外,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控制别墅建设用地供应,推动工业房地产市场的建设。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按照国家供地政策和用地强度标准供地,进行存量用地挖潜。加强地下空间和矿产资源的规划、利用和管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网络,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机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巡查力度,杜绝违法用地。
           2、规范土地市场建设。按照“有偿有序、总量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原则,推进国有土地一级市场的规范化,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招投标、拍卖、挂牌”,强化二级市场的组织管理,规范土地估价机构,加强评估监督管理;加强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
           (六)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1、合理利用“三废”资源。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压余热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推动不同行业的企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充分发挥陶瓷、建材、电力等行业对废弃物的消化功能,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实现“三废”综合利用产业化。
           2、加强工业和建筑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抓好尾废渣、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和脱硫产物的综合利用;推进冶金和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加强建筑渣土和建设工程废弃物的管理和综合利用。
           3、推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资节约。优化畜禽养殖布局,鼓励发展有机肥,推行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农膜回收技术。
           4、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建立回收、交投、分拣和加工利用的废品回收利用网络,推进生活垃圾生物转化、能源转化利用,提升无害化水平。
           5、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节约使用生活用品,少用一次性物品。以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电子产品、废金属及包装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实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管理,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建立集回收点、分拣站和再生资源深加工于一体的网络体系。
           (七)开展清洁生产
           1、开展持续清洁生产工作。已开展清洁生产企业,要加快清洁生产中高费项目的实施进度,中高费方案实施率达到70%以上。力争培植出20—30个达到国内同类企业先进水平的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企业。
           2、拓展推行清洁生产领域。除继续在工业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外,将在农业、建筑、餐饮娱乐服务业等领域推行清洁生产。
           3、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4、提倡使用国际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八)发展生态型农业
           1、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等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2、控制农业污染源。实现资源性投入品的减量化。实施化肥减量与精量使用,尽可能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以高效无害化配方饲料,降低“畜产公害”,以可降解农用薄膜替代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
           3、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及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农村企业间循环和区域间循环。建成无害禽肉生产加工基地、水产品养殖基地、环保型畜禽养殖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畜禽粪有机肥处理中心,便于畜禽粪的集中收集、处理和利用。推广使用畜禽粪有机肥料,将畜禽粪便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进行资源化利用。
           (九)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循环经济技术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循环经济适用技术。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重点开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
           2、引进高新技术,提升循环经济水平。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约和替代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积极采用国家推广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
           (十)努力营造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1、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社会环境。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文明消费、适度消费和循环消费,鼓励节约使用和循环使用,改变透支资源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营造出全社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2、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以及世界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宣传活动。将循环经济内容纳入全市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
           3、组建专业队伍。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和执法监督、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一支由企业经营者、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和审核人员组成的循环经济工作专业队伍。
           4、抓好试点单位建设。落实南海工业园区、西樵纺织产业示范基地、南海稳德福无纺布有限公司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组织实施工作,各区要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参与我省“双千节能行动”,通过加强对千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1000多万吨标准煤(即千家企业实现节能千万吨标煤),其中我市216家重点耗能企业到“十一五”期末节能140.46万吨标准煤。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市政府成立佛山市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编制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起草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法规,指导和协调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落实有关政策及资金,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各成员单位职责
           市经贸局负责全面工作,重点做好组织贯彻落实产业政策、制定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目标或政策、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限制和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及产品设备、再生资源利用、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等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市科技局负责提高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循环经济连接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对矿产资源开发、开采、复垦的管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监督、规范土地市场建设;
           市建设局负责制定建筑节能规划并组织实施;
           市农业局负责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废弃物质资源化、木材替代产品技术开发利用、拓展“次小薪材”应用领域以及废旧木材回收利用;
           市水利局负责加强水资源管理,按照行业用水定额核定用水量,保护水资源;
           市质监局负责有关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禁无制造许可证的特种设备进入市场,强化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
           市财政局负责确保发展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的落实;
           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负责落实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
           市环保局负责对全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环境管理以及全市自然生态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资源开发活动和生态破坏的恢复工作;
           市统计局负责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的统计;
           市物价局负责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体系;
           市法制局负责发展循环经济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工作;
           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教育局、佛山传媒集团负责宣传教育工作,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节约和循环使用行为,营造发展循环经济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全市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形成发展循环经济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市政府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由市经贸局负责组织协调,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循环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形成分工负责、共同推进机制。二是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组织体系。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各资产经营公司及企业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形成发展循环经济运行机制。三是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十一五”规划,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佛山市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及政策,形成发展循环经济政策保障体系。四是市区两级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及奖励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二)增强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断提高全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全面客观认识我市的资源状况,深刻理解发展循环经济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反映和正视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突出宣传国家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主要措施,介绍国内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和有效做法。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文明消费和循环消费,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三是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研讨和交流。
           (三)完善推行清洁生产运行机制,强化管理,加大服务力度,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工作。一是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支持清洁生产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发展和培育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应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促进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二是严格资源消耗型项目审批,防范引进和建设严重污染企业,进一步淘汰高能耗、高物耗、严重污染环境及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对严重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期限依法实施关闭,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三是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根据国家《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对于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配合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每年公布实施强制清洁生产企业名单,对拒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虽经审核但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予以处罚。四是建立市清洁生产促进中心。以市清洁生产中心为支撑点,积极组织和支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清洁生产中心作用,统筹协调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服务及信息交流,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服务。五是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在全市工业、农业、建筑业及服务行业,树立20家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带动全市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四)加强节能降耗管理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能源供应压力。一是依法行政,加强能源监督管理工作。根据《节约能源法》、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能效标识管理办法》、《节约用电管理办法》以及《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节能行政执法监察力度,加强节能监测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项目设计单位的监督管理及能源消费和利用状况的统计,规范和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产生、利用、消耗报告制度,督促用能单位采取措施节能增效,依法淘汰能耗高的用能产品、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二是推行能效标识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节能信息传播等新的能源管理机制,抓好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工作,发展节能技术服务体系。三是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规划和重点行业能耗定额,完善节能基础工作。四是推动企业开展TOC管理,为实现节能降耗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计量体系认证及有效的计量管理和计量标准管理程序,使企业在生产上用数字化实现节能降耗。
           (五)落实国家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加强对冶金、电力、煤炭、建材、印染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企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量。二是健全完善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报表制度,定期分析和通报全市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情况。三是积极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继续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项目)认定工作,积极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引导企业探索利用粉煤灰、陶瓷废料等开发生产新型建筑材料,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已认定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对已认定综合利用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关于废渣掺量达30%以上等有关政策要求,确保国家政策落到实处,防止企业骗取税收优惠。
           (六)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争取政策支持。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组织开展原材料、水等载能体的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二是加大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从体制、政策、机制、投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争取资金支持。为做好资源节约和污染治理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利用国债资金组织实施一批环保、节能、节水、综合利用重大项目和示范项目以及现役火电厂脱硫设施建设项目。全市各部门应通力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做好项目申报及筛选工作,帮助企业争取获得国家资金支持,争取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加快我市传统工业的振兴步伐。
           (七)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的实施,促进循环经济全面发展。一是要组织好国家、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工作。南海区三个单位已被列入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禅城区的联达纺织实业有限公司、小西湾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和顺德区的顺德工业园区C区、沃德森木业有限公司等以及各区条件成熟的企业也要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此项工作,并帮助组织实施。二是通过试点运行,总结经验,促进各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行政区域提出切合本单位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企业改造以及行政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树立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为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三是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申报国家、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争取国家、省的优惠政策支持。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节能
           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节能工作的意见》(粤府〔2006〕120号)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市建设,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节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我市节能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重要意义。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供应压力不断增大,煤、电、油、运紧张已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较大瓶颈和隐忧。加强节能工作,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最大限度地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压力的重要措施;加强节能工作,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是最大程度降低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减轻环境污染,提高我市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强节能工作,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是保障我市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各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节能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节能工作作为长远的战略任务,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节能工作不断想纵深发展,确保“十一五”节能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市为目标,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节能技术进步为根本,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措施,强化全社会节能意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节能的自觉性和全社会参与节能的积极性,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10年,每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76吨标准煤,“十一五”期末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年均下降4.5%;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总体达到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市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节能体系,形成以市场为主体的节能新机制。
           二、积极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各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快实施《佛山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制定能源使用效率的强制性指标,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对于能耗大的重化工业,要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及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新建的重化工业项目单位产品能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按市场化原则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逐步建立能耗总量控制制度,将能耗指标具体分解到三大产业的各个行业,对能耗超标的行业或行政区域实行限批,调剂出能耗指标。
           (二)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会展、旅游、文化、传媒、信息服务等市场潜力大、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协同发展。
           (三)建立能源梯级利用体系。以项目和产业集群(专业镇)为载体,合理规划产业和地区布局,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型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专业镇),按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建立起能源梯级利用、综合规划的循环经济体系。
           在存量方面,运用节能技术、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陶瓷、水泥、有色金属加工、纺织印染、化工、塑料、电力等产业,坚决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依法关闭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污染环境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快对电力、建材、化工、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的结构调整。
           在增量方面,通过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等措施,调高投资项目进入门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构造产业链和与经济、资源、生态、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要求策划、引进项目,大力发展节约型、生态型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
           (四)优化能源结构。统筹规划电源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拓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面实施“上大压小”工程,加快小火电机组淘汰、关停步伐。积极开拓天然气利用市场。加快推广使用大容量、低能耗发电机组,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
           三、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
           (一)推进工业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针对我市传统产业耗能大的特点,切实抓好电力、陶瓷及其他建材、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纺织印染、造纸、塑料、机械装备、化工等工业领域的节能降耗,实施分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计划,在企业中推广应用一批实用性、针对性强的节电、节煤、节油等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挖掘设备潜能,提高设备生产效率。组织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冷)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电机系统节能和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改造专项工程。大力挖掘管理节能,重点关注和指导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对耗能大户制定用能指标,层层量化分解,严格考核。“十一五”期间,我市列入“双千节能行动”的216家重点能耗企业要实现节能140万吨以上标准煤,其他企业也要按照节能20%的要求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
           (二)推进交通运输节能。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推动交通节能科技进步。发展集装箱运输;推进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优化运输组织结构,提高运输效率;建立便捷、快速的公交运输系统;鼓励以公共交通作为出行的主要方式,支持大运量、快速度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鼓励发展节约型的运输生产方式和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耗能少、污染轻、占地少、成本低等其他运输方式无法相比的优势,加大内河航运的政策扶持。通过合理利用行政资源及费税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宜水”货物弃陆走水,营造航运业良好发展环境,助推航运企业集约化经营和优化运输组织结构,提高运输效率,从而进一步实现交通节能。
           (三)推行建筑节能措施。鼓励及推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要严格实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中心组团范围内力争实施节能65%的目标;鼓励采用蓄冷、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技术,中央空调系统采用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加快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利用;限制直至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和以粘土为原料的粘土建筑制品;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逐步推进既有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广泛推广应用节能产品、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
           (四)引导服务业和民用节能。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规范节能产品市场;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等,降低待机能耗;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推行公共场所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的标准。各级机关要按照《关于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的通知》(佛办发〔2005〕69号)要求,带头做好表率,发挥示范作用。
           四、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一)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将节能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大力促进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结合节能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和综合优化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等节能技术。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积极研发制造节能、节水、节材、低耗、环保型装备,研发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技术工艺。
           (二)加快推广先进节能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工艺和节能材料;组织实施能源系统优化、冷热电三联供、炉窑改造、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改造专项工程;鼓励推广节能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同时,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有关行业协会及时跟踪了解本行业节能信息,做好行业咨询、服务等工作。
           (三)加强节能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国际节能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地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引导我市重点耗能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推动我市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
           五、推进节能监管法制化、规范化
           (一)落实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切实抓好《节约能源法》、《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抓紧研究制订和完善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指导意见,抓紧落实建筑业能耗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加快建立和应用节能标准工作体系。推行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扩大能效标识在终端用能设备和建筑上的应用,培育、提升全社会节能意识。
           (二)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在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制定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具体办法后,应根据办法的具体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未经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加强节能统计和计量管理工作。统计部门要建立并完善节能统计系统,确保节能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发改、经贸、统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审核,确保公报指标数据准确、及时;经贸部门要会同统计等有关部门研究建立我市能源消耗监测预警制度;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统计部门依法进行节能统计调查、统计执法和数据发布;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督促我市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四)健全电力需求侧和电力调度管理。切实落实《广东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优势,推进“能效电厂”试点工作,提高电能使用效率。进一步改进发电调度规则,优先安排清洁能源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效机组发电,实现电力节能、环保和经济调度。
           (五)促进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工作。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的跟踪、指导和监管,要求重点耗能企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能量平衡分析和能源统计、审计以及诊断等能源基础管理工作;建立节能责任制,将节能降耗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督促、推动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的企业完成节能目标,切实抓好我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工作。
           (六)加大节能监督执法力度。经贸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公布淘汰的落后工艺和产品目录制订强制淘汰的具体安排和时间表,并督促各区严格执行。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实节能管理力量,完善节能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察(监测)。对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建立节能举报制度,提高市民群众参与节能的积极性。加大节能监督执法力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委托相关的检测机构开展对用能设备能源利用效率测试或电平衡测试。加强节能监督执法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建立起一支高效、公正、廉洁的节能监督执法队伍,
           六、加强节能工作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
           (一)加强节能工作规划指导。各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组织制订相应节能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节能工作目标、任务和节能工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节能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在节能规划和指导方面的作用。
           (二)加大对节能工作支持力度。积极支持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工作,各级财政要安排节能专项资金。调整优化现有技术改造等相关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和结构,重点向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节能示范项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倾斜,促进企业节能产品、设备和技术自主创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拓宽节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加快进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对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企业,市有关部门要争取国家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给予减免优惠。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电、油、气等能源价格的传导和联动机制。物价部门要按照鼓励低能耗、约束高能耗的原则,认真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电力分时电价办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研究制订能耗超限额加价制度,利用价格机制约束能源消耗。鼓励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与企业(用户)合作研制节能设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以及通过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参与节能效益分成等多种方式,推动企业(用户)的节能降耗工作。做好资源综合项目的审查上报工作,使企业继续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四)建立节能奖励制度。各区、各有关部门对在节能管理、节能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要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力法,对节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奖励计入工资总额。
           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
           (一)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对辖区内的节能工作负总责,把节能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节能工作协调机制和有关工作机构,落实责任、人员、经费,加强节能工作管理、监督,大力推进节能工作。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的节能工作,市经贸局负责有关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统筹推进,确保全市节能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加强节能评价考核工作,逐级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我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地主要能耗指标。市发展改革局、经贸局要将我市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区及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各区政府要与当地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并逐级抓好落实。各区节能目标实现情况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内的重要考核指标,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凡是未能完成节能降耗任务的地方、单位和企业,一律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三)加强宣传制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节能工作。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全社会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和正确的消费观,增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自觉性和参与环境资源管理的积极性,真正把节约资源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广泛深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每年度的节能宣传周主题,多层次多渠道普及生活节约常识、循环经济知识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法律法规,将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知识纳入中小学基础教育内容。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营造关注资源、重视资源、节约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陶瓷产业
           调整提升工作的通知

为优化我市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推动节能减排,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市政府决定加快推进我市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具体通知如下:
           一、调整提升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贯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扶优扶强的方针,做好对污染重、能耗高、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陶瓷企业的治理、搬迁和关闭等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大力推动陶瓷企业开展“佛山OEM”工作,积极发展陶瓷服务业、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通过“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不断推进我市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调整提升的原则
           按照“先治理,后规范,强化执法”的原则,对污染重、能耗高、安全生产和环保不达标的陶瓷生产企业采取治理、搬迁、关闭等措施,实现优化调整目标。严格实施环境保护,对经限期治理后安全生产、环保仍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关闭。鼓励、支持一批有知名品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有优势的企业壮大发展。
           三、调整提升的目标任务
           (一)调整提升的区域。全市范围内的陶瓷生产企业,调整的重点区域是“2+5”城市组团。
           (二)调整提升的目标。争取用3年时间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根本转变”的目标,降低陶瓷生产企业的密度和污染容量,腾出发展空间,还市民群众一个“青山、绿地、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
           (三)调整提升的任务。全市陶瓷生产企业分为四类进行调整提升:一类是鼓励做强做大做优的,此类企业应达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各项管理要求,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达到较好水平;二类是在2008年底前能完成整改,并达到环保、规划、国土等有关要求的;三类是与目前城市总体规划和环保要求不相适应的,应实行异地搬迁或就地转产;四类是环保严重超标、经限期治理后仍无法实现达标排放的,由所在地政府于2008年底前依法实施关闭。
           四、调整提升的主要内容
           (一)开展专项检查整治。针对当前我市部分陶瓷生产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迅速开展一系列专项检查整治工作。
           1、环保指标专项检查。由环保部门按照国家或省的排放标准,重点检查陶瓷生产企业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情况,不达标的要限期治理,经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的,由属地区政府下达关闭决定。
           2、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由安监部门牵头,联合质监、环保、公用事业、建设、行政执法、消防等相关部门,对现有水煤气发生炉开展大检查,对未经批准违规上马的水煤气工程,依法进行强制拆除,对虽经批准但不符合安全、卫生、环保要求的水煤气工程,依法停止运行并进行整治,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3、税收工作专项检查。税务部门要加强税收征管稽查工作,监督陶瓷生产企业依法纳税。各级税务部门要组织人员对陶瓷企业前两年的纳税情况进行稽查,对陶瓷生产企业开展税法宣传教育,规范税收管理,对偷逃税收的纳税人按规定进行查处。
           4、交通运输秩序专项检查。由交通管理部门牵头,会同公安、公路、公用事业、城管等部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共同整顿交通运输秩序,严禁运输车辆超载滥载,要求陶瓷原料运送车辆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洒。
           (二)区别情况,分别处理。从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全市范围内不再新建(包括扩建)一般性陶瓷生产企业,也不鼓励陶瓷企业在市内搬迁转移。现有的陶瓷生产企业除保留上述一、二类企业,进一步改造提升或发展总部经济外,要支持陶瓷企业到原材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广阔的地区去发展陶瓷制造业。对于第三、四类需要搬迁或关停的企业,要妥善处理好土地、资产、员工的安排、新的产业引进等问题。具体问题的处理,可参照《佛山市推进旧厂房改造的指导意见》。陶瓷生产企业搬迁和关闭工作,由各区人民政府按照相关的法律程序负责组织实施并按时完成,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联席会议负责协调与督办。
           各区人民政府根据相关政策和各区实际情况,按照这次整治的原则,在年底前确定做强做大、限期治理、关闭和搬迁等的陶瓷生产企业的名单,上报市联席会议。
           (三)大力扶优扶强。实行“扶优扶强”,推动我市陶瓷龙头企业跨国界、跨区域与国内外优势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做强做大做优,鼓励一批骨干企业实现陶瓷产业的集约发展,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品牌卓越、技术创新、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集团。鼓励符合上市条件的陶瓷企业积极申报上市,通过上市融资,促进企业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政府对成功上市的企业按有关规定进行奖励。
           大力推行陶瓷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陶瓷废物的产生,加快推广应用成本低、见效快的陶瓷废物综合利用新型技术。陶瓷企业要全面实施清洁生产认证工作,对通过省认证的清洁生产企业由市、区政府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推动发展陶瓷总部经济。政府支持陶瓷生产企业在佛山建立总部经济,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企业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鼓励、引导我市陶瓷企业将总部、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营销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创意中心和高档、精品、绿色陶瓷的生产部分留在佛山。积极吸纳国内外陶瓷行业研发机构和拥有驰名商标品牌的陶瓷企业总部进驻我市,使总部企业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加快陶瓷产业升级换代步伐。
           (五)加快发展陶瓷服务业。进一步推动陶瓷会展业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陶瓷企业到我市参展,扩大佛山陶瓷会展的规模和国际影响力,树立佛山陶瓷会展的品牌和地位。加快陶瓷物流发展,将我市规划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陶瓷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和陶瓷旅游,加强对工艺美术陶瓷的保护、策划、开发、宣传和推广,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加强“佛山•中国陶瓷博物馆”建设,力争将其建设成国家级陶瓷博物馆和全国重要的陶瓷旅游基地。整合全市陶瓷资源,规划建设一个集陶瓷工业旅游、陶瓷文化鉴赏、制陶行为体验和陶瓷文化传播于一体的陶瓷旅游区。加强陶瓷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条件成熟时在佛山科技学院或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陶瓷专业或分院。
           五、调整提升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陶瓷产业调整提升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政府牵头,成员单位包括:各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局、经贸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国税局、地税局、安全监管局、工商局、财政局、科技局、外经贸局、建设局、规划局、质监局、劳动保障局、水利局、城管执法局、交通局、公安局、信访局、公路局、公安消防局、陶瓷行业协会等。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区、部门和镇(街道)落实工作部署。联席会议定期召开,通报治理调整的进展情况,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各有关区、镇(街道)要围绕“先治理、后规范、强化执法”的原则,积极组织实施区域内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和措施,制订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计划,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调整工作顺利有序进行,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佛山市陶瓷产业调整发展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做好陶瓷产业调整和提升工作。具体工作要求是:
           各区人民政府负责统筹本地区企业调整、改造的组织实施工作。
           市发展改革局负责各区镇陶瓷产业改造、调整和发展规划的审核和协调,做好与全市“十一五规划”的衔接。
           市经贸局负责制定陶瓷产业调整和提升的工作意见,并负责跟踪、协调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审核上报清洁生产认证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加强环保执法,抓好限期治理工作的落实,协同审核上报清洁生产认证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制定土地资源利用与陶瓷产业调整的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和推动位于中心组团以及景观地带的陶瓷企业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加快陶瓷产业调整、转移的步伐,查处企业违规用地并限期整改。
           市国税、地税局对陶瓷企业依法纳税情况进行税务检查,监督企业依法纳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现有产业调整的税收优惠政策。
           市安全监管局负责陶瓷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联合有关部门监督水煤气发生炉的专项整治工作。
           市工商局负责陶瓷生产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好搬迁和关闭的陶瓷生产企业的变更和注销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做好与陶瓷产业调整有关的财政资金的统筹、管理和使用监督。
           市科技局负责研究推广应用陶瓷新技术的有关政策,推进陶瓷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用高新技术改造陶瓷产业,加快陶瓷产业提升的步伐,协同审核上报清洁生产认证工作。
           市外经贸局负责组织协调对外经贸洽谈会、展览会、展销会和对外招商活动等,指导协调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应诉及相关工作。
           市建设局负责协调筹划陶瓷会展、专业市场建设等项目的相关工作,建立绿色通道,协助做好搬迁或关闭企业原有厂房的功能转换报批、原土地上新建建筑的报建等工作。
           市规划局负责陶瓷产业的空间布局和规划。并结合佛山市“十一五”城镇规划,协调各区镇做好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水平的陶瓷产业布局规划。
           市质监局负责协调陶瓷创品牌工作。
           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完善和落实搬迁、关闭陶瓷企业的人员分流、安置、再就业的相关政策,保障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市水利局负责检查陶瓷生产企业的妨碍防洪通道现象并限期整改。
           市城管行政执法局协同有关部门,对非法建设水煤气发生装置的行为以及运输车辆的撒漏行为进行查处。
           市交通局负责整顿交通运输秩序,严禁运输车辆超载滥载,防止交通事故和压坏路面,落实运送陶瓷原料要用专用车的要求,防止造成扬尘。
           市公安局负责在陶瓷产业调整期间的维护社会稳定和治理运输超限等工作。
           市信访局负责协调处理有关信访事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市公路局负责对辖区内公路的超限运输车辆的治理工作。
           市公安消防局负责陶瓷企业消防工作的检查,对不符合消防要求的企业进行整治。
           市陶瓷行业协会负责组织有关陶瓷工业、清洁生产、环保等方面的专家,依照国家清洁生产法规,尽快制定我市陶瓷清洁生产的申报规范,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协助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
           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佛山市推进旧厂房改造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新空间新环境,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的决定》,制定本意见。
           一、旧厂房改造的范围和目标任务
           (一)旧厂房改造范围。旧厂房改造是指镇(街道)、村和工业园区内的旧厂房改造,包括严重影响城市观瞻的临时建筑。重点改造范围是上世纪90年代及以前建设的单层简易结构旧厂房。
           (二)目标任务。从2007年起,对全市符合上述重点改造范围的约2170万平方米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力争用3年时间把旧厂房改造成为功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工业、商贸新城,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以及城市延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提升、劳动就业增加、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加快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发展进程。全市计划进度要求:第一年完成25%,第二年完成35%,第三年完成40%(3年目标分解见附表)。
           主要任务:纳入各区改造计划的旧厂房,要以规划为先导,将推进旧厂房改造与集约利用土地、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和谐发展结合起来。以旧厂房改造为契机,建设若干个示范性的都市型工业区、第三产业服务区和一批都市型工业建筑,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
           二、推进旧厂房改造的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原则。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高标准、高水平做好旧厂房改造规划,同时要将改造厂房后腾出的土地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为产业优化提升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新空间。
           (二)市场化运作原则。积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将旧厂房改造中的可经营性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物权主体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实现旧厂房改造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三)多元化投资原则。旧厂房改造可以是政府和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共同开发,也可以是原有物业的产权人与有实力的投资开发商联合或单独开发。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有实力的投资者和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旧厂房改造,提升改造的水平,实现多方共赢。
           (四)因地制宜原则。旧厂房改造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实行差别化发展,促进区域特色的形成。高水平建设一批集约型都市型工业和第三产业项目,成为城市改造的新亮点,实现二、三产业配套、协调发展,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五)分步实施原则。各区要从规划入手,按照先易后难、示范带动、积极推进、注重实效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推进旧厂房改造。
           三、推进旧厂房改造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成立推进旧厂房改造专责领导小组,对全市旧厂房改造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成员由市发改局、经贸局、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财政局、农业局、环保局、公用事业局、金融办、物价局、公安局、行政执法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供电局、行政服务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局,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联系工作。各区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本区的旧厂房改造工作。
           (二)明确各自职责。旧厂房改造专责领导小组主要职责:领导、部署全市旧厂房改造工作,审核全市旧厂房改造的政策,协调旧厂房改造工作中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检查监督旧厂房改造的实施。
           旧厂房改造专责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组织编制全市旧厂房改造指导意见,组织制订全市旧厂房改造的有关政策措施,组织全市旧厂房改造的调查研究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定期向市推进旧厂房改造专责领导小组报告全市旧厂房改造工作的进展情况,指导各区的旧厂房改造工作。
           各区政府主要职责:组织对本区内的旧厂房进行普查,制定本区旧厂房改造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年度改造计划,组织实施本区旧厂房改造工作,协调解决辖区内旧厂房改造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各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要对旧厂房改造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并分别于每年的7月20日和次年的1月20日前向市推进旧厂房改造专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该年度上半年和全年度的工作进度情况。
           四、推进旧厂房改造的扶持优惠政策
           (一)规划方面
           1、旧厂房改造规划,要尊重历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等的衔接和配套,为旧厂房改造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科学依据。
           2、旧厂房改造在满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应尽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在符合现行国家规范和《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前提下,综合考虑不同地块的环境状况、历史人文和物业特点,确定容积率以及其它相关规划指标。鼓励适度提高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对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容积率的工业项目由各区制定鼓励措施。
           3、旧厂房用地性质需调整的,应结合地块的兼容用地性质提出申请,符合已批城市规划要求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实行,不符合已批城市规划要求的,需经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及市政府审批同意后实行。
           (二)土地方面
           4、土地权属处理政策。推进旧厂房改造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于同时符合两个规划、用地和相关报建手续完备的旧厂房改造项目,原来不论是利用国有土地,还是利用集体土地建造的旧厂房,给予确权发证后进行改造。
           属于违法用地的旧厂房改造,须根据有关规定完善用地和规划报建手续后方可进行。需要拆迁违法用地的旧厂房,由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给予补偿。
           旧厂房改造时,涉及建筑物或不同产权人地块之间的通道、公共空地、间隙,可由政府直接批准使用,或采取公开交易方式出让。
           5、土地储备政策。旧厂房改造涉及的土地符合政府土地储备要求的,按《佛山市土地储备实施办法》执行。对一些储备成本过高、储备价值不大,不涉及公共建设用地的旧改用地,政府可考虑免纳入储备。
           6、土地交易政策。旧厂房改造涉及的留用地属国有的,如果土地使用权人不发生变更和改变用途,属原土地使用者自行改造的,可免土地公开交易。改造后用于经营性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要按土地公开交易的规定办理。
           旧厂房改造涉及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生出租、出让、转让、抵押等流转符合《广东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办法》和佛山市及各区制定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规定的,按流转有关办法处理。改造涉及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需改为经营性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需按规定办理土地转国有和履行公开交易手续。
           7、土地出让金政策。原属农村集体土地的旧厂房改造,只要转为国有土地且不发生转让的,不收取土地出让金;转为国有土地且发生转让的,政府按规定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全部上缴财政后,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财综〔2006〕68号)有关规定,部分或全部专项用于包括保证被征地农村居民原有生活水平补贴支出、补助被征地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支出、农业土地开发支出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在内的支农支出。
           鼓励、支持“2+5”组团城市规划城区内效益差、污染大的企业搬迁。搬迁企业的职工安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搬迁后旧厂房改变使用功能而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用于职工安置。
           如无特殊约定,改造范围内15米以上(含15米)的道路、或不属出让范围的河涌整治和绿化可由政府实施,费用在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中统筹列支。其它道路和河涌鼓励采取社会有关各方共同负担的方式进行改造。
           旧厂房改造时工业项目符合规划要求增加的容积率,免缴增加容积率部分的地价款。用于经营性房地产开发增加容积率的,增加容积率部分应缴地价款。
           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旧厂房改造后,与改造工业项目相关的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办公、研发培训、产品检测、产品展示、物流配送、信息及中介服务、员工村、公共食堂等,其面积比例可达工业用地总面积的7%。
           8、涉及产权人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和类型不同问题的处理政策。旧厂房改造时,如涉及建筑物同时建在国有和集体土地之上,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部份转为国有。对于旧厂房改造中涉及集体建设用地转国有的,按征收土地报批形式组织材料上报审批。
           旧厂房改造时,对于产权人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和类型不同的地块,由区、镇(街道)按照共同投资、共同受益、共担风险的原则协调处理,进行改造。
           9、涉及土地权属不明晰问题的处理政策。旧厂房改造涉及未确权、性质不明的土地,土地使用者按有关规定补办用地手续后,再申请土地登记。
           土地使用证的权利人与使用人不符时,属挂靠单位性质的,应理顺产权主体关系;属集体土地转租的,按集体土地流转的有关规定完善手续。
           10、集体建设用地可通过村集体内部土地置换方式,将工业区内的集体建设用地置换为国有建设用地,并应取得用地批文明确土地性质及土地面积,或依法办理转为国有土地的手续。
           (三)建设方面
           11、旧厂房改造的商品厂房可按照国务院《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广东省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建设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进行转让、销售、出租。购买商品厂房的单位和个人可依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的产权证。
           12、旧厂房改造的项目申报,必须符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有关要求。
           13、旧厂房改造工程项目的报建,各相关职能部门可采取提前介入的方式办理,或为项目申报开设“绿色通道”,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效率,缩短办理时间。
           对于工业园区内的旧厂房改造,资料齐全的土地变更登记办理时限,国土资源部门的审批时间由原承诺时间的16个工作日减少为10个工作日。
           (四)产业发展方面
           14、各区要以旧厂房改造为契机,努力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和我市产业发展战略,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配套状况,围绕支柱行业和龙头企业,重点引入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及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对污染重、附加值低、能耗高、不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企业采取治理、搬迁、关闭等措施,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15、鼓励有条件的旧厂房改造主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产业用地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按照各区的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实现集聚发展,鼓励和引导搬迁的企业向工业园区、产业基地集聚。
           16、凡引入的项目符合市、区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可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五)投融资方面
           17、各区要为改造后腾出的空间搭建招商平台和建立信息库,积极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使其降低投资成本,尽早产生效益。
           18、政府鼓励和引导银信部门尽最大努力解决旧厂房改造的资金需求,鼓励和引导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融资功能和作用,积极参与旧厂房改造。
           19、政府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旧厂房改造建设,各区、镇(街道)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将旧厂房改造建设的可经营项目推向市场。
           20、旧厂房改造用于发展工业的,须按照《广东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要求进行招商引资。
           (六)管理方面
           21、旧厂房改造后,进入新建标准厂房的企业供用电,按照“统一规划、按需报装、集中管理”的原则处理。“统一规划”,就是对以工业用电为主的旧厂房、旧工业区改造的区域进行统一的供用电规划,从安全、技术、经济上通盘考虑,并在不违反国家有关电力管理规定和电价政策的前提下,将多家专用变客户的电房以及公用电房统一规划集中共用一个电房,避免一厂一电房造成土地资源和投资的浪费。“按需报装”,就是对纳入统一规划的各厂用电,由各厂根据实际需要报装用电,供电部门根据报装容量达到100KW及以上的客户确定其为专用变客户,100KW以下确定其为公变低压客户,并确定供电方案。“集中管理”,就是对统一规划的共用配电房的专用变配电设施,可由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或业主聘请持证电工或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公司集中进行运行、维护管理。
           22、旧厂房改造涉及企业搬迁、土地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根据《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经税务机关审批同意后,可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
           23、外商投资企业因旧厂房改造、搬迁所取得的补偿费收入,按现行规定:凡搬迁后重新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和用途的固定资产(以下称重置固定资产)的,应将上述搬迁补偿费收入加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冲减企业重置固定资产的原价。
           24、对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费,免征个人所得税。
           25、对于旧厂房改造涉及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国家政策规定符合减免条件的应予以减免。对于旧厂房改造涉及的经营性收费属于中介机构、服务单位提供劳务收取的费用,物价部门在核实服务成本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26、旧厂房改造涉及的行政性收费项目包括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费、人防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工程定额测定费等,属于市、区的收入部分,在征收后经市、区政府批准拨给。
           27、旧厂房改造中涉及的建设项目地理信息测量收费实行优惠政策,其中改造项目的地形图测量费按标准收费的50%收取。
           各区应根据本意见制定本区旧厂房改造的实施方案。

 


            


Copyright © 2002-2022 重庆圣佳斯商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8172号  HTML地图 XML地图